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经济规律及其制度陈承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978756424363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047534 类别: 图书 经济 中国经济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4243630
所属分类:图书>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
正版图书保证质量 七天无理由让您购物无忧

商品详情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共同富裕的经济规律及其制度陈承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作者陈承明
定价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版次开本

目 录
绪论 1 章 经济规律与共同富裕的相互关系 15 节 正确认识和理解经济规律 15 节 正确认识和理解共同富裕 20 第三节 经济规律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 23 第四节 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有机结合 32 章 共同富裕的基本经济规律 35 节 什么是基本矛盾和基本经济规律 35 节 深刻理解基本矛盾和基本经济规律 37 第三节 按生产力标准完善生产关系 40 第四节 遵循基本经济规律共同富裕 45 第三章 共同富裕的主要经济规律 52 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52 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经济规律 54 第三节入新时代与实现共同富裕 55 第四节 运用科学方法深化改革开放 59 第四章 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 73 节 生产力是一切物质财富的直接来源 73 节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77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81 第四节 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才生产力 85 第五章 生产关系是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91 节 生产关系的体系及其本质特 91 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9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96 第四节 社会主义本质与初级阶段使命 102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 109 节 《资本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109 节 市场经济的本源、变异和复归 114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118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重和相容 122 第七章 共同富裕的所有制结构129 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129 节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反对单纯公有制 133 第三节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与反对私有化137 第四节 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的有机结合141 第八章 共同富裕的按劳分配146 节 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和实现形式 146 节 管理劳动及其按劳分配 151 第三节 科技劳动及其按劳分配156 第四节 服务劳动及其按劳分配161 第九章 共同富裕的按要素分配 165 节 按要素分配的地位和作用 165 节 提高劳动者的财产收入 169 第三节 收入分配中的主要问题 176 第四节 构建三层次的分配体系178 第十章 共同富裕的劳动节 《资本论》与西方的价值理论比较183 节 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和公共第三节 价值规律、价格机制和驾驭能力 193 第四节 发展完善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197 第十一章 共同富裕的资本增殖203 节 公有资本的价值增殖规律203 节 改革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06 第三节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211 第四节 国有控股公司的两重经济职能 216 第十二章 共同富裕的宏观调控220 节 市场调节、计划指导与宏观调控 220 节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224 第三节 更好地发挥的调控作用 230 第四节 健经济的法律制度 234 第十三章 共同富裕的财政制度241 节 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 241 节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245 第三节 财政转移支付的确立与发展 250 第四节 满足公共财政的税制改革254 第十四章 共同富裕的金融制度 259 节 金融改革的必要和重要 259 节 金融改革的主要变化 263 第三节 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267 第四节 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271 第十五章 共同富裕的教育制度275 节 教育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 275 节 经济与教育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 280 第三节 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284 第四节 市场机制发展和完善成人教育 288 第十六章 共同富裕的业制度293 节 业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 293 节 依靠部门完善业体系297 第三节 发挥社会力量实现充分业300 第四节 重视和解决农民工问题 304 第十七章 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制度 309 节 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309 节 社会保障的内涵和实现形式 312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的成和问题 316 第四节 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320 第十八章 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325 节 农村集的形成和发展 325 节 改革和完善农村的集 330 第三节 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的流转制度335 第四节 加快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339 第十九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345 节 中国式现代化是的基本路线的延续 345 节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地位和宝贵经验347 第三节 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具体要求 349 第四节 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辩证方法352 参考文献 355 后记 362 附录 作者已出版的书籍 364
显示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