新民说·庆丕回忆录:我与中国海关(1874—1921) 978755987926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044082 类别: 图书 历史 中国史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9879264
所属分类:图书>历史>中国史>近代史(1840-1919)
西方人亲历晚清巨变,“惊扰古老中国的伟大骨骼”

编辑推荐

中层职员的海关职业生涯,射近代海关发展史。庆丕以生动的笔触回忆了海关内部事务和派系。作为赫德爵士的下属,庆丕以不同以往的角度记录了赫德爵士的行事风格与个人性格,不乏对上司的埋怨与“吐槽”。
西方人在晚清中国,一部口岸城市外国人社群生活史。本书记录了庆丕在中国任职四十七年间的生活细节,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生动地捕捉了十余个重要口岸城市的风貌,在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中展现异乡客的生存智慧。
接触近代史大人物,亲历重大历史事件,一份近代史微观切片。本书以亲历者视角带读者回到百年前,亲见北洋水师赴英接舰时的丁汝昌;在义和团危机影响北京时,与李鸿章共事;在年变革之中的圣诞节,与伍廷芳长谈……触摸教科书之外的鲜活历史细节。
滨下武志作序推荐,海关洋员传记丛书的第三本。继《龙廷洋大臣:海关税务司包腊父子与近代中国》《中国岁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红颜知己》之后,在一众“大人物”之外,为读者补充上中层官僚的视角。
编辑推荐
《庆丕回忆录》记录了一个西方人在晚清中国的四十七年生活,是一部口岸城市洋人社群生活史。本书记录了庆丕在中国海关任职的四十七年职场浮沉与生活细节,展现异乡客的生存智慧与文化碰撞。庆丕辗转重要口岸城市,一边过西式生活,一边接触中国传统社会,他既是西式拳击俱乐部里的明星,也是文化矛盾之间的“和事佬”。
庆丕亲历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一份近代史微观切片。本书以亲历者视角带读者回到百年前,触摸鲜活的历史细节。年,庆丕在伦敦码头工人的热烈欢迎中,见到赴英接舰的丁汝昌;年,庆丕在义和团危机中,与李鸿章密切接触,惊叹于李鸿章的敏锐……
庆丕是晚清中国的生活家,他的回忆录收藏了自己的生活碎片。那些被正统史书过滤的日常细节,正是回忆录的价值所在。他在工作中抱怨上司,他与妻子一同经营幸福的家庭生活,他参加伦敦流行的降灵会并深信自己遇到了李鸿章的灵魂……作为普通人,他的回忆为教科书中的宏大叙事补上血肉丰满的细节,为我们揭开近代史的另一面。

前 言
总序:海关洋员的生活志与第二代海关史研究

滨下武志

海关洋员的生活志《海关洋员传记丛书》将海外出版的关于海关洋员的书籍集中译介给中国读者,包括洋员自传,洋员妻子、后人撰写的亲人回忆录和学者撰写的传记。这套丛书的特色在于,第一,从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它集中介绍海关洋员的个人历史,有别于以往的制度史、贸易史和经济史研究。第二,从近代人物史研究的角度看,除了海关洋员在中国的经历,还涉及洋员父母、家庭的历史背景和本人青年时代的历史,将海关洋员在中国通商口岸的跨国职业生涯和故乡的地方性社会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发现,这些外国人进入中国海关工作之前,大多有船员和海军等海洋性跨国职业经历,也有大学毕业生、知识分子、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背景,最终作为海关洋员,长途跋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第三,从史料价值来看,除了公开出版的海关资料,本丛书广泛使用了传记、自传、旅行记录、日记、信函、照片和口述访谈等私人历史资料。总序:海关洋员的生活志与第二代海关史研究

滨下武志
海关洋员的生活志 《海关洋员传记丛书》将海外出版的关于海关洋员的书籍集中译介给中国读者,包括洋员自传,洋员妻子、后人撰写的亲人回忆录和学者撰写的传记。这套丛书的特色在于,第一,从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它集中介绍海关洋员的个人历史,有别于以往的制度史、贸易史和经济史研究。第二,从近代人物史研究的角度看,除了海关洋员在中国的经历,还涉及洋员父母、家庭的历史背景和本人青年时代的历史,将海关洋员在中国通商口岸的跨国职业生涯和故乡的地方性社会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发现,这些外国人进入中国海关工作之前,大多有船员和海军等海洋性跨国职业经历,也有大学毕业生、知识分子、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背景,最终作为海关洋员,长途跋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第三,从史料价值来看,除了公开出版的海关资料,本丛书广泛使用了传记、自传、旅行记录、日记、信函、照片和口述访谈等私人历史资料。
