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律评论 第23卷·第1辑 南京大学CSSCI来源集刊 北大法律评论 编辑委员会 编 978730135919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044166 类别: 图书 法律 理论法学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1359198
丛书名:北大法律评论
所属分类:图书>法律>理论法学
编辑推荐
本辑的专题,设置为对于欧洲中世纪中后期至近代早期、在经院哲学笼罩下的自然法学说的系列讨论文章,含两篇论文和一篇译文。这个主题的设置,符合《北大法律评论》重视经典理论问题研究的办刊风格,也能体现出其国际化、跨学科的独到视野,在同类集刊中、甚至和法学期刊比较,都具有鲜明特色。第一篇论文由华师大的林国华老师撰写,文字简洁,精悍有力,其所关注的苏亚雷斯的正义战争理论与近代国际法存在重要联系;第二篇论文来自法大的郭逸豪老师,以马西利乌斯的著作为关切,揭示出中世纪宪制思想中“教会宪制”这一重要侧面,为我们理解近现代西方宪法学说的知识背景提供有益参考;第三篇文章由英国学者肖恩·科伊尔执笔、西政杨天江老师翻译,通过学术观点的细致梳理,强调阿奎那与苏亚雷斯有关自然法的主张之间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对过往强调二者分歧的说法提出了商榷,不仅具有法理学上的意义,相信对于哲学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本辑的论文部分,包括来自国际法学、法理学、宪法学、数字法学、民法学、刑法学、公司法学等不同领域的文章,共十篇。这是本辑的主体部分。
国际法学的文章,是由北大法学院的青年学者张康乐老师撰写的。他从批判国际法的视角,抓住国际金融秩序这个重要课题,剖析全球贫富差距产生的底层逻辑。我后来又有幸审读了章永乐老师《旧邦新造》第三版的书稿,现在想来,不难发现该书、特别是其中涉及列强银行团的部分,与张老师本文虽然在关注的时代上相差百年,但逻辑上有相通之处,或许也射出本文所关心问题的持久性、根本性。法理学的文章,来自同济大学的赵英男老师。该文对于过往主要借助哲学资源处理的一般法理学问题的社会科学化(即借助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这一趋向进行了剖析,指出其动因和路径,最后以对于其影响和前提限制的讨论作结,持论客观,高屋建瓴。
本辑的宪法学文章多达三篇,内容都较为生动,或与本辑主编及专业编辑选稿得力有关,也可能是这些文章共同具有的历史学背景给我造成了亲切感。浙大陈明辉老师的论文,分析的是美国宪法史上的重要问题,即林肯如何从宪法的角度处理合众国的分裂危机,包括论证南方分裂的不正当、论证联邦政府紧急措施的正当性乃至通过宪法性的措施解决造成分裂的问题,对于在危机中坚守宪法、通过宪法化解危机具有参考价值。西政谭清植老师的文章,关注八二宪法中有关全国人大行使“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的兜底性规定,从历史解释、文义解释等多个路径,指出这是与此前宪法采取得的“自主赋权”模式不同的“论证保留”模式,是一篇扎实且有丰富现实意义的文章。西法大杨博文老师的文章,以民国宪法史为题,关注民初护法运动中“护法”主张与恢复旧国会的主张之间的纠缠关系,史料丰富而不流于考证,理论提炼自然而然,其中有关法的规范效力与现实功效之间的界分对我有很大启发,最后回应几种有关《临时约法》等的学界论说,与历史学等其他学科形成有益对话,堪称精彩。更妙的是,博文师兄的文章不仅在主题上与陈明辉老师的有相似之处,而且在内容上也对林肯的举措有所引述,二者遥相呼应,又形成对照,实际上都可以再组一个专题了。本辑的专题,设置为对于欧洲中世纪中后期至近代早期、在经院哲学笼罩下的自然法学说的系列讨论文章,含两篇论文和一篇译文。这个主题的设置,符合《北大法律评论》重视经典理论问题研究的办刊风格,也能体现出其国际化、跨学科的独到视野,在同类集刊中、甚至和法学期刊比较,都具有鲜明特色。第一篇论文由华师大的林国华老师撰写,文字简洁,精悍有力,其所关注的苏亚雷斯的正义战争理论与近代国际法存在重要联系;第二篇论文来自法大的郭逸豪老师,以马西利乌斯的著作为关切,揭示出中世纪宪制思想中“教会宪制”这一重要侧面,为我们理解近现代西方宪法学说的知识背景提供有益参考;第三篇文章由英国学者肖恩·科伊尔执笔、西政杨天江老师翻译,通过学术观点的细致梳理,强调阿奎那与苏亚雷斯有关自然法的主张之间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对过往强调二者分歧的说法提出了商榷,不仅具有法理学上的意义,相信对于哲学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本辑的论文部分,包括来自国际法学、法理学、宪法学、数字法学、民法学、刑法学、公司法学等不同领域的文章,共十篇。这是本辑的主体部分。
国际法学的文章,是由北大法学院的青年学者张康乐老师撰写的。他从批判国际法的视角,抓住国际金融秩序这个重要课题,剖析全球贫富差距产生的底层逻辑。我后来又有幸审读了章永乐老师《旧邦新造》第三版的书稿,现在想来,不难发现该书、特别是其中涉及列强银行团的部分,与张老师本文虽然在关注的时代上相差百年,但逻辑上有相通之处,或许也射出本文所关心问题的持久性、根本性。法理学的文章,来自同济大学的赵英男老师。该文对于过往主要借助哲学资源处理的一般法理学问题的社会科学化(即借助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这一趋向进行了剖析,指出其动因和路径,最后以对于其影响和前提限制的讨论作结,持论客观,高屋建瓴。
本辑的宪法学文章多达三篇,内容都较为生动,或与本辑主编及专业编辑选稿得力有关,也可能是这些文章共同具有的历史学背景给我造成了亲切感。浙大陈明辉老师的论文,分析的是美国宪法史上的重要问题,即林肯如何从宪法的角度处理合众国的分裂危机,包括论证南方分裂的不正当、论证联邦政府紧急措施的正当性乃至通过宪法性的措施解决造成分裂的问题,对于在危机中坚守宪法、通过宪法化解危机具有参考价值。西政谭清植老师的文章,关注八二宪法中有关全国人大行使“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的兜底性规定,从历史解释、文义解释等多个路径,指出这是与此前宪法采取得的“自主赋权”模式不同的“论证保留”模式,是一篇扎实且有丰富现实意义的文章。西法大杨博文老师的文章,以民国宪法史为题,关注民初护法运动中“护法”主张与恢复旧国会的主张之间的纠缠关系,史料丰富而不流于考证,理论提炼自然而然,其中有关法的规范效力与现实功效之间的界分对我有很大启发,最后回应几种有关《临时约法》等的学界论说,与历史学等其他学科形成有益对话,堪称精彩。更妙的是,博文师兄的文章不仅在主题上与陈明辉老师的有相似之处,而且在内容上也对林肯的举措有所引述,二者遥相呼应,又形成对照,实际上都可以再组一个专题了。
接下来,上海社科院马斌老师的文章,是从数据法学的角度对传统财产法物债二分的理论框架进行反思的作品。法大刘子赫老师的文章,关注《民法典》下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问题,是一篇言之有物的、典型的民法教义学文章。人大罗鸿燊同学的文章则属刑法教义学范畴,以社会交往中管辖分配的视角分析因果流程偏离情形下的结果归责这一大陆法系刑法学的传统问题。清华张梓萱老师的文章,针对民法上在何种情况下能够被判定为以默示形式放弃解除权进行了系统梳理。浙大周淳老师的文章,在中国公司形式发展和制度变革的背景下,介绍了美国法的共益公司及其相关制度,主张突破恪守利润的传统学说、承认公司目的多元化的现实趋势,并汲取比较法资源,更加妥善地建构相关制度。这些文章都比较关注现实中的事例或案件,能够跟进法律实践的前沿课题,兼具理论意义与实务导向。
最后一篇文章是本辑专设的译文,篇幅也是篇文章中最长的。与论文部分的最后一篇、即前述周淳老师的文章相似,本文关注的也是公司,但并非公司目的,而是所有制结构,即共同所有权是否真的会造成反竞争效应。全文在充分引述既有研究的前提下,进行了具体的实证研究,不仅对于国内学者了解域外研究动向具有参考价值,而且不拘泥于成说,提出了有益学界进一步思考的独到观点。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目录
专题:自然秩序及其转化
林国华 “正义战争”理论的转时刻——浅析苏亚雷斯对“爱”与“正义”的论述
郭逸豪 欧洲中世纪宪制思想的另一个面向——基于马西利乌斯《和平的保卫者》第二部分的解读
肖恩·科伊尔 著 杨天江译 阿奎那和苏亚雷斯论自然法

