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6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0180626005899 |
所属分类:图书>科普读物>英文原版书-科普 |
正版图书 可开发票 如需帮助请联系在线客服
商品详情
编辑
本书为著名汉学家、日本汉学界的领袖之一青木正儿收藏的民国年画及其在京留学时期的生活票据的首次整理、出版。
本书的整理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牛贯杰,为本书姊妹篇《北京风俗图谱》的主编,编注畅销书《唐诗选画本》。
本书系统整理了日本名古屋大学图书馆青木文库所藏北京民俗图像资料,包括《新春画册》二册、《神码及娘娘码》和《祭礼纸样》各一册,共计四册。还有青木在京留学期间的戏单、饭票,等等。这些图像深刻展示出当时北京的城市景观和风土民俗,着重通过图像的解说,引领读者进入民国北京的历史现场,置身其中去感受当时的生活。
本书收录的百余幅图像均由青木正儿收藏,全彩四色印刷,精装礼盒,礼盒附门神一对,所有图片首次出版问世。
相较于其他同类图书,本书图片精美,有生动活泼的年画、惟妙惟肖的摔跤图、丰富多彩的生活票据,经过作者细致且耐心的解读,娓娓道来生动的民国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整理了日本名古屋大学图书馆青木文库所藏北京民俗图像资料,包括包括《新春画册》二册、《神码及娘娘码》和《祭礼纸样》各一册,共计四册。年月至年月,时任东北大学副教授的青木正儿作为日本文部省在外研究员在北京留学。留学期间,青木专注于搜集北京的民俗和戏曲资料。这些资料不仅限于文献,还有大量的年画、神码、戏单、饭票,等等。青木在华留学时,深切感受到故都北京的城市景观和风土民俗都在发生变化,面临着西化挑战和消失的危险。他从专业学者的角度,一方面物色画工绘制北京风俗,另一方面也有计划地在北京购买图像和唱片资料。《北京风俗图鉴》所收录的图像,便是当时青木在北京购买的年画、神码及其生活记录的票据。
作者介绍
牛贯杰,名古屋大学经济学博士,系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史与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图像史研究丛书”、《唐诗选画本》等。
目录
卷一 新春画册
农人乐
大过新年一
大过新年二
会亲家
感亲孝祖
财神叫门
财宝到家,平安吉庆
八路进财
天赐黄金
瑶池上寿
八仙图
三月三蟠桃赴会
双钗记·杨大人救收义女
白玉娘盗取还阳草
长安城大闹花灯
蝴蝶杯
庆顶珠
八蜡庙
卷二 新春画册第二
财神过年
富贵有余
武松打店十字坡
金家庄拿谢虎
拿九花娘
仕女图
新喜笑三合
八鲜庆寿九九消寒图
元宝有余
升官拜相
牡丹采药 麻姑航海
封神演义
法门寺
五花洞
齐姜氏定计遗夫
翠屏山
花为媒
九江口
拿花云龙
马芳观城
铁公鸡
孙悟空
龙宫得宝
南阳府比武
摇钱树
返延安虹霓关
女侠红蝴蝶
祝家庄
苗家镇
哪吒闹海
赠美女、过五关、貂蝉祭月、龙凤配
打皂王、巧姻缘、劝第妇、周子琴
摔跤图
卷三 神码及娘娘码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玄坛赵元帅
增福积宝财神
星科
本命延寿星君
床公床母
三官
白衣送子观音
家宅六神
司命之神
水草马明王
土地正神
四直功曹
天仙娘娘
子孙娘娘
眼光娘娘
催生娘娘
送生娘娘
奶母娘娘
癍疹娘娘
卷四 祭礼纸样
挂钱“福”
门神
神码·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
升官图
附录
戏游京师——青木正儿在北京的留学生活
戏单
杂件
精彩试读
大过新年二
除夕日,家家户户装饰一新,迎接新年。大门旁挂桃木板制作的桃符,上或刻字,或贴纸制的春 联或画像,明代《幼学琼林》“岁时”开篇有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桃符逐 渐演变为春联,如《燕京岁时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清朝百姓家中贴的春联用红纸, 内廷和宗室王公府邸的春联则是红边或蓝边的白纸。 与桃符辉映的是挂千,“用吉祥语镌于红 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 室内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 经纶,或编结黄钱如龙”, 妇女戴“闹蛾”头饰,“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 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 选取较大的松柏枝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 等,谓之“摇钱树”。“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除夕夜,在门檐、窗台等处插芝麻秸,曰藏鬼秸中,不让其出来;门窗贴红纸葫芦,曰收瘟鬼;在院 里烧松柏枝,曰烧松盆。屋里悬挂祖先影像,将狮仙斗糖、麻花馓子等食物用染五色苇架竹罩陈 列,家长率全家拜祀,然后按长幼顺序各自拜年,曰辞岁。祭拜过后,全家聚坐食饮,曰守岁。五更 天,焚香楮举行送迎仪式,送玉上界,迎新灶君下界。 接神以后,即为新年。“初次出房时,必 迎喜神而拜之。” 明清两代以至民国,北京及周边地区都有“辞岁”“守岁”的民俗。
