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天下之中 978750756036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044132 类别: 图书 历史 中国史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精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7560367
所属分类:图书>历史>中国史>中国通史
洛阳是一眼万年的“神都”,是我们共同的故乡。 预售商品

编辑推荐

最早的“中国”在哪里?为什么“华夏”被称为“中华”?
“一部中国史,半部在洛阳。”洛阳是一眼万年的“神都”,是我们共同的故乡。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读懂洛阳的兴废,也就理解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进程。
制礼作乐,建中立极,民族融合,文化风流……理解洛阳,就理解中华文明如何守正出新,正在哪里,新在何方。

前 言
东汉初年的迁都之争,是不同都城观念的一次交锋。士大夫借助赋作,论及洛阳、长安的地理位置、都城营造、宫殿建筑及文化蕴含。这场迁都之争强调了长安、洛阳的地理形势有别,讨论了长安和洛阳各自更适合作为都城的原因。
西汉定都长安,是将长安的山河险阻和土地肥沃作为明显优势。比如杜笃就认为,关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河险阻等,是霸王衍功的有利条件。从经济上说,沃野千里能够保障都城的物资供给。从军事上来说,可与守近,利以攻远,是成就武功霸业的基础。从政治上来说,定都长安可以富国强兵,建立强大帝业。因此,杜笃认为,都城选址要充分考虑地利,高度重视都城自身的防御能力。他明确主张迁都长安。
在班固的《两都赋》中,西都宾认为,西汉初选址洛阳,随后弃之,定然是洛阳不如长安,他将长安的险要地势、肥沃土壤,作为西周兴起、秦国强大、西汉兴盛的基础,认为经过了西汉经营,长安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东汉理想的建都之所。
在张衡的《二京赋》中,凭虚公子也夸耀西京,先引秦帝梦遇天帝、受金策而成帝业的传说,又引刘邦入关中,五星聚于东井的天文奇观,证明西汉都于关中,乃是天命。东汉初年的迁都之争,是不同都城观念的一次交锋。士大夫借助赋作,论及洛阳、长安的地理位置、都城营造、宫殿建筑及文化蕴含。这场迁都之争强调了长安、洛阳的地理形势有别,讨论了长安和洛阳各自更适合作为都城的原因。
西汉定都长安,是将长安的山河险阻和土地肥沃作为明显优势。比如杜笃就认为,关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河险阻等,是霸王衍功的有利条件。从经济上说,沃野千里能够保障都城的物资供给。从军事上来说,可与守近,利以攻远,是成就武功霸业的基础。从政治上来说,定都长安可以富国强兵,建立强大帝业。因此,杜笃认为,都城选址要充分考虑地利,高度重视都城自身的防御能力。他明确主张迁都长安。
在班固的《两都赋》中,西都宾认为,西汉初选址洛阳,随后弃之,定然是洛阳不如长安,他将长安的险要地势、肥沃土壤,作为西周兴起、秦国强大、西汉兴盛的基础,认为经过了西汉经营,长安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东汉理想的建都之所。
在张衡的《二京赋》中,凭虚公子也夸耀西京,先引秦帝梦遇天帝、受金策而成帝业的传说,又引刘邦入关中,五星聚于东井的天文奇观,证明西汉都于关中,乃是天命。
杜笃、西都宾和凭虚公子,皆主张迁都长安。他们与西汉初年刘敬、张良定都长安的理由大体相同,考虑的是长安在军事上的攻防安全和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将地利作为都城选址的首要条件。
都洛派则认为东汉更重视文治,在洛阳实行的礼乐教化,是西汉所不具备的。他们强调洛阳礼制合乎周制,建筑不求阔大,但求俭省,讲求中和、中度、中庸之美。东汉在政治上推行文治,在社会上形成礼乐教化,处处体现出周礼的雍容大度。
杜笃的《论都赋》写了明堂、辟雍、灵台,班固的《东都赋》篇末附《明堂》《辟雍》《灵台》诗,歌咏东汉的明堂、辟雍和灵台。东汉重要的礼仪活动常在三雍举行,三雍成为东汉标志性的建筑。这表明东汉按照礼乐教化来治理国家,与西汉重视武功霸业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而言,洛阳成为王道政治的象征,礼乐教化的渊源,是推行周政之所。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序 洛阳,我们共同的故乡
一、最早的中国
二、时间里的洛阳
三、洛阳的山川地理形势…
四、洛阳的文明意义
河图洛书的真相
一、最早的河图
二、河图洛书作为祥瑞
三、汉儒眼中的河图
四、汉代的洛书
五、宋儒制作的《河图》《洛书》
第二章 最早的中国
一、早期文明汇河洛
二、早期秩序的形成序 洛阳,我们共同的故乡
一、最早的中国
二、时间里的洛阳
三、洛阳的山川地理形势…
四、洛阳的文明意义 河图洛书的真相 一、最早的河图
二、河图洛书作为祥瑞
三、汉儒眼中的河图
四、汉代的洛书
五、宋儒制作的《河图》《洛书》
第二章 最早的中国
一、早期文明汇河洛
二、早期秩序的形成
三、有夏之居在斟寻
四、太康造酒的纶国
五、西亳的文明史贡献…
第三章 礼乐文明的形成
一、殷商灭亡的缘由
二、周公如何摄政
三、周公怎么营洛
四、周公为何制礼
五、周公如何作乐
六、洛阳的天下之中
第四章 民族融合在洛阳
一、“披发伊川”的典故…
二、披发之叹为哪般
三、十六国的华化
四、中华制度的延续
五、北魏华化的进程
六、洛阳的南北交融
七、民族认同的形成
第五章 崤函帝京的建制
一、东汉的迁都之争
二、熹平石经的刊刻
三、魏晋玄学的突破
四、客家始迁第一站…
五、北魏的制度开创
第六章 东方神都的确立
一、老子在洛阳
二、孔子问道于老子
三、佛教祖庭白马寺
四、武则天在洛阳
第七章 东都洛阳的流光
一、唐代的分司东都
二、岑夫子隐居九皋
三、“洛下唱和”的风流
四、三乡题诗的风采
第八章 西京洛阳的溢彩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曹胜高,年生,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首批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拔尖人才,陕西省特聘专家,西安市杰出人才。原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马来亚大学客座教授、台湾实践大学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汉赋与汉代制度》《从汉风到唐音》《中国文学的代际》《秦汉文学格局之形成》《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研究》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陕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一流课程《国学导论》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