论文
张康乐 全球贫富差距的国际金融秩序根源——批判国际法学的视角
赵英男 一般法理学的社会科学化:动因、路径与反思
陈明辉 拯救国家:美国内战与林肯的宪法论证
谭清值 全国人大兜底职权的制度演进
杨博文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民初“护法”观念的再认识
马斌 信息成本与数据财产权结构——打破物债二分格局的数据产权分析框架
刘子赫 责任竞合规则中的“选择”——以单纯合并为路径目录
专题:自然秩序及其转化
林国华 “正义战争”理论的转时刻——浅析苏亚雷斯对“爱”与“正义”的论述
郭逸豪 欧洲中世纪宪制思想的另一个面向——基于马西利乌斯《和平的保卫者》第二部分的解读
肖恩·科伊尔 著 杨天江译 阿奎那和苏亚雷斯论自然法

论文
张康乐 全球贫富差距的国际金融秩序根源——批判国际法学的视角
赵英男 一般法理学的社会科学化:动因、路径与反思
陈明辉 拯救国家:美国内战与林肯的宪法论证
谭清值 全国人大兜底职权的制度演进
杨博文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民初“护法”观念的再认识
马斌 信息成本与数据财产权结构——打破物债二分格局的数据产权分析框架
刘子赫 责任竞合规则中的“选择”——以单纯合并为路径
罗鸿燊 因果流程偏离的结果归责:以社会交往的管辖分配为视角
张梓萱 论解除权产生后的默示放弃
周淳 公司之营利目的反思与类型新造——以共益公司为例

译文
斯科特·亨普希尔马塞尔·卡汉 著 李诗鸿 译 反竞争共同所有权的策略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北大法律评论》编辑委员会

《北大法律评论》创刊于年,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指导下各方向优秀博士生作为编辑委员会成员编辑出版的专业学术刊物,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系来源辑刊。本辑中,马长山、魏晓娜、尤陈俊、王雷、阎天、陈少青等多位专家学者撰稿,讨论法教义学的四种想象、数字法治的三维面向、刑事诉讼法发展新动向等前沿问题。所有最后选用文章均经过了专业编辑多次编辑校对,专业方向学者两次外审,编委会全体成员投票表决,审读专家专业审读确认及政治审读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