大年初一是北京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光。《帝京岁时纪胜》中有一段描述非常精 彩,为我们呈现了清代北京的过年盛景。视觉上:“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 外宝炬争辉,玉珂竟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听觉上:“闻爆竹声如击浪轰 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更闻有下庙之博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 击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良 可听也。” 另外,北京过年有很多讲究。比如,年前要“丢百病”,各家把前一年吃剩的药 饵扔到门外,药方捡而焚之。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行走之处,遍以芝麻秸 撒之,谓之“踩岁”。年夜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 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才去掉。 新年当天,不能吃米饭,“惟用蒸食米糕汤 点,谓一年平顺,无口角之扰”。不洒扫庭除,不撮弃渣土,名曰“聚财”。正 月不迁居,不糊窗槅,谚语有云:“正五九,没处走。” 北京城拜年,有互送鲜花的习俗,“牡丹呈艳,金橘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 鼻,三春艳冶,尽在一堂”,故称为“堂花”。 拜年多用贺年帖互相投递,大 部分情况下,帖子是从门缝飞进去,所以也称作“飞帖子”。《燕京杂记》载, “正月初旬,拜年者踵门,疾呼接帖,投一名刺,匆匆驰去,多不面晤主人。司 阍者记其姓名于册,多有不识者。倘无司阍者,客到嫌于启门,贴一纸囊于门 外,外写‘请留尊柬’四字,拜者投刺于中即去”。
商品详情
编辑
本书为著名汉学家、日本汉学界的领袖之一青木正儿收藏的民国年画及其在京留学时期的生活票据的首次整理、出版。
本书的整理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牛贯杰,为本书姊妹篇《北京风俗图谱》的主编,编注畅销书《唐诗选画本》。
本书系统整理了日本名古屋大学图书馆青木文库所藏北京民俗图像资料,包括《新春画册》二册、《神码及娘娘码》和《祭礼纸样》各一册,共计四册。还有青木在京留学期间的戏单、饭票,等等。这些图像深刻展示出当时北京的城市景观和风土民俗,着重通过图像的解说,引领读者进入民国北京的历史现场,置身其中去感受当时的生活。
本书收录的百余幅图像均由青木正儿收藏,全彩四色印刷,精装礼盒,礼盒附门神一对,所有图片首次出版问世。
相较于其他同类图书,本书图片精美,有生动活泼的年画、惟妙惟肖的摔跤图、丰富多彩的生活票据,经过作者细致且耐心的解读,娓娓道来生动的民国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整理了日本名古屋大学图书馆青木文库所藏北京民俗图像资料,包括包括《新春画册》二册、《神码及娘娘码》和《祭礼纸样》各一册,共计四册。年月至年月,时任东北大学副教授的青木正儿作为日本文部省在外研究员在北京留学。留学期间,青木专注于搜集北京的民俗和戏曲资料。这些资料不仅限于文献,还有大量的年画、神码、戏单、饭票,等等。青木在华留学时,深切感受到故都北京的城市景观和风土民俗都在发生变化,面临着西化挑战和消失的危险。他从专业学者的角度,一方面物色画工绘制北京风俗,另一方面也有计划地在北京购买图像和唱片资料。《北京风俗图鉴》所收录的图像,便是当时青木在北京购买的年画、神码及其生活记录的票据。
作者介绍
牛贯杰,名古屋大学经济学博士,系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史与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图像史研究丛书”、《唐诗选画本》等。
目录
卷一 新春画册
农人乐
大过新年一
大过新年二
会亲家
感亲孝祖
财神叫门
财宝到家,平安吉庆
八路进财
天赐黄金
瑶池上寿
八仙图
三月三蟠桃赴会
双钗记·杨大人救收义女
白玉娘盗取还阳草
长安城大闹花灯
蝴蝶杯
庆顶珠
八蜡庙
卷二 新春画册第二
财神过年
富贵有余
武松打店十字坡
金家庄拿谢虎
拿九花娘
仕女图