从个人的研究兴趣出发,我认为这套丛书的特色是揭示海关官员活动的地方性与日常性,从个人化的视角透视海关文化;进而透过海关文化,看清清末中国和世界的时代文化潮流,更加深入地理解多样性的海关历史,包括全球性的时代变化。总的来说,本丛书涉及六个既往关注不多的领域)英国和英国以外的海关洋员的人物史;)围绕海关的社会文化生态;)海关洋员的家庭生活;)作为汉学家的海关洋员;)洋员在海关以外的文化与学术活动;)人物研究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从年开始,中国海关(又称洋关、旧海关)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因为茶叶、生丝出口的增加,需要新的贸易管理机构。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各通商口岸建立外贸管理的新机构——外国人管理的海关。海关在课税纳税这个主要功能之外,还承担了新式教育、海事、邮政等职责,成为一个庞大的政府机构。在清朝覆灭之前的多年里,海关的行政架构大致如下
一、中央:总税务司署。
二、征税部门:各通商口岸海关。包括内班、外班、海班,以及医疗检疫人员。
三、教育门:同文馆、税务专科学堂。
四、海事部门:营造处、理船处、灯塔处。
五、邮政部门:大清邮局、各地邮局。
世纪初,海关各部门在职洋员人数约人,年累计洋员人数近,万人。职业涉及估税、统计、会计、文秘、翻译、绘图、印刷、验货、医学、检疫、教育、船只驾驶、水手、航道勘测、水文测量、工程建筑、设备营造、灯塔值事和邮件递送等多个领域,吸引了一大批来自欧美各国的专业、专职、技术性、实务性、有语言能力、有体力的人才。实际上,中国近代海关的工作是一份综合性的大事业。
一直以来,海关洋员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赫德等总税务司为主的最高级官员。可是,从人数来看,洋员绝大部分是地方海关每天在现场从事关务的中级和下级关员,他们的特征是,不管外国关员或者中国关员,不少人有国际性的船员经验。例如回忆录《青龙
过眼》(’)的作者阿林敦(),是苏格兰裔美国人,青年时代有长期的航海船员经历,年来到中国,先后加入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年加入海关,年又转到邮政部门,年退休后,仍在中国生活。
另一个例子是英国人戴乐尔(海关登记名戴理尔,),他撰写了《我在中国海军三十年(—):戴乐尔回忆录》()。戴乐尔年参加海关内班工作,在上海的江海关担任巡工司,同时受雇于北洋水师,经历过甲午战争,直到年从海关退休。他的青年时代也有过全球性的船员经历。戴乐尔的祖父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专员,留给他父亲相当可观的家产。他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区牧师。戴乐尔认为,“我在中国找到了自己——在事实上——那么中国就是我应该待的地方。于是我向罗伯特·赫德爵士申请,在他那里寻求一个内班人员的职位。他回复我说,可以在他的一艘税务巡船上给予我一个职位”。
有时,父辈的海上经历也会影响洋员的任职。世纪末到世纪初,洋员们的父辈已经保有对中国和东亚世界的关切,访问亚洲,从事传教、商贸和水手等工作。有时候,他们带孩子们一起来亚洲。父辈的经验和影响,使孩子们继承了对中国和亚洲的关切,在结束学业后到亚洲寻找适合的工作,从而进入中国海关。当然,进入海关,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海关首任总税务司李泰国( ,—)的父亲李太郭是一个博物学家和传教士,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东南亚一带活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任命为驻广州领事。以语言和翻译能力著称的海关洋员邓罗(
,—,本丛书有他的传记),父亲曾经是海岸护卫队的水手。
这些在海关现场天天工作的人,往往有着类似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从社会文化活动的侧面看,他们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来到中国之前的时间,一般看来他们都经历过全球性的与海洋有关的活动,以船员和水手为职业,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不同海域寻找工作,或者加入海军,跨海训练。第二阶段是在中国海关工作的时期,在海关工作以外,下班以后或者休假时期,仍保有个人的兴趣活动和社交生活。第三阶段是从海关职位退休之后,出于对中国古典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关心,他们留在中国深化在职期间保留的学术和文化生活;或者,退休以后回到本国,继续关注中国动态,从事有关中国的研究。