新喜笑三合
八鲜庆寿九九消寒图
元宝有余
升官拜相
牡丹采药 麻姑航海
封神演义
法门寺
五花洞
齐姜氏定计遗夫
翠屏山
花为媒
九江口
拿花云龙
马芳观城
铁公鸡
孙悟空
龙宫得宝
南阳府比武
摇钱树
返延安虹霓关
女侠红蝴蝶
祝家庄
苗家镇
哪吒闹海
赠美女、过五关、貂蝉祭月、龙凤配
打皂王、巧姻缘、劝第妇、周子琴
摔跤图
卷三 神码及娘娘码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玄坛赵元帅
增福积宝财神
星科
本命延寿星君
床公床母
三官
白衣送子观音
家宅六神
司命之神
水草马明王
土地正神
四直功曹
天仙娘娘
子孙娘娘
眼光娘娘
催生娘娘
送生娘娘
奶母娘娘
癍疹娘娘
卷四 祭礼纸样
挂钱“福”
门神
神码·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
升官图
附录
戏游京师——青木正儿在北京的留学生活
戏单
杂件
精彩试读
大过新年二
除夕日,家家户户装饰一新,迎接新年。大门旁挂桃木板制作的桃符,上或刻字,或贴纸制的春 联或画像,明代《幼学琼林》“岁时”开篇有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桃符逐 渐演变为春联,如《燕京岁时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清朝百姓家中贴的春联用红纸, 内廷和宗室王公府邸的春联则是红边或蓝边的白纸。 与桃符辉映的是挂千,“用吉祥语镌于红 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 室内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 经纶,或编结黄钱如龙”, 妇女戴“闹蛾”头饰,“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 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 选取较大的松柏枝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 等,谓之“摇钱树”。“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除夕夜,在门檐、窗台等处插芝麻秸,曰藏鬼秸中,不让其出来;门窗贴红纸葫芦,曰收瘟鬼;在院 里烧松柏枝,曰烧松盆。屋里悬挂祖先影像,将狮仙斗糖、麻花馓子等食物用染五色苇架竹罩陈 列,家长率全家拜祀,然后按长幼顺序各自拜年,曰辞岁。祭拜过后,全家聚坐食饮,曰守岁。五更 天,焚香楮举行送迎仪式,送玉上界,迎新灶君下界。 接神以后,即为新年。“初次出房时,必 迎喜神而拜之。” 明清两代以至民国,北京及周边地区都有“辞岁”“守岁”的民俗。
大年初一是北京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光。《帝京岁时纪胜》中有一段描述非常精 彩,为我们呈现了清代北京的过年盛景。视觉上:“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 外宝炬争辉,玉珂竟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听觉上:“闻爆竹声如击浪轰 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更闻有下庙之博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 击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良 可听也。” 另外,北京过年有很多讲究。比如,年前要“丢百病”,各家把前一年吃剩的药 饵扔到门外,药方捡而焚之。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行走之处,遍以芝麻秸 撒之,谓之“踩岁”。年夜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 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才去掉。 新年当天,不能吃米饭,“惟用蒸食米糕汤 点,谓一年平顺,无口角之扰”。不洒扫庭除,不撮弃渣土,名曰“聚财”。正 月不迁居,不糊窗槅,谚语有云:“正五九,没处走。” 北京城拜年,有互送鲜花的习俗,“牡丹呈艳,金橘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 鼻,三春艳冶,尽在一堂”,故称为“堂花”。 拜年多用贺年帖互相投递,大 部分情况下,帖子是从门缝飞进去,所以也称作“飞帖子”。《燕京杂记》载, “正月初旬,拜年者踵门,疾呼接帖,投一名刺,匆匆驰去,多不面晤主人。司 阍者记其姓名于册,多有不识者。倘无司阍者,客到嫌于启门,贴一纸囊于门 外,外写‘请留尊柬’四字,拜者投刺于中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