最近的海关史研究中,正在出现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史取向,关注洋员跨文化的个人际遇,关注洋员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成就。像加州大学的佩里·安德森教授( )和康奈尔大学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教授( ,年逝世),他们是蒙自海关税务司安德森( )的儿子。他们出生的地点是蒙自,曾表示希望访问父亲工作过的云南蒙自海关。老安德森—年一直在海关工作。佩里·安德森教授撰写了关于他们的父亲和他们孩提时代在云南的生活的著作。本丛书收入的海关洋员庆丕( )的个人回忆录亦属此类。
本丛书正是从社会文化史角度来描写海关洋员的工作经验和人物历史的。丰富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内容,使这套丛书在研究性和资料性方面都有独特的价值。
海关洋员与中国文化研究 海关洋员与亚洲文会 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严格管理下,根据不断下发的总税务司通令,每个职位的人员都恪守自己的职务和职责。下班回家以后,他们则属于自己的家庭,融入口岸当地的文化社会。他们常常自己学习中文和中国古典文化,深化和扩大对中国本地的文化环境和古典文献的理解,甚至把中国古典文献翻译为英文、法文或德文,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如海关英籍税务司包腊( ,本丛书有包腊父子的传记),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红楼梦》的前八回。前述英籍洋员邓罗,将整本《三国演义》译成英文出版。年加入海关的法国人帛黎( ),后来担任邮政司( ,)和邮政总办()。他把雍正帝的《圣谕广训》翻译成法文。
海关洋员文化研究活动也令人瞩目。从年到年,在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
)演讲者中,可以确认职业和职位者一共有人,具体人数是:牧师教士人,海关关员人,领事等外交家人,学者出版媒体等人,等等。虽然传教士人数最多,但是海关关员的人数处于第二位,而且演讲的内容一般不是与海关有关的题目,而是以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宗教、地理等社会文化内容为主。说明海关洋员里的知识分子的比率也比较高。 作为汉学家的海关洋员 海关洋员中有一些优秀甚至杰出的汉学家。德国人穆麟德就是其中之一(本丛书收入穆麟德夫人撰写的回忆录。—年,他在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四次发表演讲,演讲的题目是:《直隶的脊椎动物》(、《中国的家法及与其他民族家法的比较》()、《中国的方言》(—)、《比较语言学的缺点》()。这些题目是与博物学和社会语言学有关的领域,与外交海关等历史文化领域无关。
海关洋员成为汉学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德国人夏德( ),他年进入厦门海关,年辞职加入海关之前,夏德已经得到了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博士学位。在海关工作期间,他长期任职于总税务司署下面的造册处,年编辑出版了供新入职洋员学习中文的《新关文件录》。年,海关税务专科学堂的洋员校长邓罗将此书再次编辑出版。年,从海关辞职后的夏德应聘前往美国,出任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任中文讲座教授。夏德著述和编辑出版的汉学著作多达十余部,涉及音韵、字典、地形地质、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以英文和德文出版。
在历史研究领域发挥力量的海关关员也不少。引人注目的是世纪年代初同文馆教习、德国人方根拔( ),他研究出版了关于—年中国第一次访问西洋各国的外交使节团的著作:《蒲安臣使团》( ,年在上海出版)。取得更为突出成就的是美国人马士( ),他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和《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是研究清朝对外关系的经典名著。研究中国的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将马士视为精神上的父亲(年龄上可算祖父),本丛书收入了费正清和司马富等人撰写的《马士传》,对马士的史学成就有详细的陈述。
海关文化研究的新资料 个人文件和图片 海关洋员的个人资料,包括书信、日记、回忆录、采访记录、剪报、夫人和亲戚的观察记录和照片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最近开始出版的海关洋员的孩子们的回忆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海关洋员在中国的活动,我们特别需要了解洋员以个人身份保留下的资料,这些资料有的仍保留在洋员后人手中,有的由洋员后人捐给欧美各国的大学或博物馆。寻找洋员后人,鼓励他们将家族收藏的资料捐献给大学研究机构,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毕可思( )教授正在推进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有些洋员后人已经利用这些私人材料出版了著作,本丛书收入的《赫德爵士传》(作者是赫德的侄女裴丽珠)、《金登干回忆录》(金登干长期担任海关伦敦办事处负责人,该办事处是海关全球化活动的代表机构,该回忆录由金登干之子撰写)和玛丽·蒂芬的《中国岁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红颜知己》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 海关出版物中的“特种系列”和“杂项系列” 海关出版物中,有“特种系列”(Ⅱ )和“杂项系列”(Ⅲ )两类,一共( )种。其中有大量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更深入研究。下面出示几个例子,从标题即可看出其内容涉猎广泛。
①《海关医学报告》( ),特种系列 ,—年,半年刊。
②《中国音乐》( ),特种系列 ,年出版。
③《气象观察与东部海域风暴》( ),特种系列 ,年出版。
④ 汉口和其他长江港口药材出口清单及药材估值税( ),特种系列 ,和年两次出版。
⑤ 历次海关代表清政府参加世界博览会的中国展品目录册,杂项系列,共份。
本丛书与第二代海关史研究 近十几年以来,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海关史研究潮流,这些研究的特色是关注海关洋员的社会生活史。我们把新一代以海关洋员为主的研究称为第二代海关史研究。从学术资料的角度来看,日记、回忆录代表了私人文书的范畴。在海关史研究中,人物历史的研究一定有助于在更大层面上展开海关人事史的研究。海关洋员汉学家的中国古典研究,一定能开拓文化史和比较文化史研究的新领域。海关出版物的特种系列和杂项系列,为这类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对海关伦敦办事处各项职能的研究,有助于讨论海关的全球性活动与功能。从中国近代史角度来看,将全球史与地方史结合起来,是充分利用海关资料展开研究的新课题。
这套《海关洋员传记丛书》,涉及面非常广泛,不只历史,也涉及经济、外交、语言、文学、文化、汉学、日常生活研究等领域,我相信,它们可以把以前分开讨论的各个因素连在一起,构成一幅动态的近代中国历史画卷。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译序
引言
第一章
早年在伦敦年被带去见赫德哈利伯瑞德累斯顿年在香港
第二章
—年,我在工作的第一个口岸汕头小港生活概貌在困难的条件下学习中文我第二次见到大人物总税务司
第三章
世纪年代早期中国南方的生活与习惯香港的老格伦盖尔号汽船与鸦片一位古怪的英国领事与其他当地名流帕尔默船长,托马斯·马什·布朗和彭州海号詹姆巴瑞俱乐部章程
第四章
—年,我在工作的第二个口岸九江庐山及其奇妙的环境长江洪水志不相投的上司《关于职员的秘密报告》购买瓷器的开心事茶叶贸易中的一些名流立德与其他人—年调任芝罘遇到中国的戈登他对鹭宾·赫德的细微观察婚姻年申请探亲,并被派遣到伦敦办事处
第五章译序
引言
第一章
早年在伦敦年被带去见赫德哈利伯瑞德累斯顿年在香港
第二章
—年,我在工作的第一个口岸汕头小港生活概貌在困难的条件下学习中文我第二次见到大人物总税务司
第三章
世纪年代早期中国南方的生活与习惯香港的老格伦盖尔号汽船与鸦片一位古怪的英国领事与其他当地名流帕尔默船长,托马斯·马什·布朗和彭州海号詹姆巴瑞俱乐部章程
第四章
—年,我在工作的第二个口岸九江庐山及其奇妙的环境长江洪水志不相投的上司《关于职员的秘密报告》购买瓷器的开心事茶叶贸易中的一些名流立德与其他人—年调任芝罘遇到中国的戈登他对鹭宾·赫德的细微观察婚姻年申请探亲,并被派遣到伦敦办事处
第五章
在伦敦办事处的生活中国海军的战舰中国水师提督在纽卡斯尔伦敦的社会民主联盟视中国船员为威胁令人不愉快的总署事件—年调任上海一个资深税务司谈鹭宾·赫德的公正—年调任九江“巨型船”以及其中一艘如何毁于火灾一艘中国炮艇及其旧式指挥官我们当地的“健身房”总税务司的造访他的“好恶”
第六章
—年上海的“体育运动”“健身房”与义勇总队的拳击场拳击艺术中的当地军上海赛艇俱乐部轻骑队—年调任天津成为税务司德璀琳的高级帮办
第七章
德璀琳与李鸿章中日军队同时撤出朝鲜湘军给外国运输带来麻烦在天津的生活基亚里尼的马戏团俱乐部娱乐设施,冰上快艇运动,等等我染上了天花,几乎死于安替比林过量俱乐部的打斗宓吉与》中国时报》穆麟德男爵,前朝鲜王罗丰禄与北洋舰队
第八章
—年在芝罘的生活贾米森失踪总税务司建议我休探亲假再次被任命到伦敦办事处挂念留在中国的孩子们伦敦办事处职位苦不堪言的不确定性调任上海担任“代理”副税务司上海的邮政事务雷乐石税务司出色的管理上海样本室及其对税收的贡献年德国人占领胶州湾我得到上海道台指示“把他们驱逐出去”海关俱乐部与健身房戏院中中断的剑术比赛
第九章
我在上海学习日本剑术“线人”工作我的活动因调任杭州而打断沿京杭大运河坐游船旅行杭州外国人租界:疟疾渊薮我妻子的重病总税务司承担征收厘金的责任保俶塔与西湖的美景火药库爆炸城市奇迹般地免于毁灭短假期间造访北京结果是调任九龙
第十章
造访北京,得以调任九龙普鲁士海因里希王子和王妃访问杭州华中的慕稼谷主教我们在杭州的伙伴“威绨·蒙克”和一只黑猫的悲哀结局离开杭州香港拜访广州谭总督我们如何解决了九龙英界拓展的边界问题我妻子健康衰退,需要归航回国
第十一章
—,在伦敦休短假调任广州担任税务司,薪俸削减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年月,我被任命为粤海关税务司李鸿章与义和团危机他任命我为两广海关监督税务司我陪同他赴上海他在上海受到的招待以及平静沉着的姿态“你的总税务司还活着”我恢复了在广州的职务
第十三章
李鸿章逝后在斯特德举办的朱利亚降神会上
第十四章
义和团事件对我海关工作的影响调任北海英国领事对我提出控诉总税务司对此不满我患了口炎性腹泻,回到英国时,几近奄奄一息
第十五章
在马特洛克镇斯梅德利水疗院的生活,口炎性腹泻部分好转不顾医生的建议,执意回到中国年月,在北京拜访总税务司被派往芜湖口炎性腹泻复发,十分危险年月,以个人名义向总税务司求助,得以调任宜昌
第十六章
年的宜昌岁月在长江河床打高尔夫游宜昌三峡有趣的邮政工作调任广州
第十七章
再任粤海关税务司总督周馥,以及对他和德璀琳的回忆张人骏总督和“二辰丸事件”日本人的傲慢无礼与总税务司异乎寻常的缄默
第十八章
广州轮船行会罢工我作为原告在英国领事法庭的经历周日贸易和瘟疫患者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之死在广州出席最后仪式广州自治会和方言小报花舫大灾难参加广九铁路广州站奠基仪式
第十九章
鹭宾·赫德爵士在他的伦敦寓所向伟大的总税务司辞行我被任命为上海造册处税务司早期的退休金制度及后续上海的革命者一起铁路事件上海国际童子军鹭宾·赫德爵士之死安格联先生现在的弗朗西斯爵士继任鹭宾·赫德爵士的纪念塑像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伍廷芳、唐绍仪和温宗尧退位诏书莫理循与那场革命孙中山的失败伍朝枢恳请承认中华民国我调任厦门
第二十章
人物特写之鹭宾·赫德爵士“伟大的总税务司”
第二十一章
我接管厦门港回忆裴式楷爵士重访汕头厦门的“宗族械斗”冯·施佩上将来访我们在花园聚会上招待埃姆登号我反对以进步之名破坏偶像爱理鹗爵士访问厦门士兵和盐尴尬的局面日本舰队虎视眈眈禁鸦片我调至福州
第二十二章
福州的生活旧环境下的新官员当地宣布独立试图架空海关税务司湘军威胁要制造骚乱我的副税务司和英国领事俱乐部晚宴及其后果接受去伦敦办事处的提议预感到灾难就要降临到访并辞别香港,乘坐一艘德国邮轮回国
第二十三章
我于年月接管伦敦办事处战争爆发中国中立导致的复杂局势英籍海关雇员大批离开中国,参加到战争中在伦敦办事处的工作内班人员的制服及我们怎样为他们提供这些制服对帝制与民国时期中国官员服饰的一些回忆战争贸易部和中国邮政部的油墨
第二十四章
年,总税务司的财务责任扩展递补海关中的英国员工伦敦中英圈子里掀起“茶壶里的风暴”我们在伦敦办事处挂上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为在法国的中国劳工旅提供中国乐器总税务司成为弗朗西斯·安格联爵士,获得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他老练地清除中国海关内的日耳曼元素英国在中国的宣传战时的贸易难题我们如何将灯塔运到中国停战欢庆
第二十五章
大战中中国海关员工复员唉,不是所有人都回来了!光荣榜及幸存者在战争中的贡献新的海关养老金计划及其对新老雇员的意义伦敦办事处参与筹划国际法中的棘手案件我清理了伦敦办事处的档案回忆原办事处主管金登干我在工作四十七年后退休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最近的海关史研究中,正在出现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史取向,关注洋员跨文化的个人际遇,关注洋员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成就。本丛书收入的海关洋员庆丕的个人回忆录亦属此类。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 滨下武志

作者简介

作者
庆丕( ),英国人,年进入中国海关,先后在汕头、九江、烟台、上海、天津、杭州、九龙、广州等地任职,官至粤海关税务司。
译者
朱卫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美关系史和台湾问题研究。出版专著《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困境》。
冯晖,中山大学历史系中美关系史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