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记事 铁扬艺术散文随笔集 河北美术出版社 978757181866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059010 类别: 图书 文学 民间文学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71818661
所属分类:图书>文学>民间文学
商品详情
大暑记事铁扬艺术散文随笔集

书名:白发阿娥及其他编号
出版社名称:河北美术出版社定
是否是套装:否作者:铁扬
页数分册名:大暑记事:铁扬艺术散文随笔集
开本开编者:铁扬
是否套装:否
商品名称
大暑记事铁扬艺术散文随笔集精

作者
铁扬

责编
张静黄秋实张侃





河北美术

版印次
版 次

开本


装帧
精装

页数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那年大暑,我八岁,上小学,村里唱戏。有人拿来粉连纸,请我老师写戏报。老师用染布的颜料:大红、二红、鬼子绿,泡好水写起来。那字们该大的大该小的小,该横的横该竖的竖。戏报顶端都横写着“准演”……
艺术是什么?表演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你面对着一河石头;人间的一切气味和冷暖;台上台下表演者的“飞扬和安稳”;对于矛盾冲突和一两本众说纷纭的书。但人类在不自觉中又萌生着感觉,就此而言,真实的雪天的寒冷,也就永远赶不上舞台上那些飘落的纸屑。

大暑记事
面对石头
绘画的有感而发和形式的确立
艺术家兴奋点的转移
往事今事长话短说

那时我在“中戏”
大纪家胡同号
家乡的两位老师
我见过伊很洋
《哀乐》闲话
文学就是文学

没有风的日子
“小格拉西莫夫”的事业
“河里没规矩”
画家与模特儿
为我烧炕的女孩
铁匠山
午夜喂牛者
馒头是文化
名伶大绿菊的肋骨
姚氏兄弟

水彩之路宽又广
我看水粉画
我画写生
我与油画
我画水彩
童年的启示
卖画记

我与贺昭
一颗新星的陨落
云晴龙去远
我与周思聪
我与曹思明
远去的笑声
与伊蕾的交往
我与李明久
我读白寿章
百年田辛甫
巧遇鲁若迪基

维格兰的生命奇观
费逊的荣耀与悲哀
莫奈的湖
劳动者米勒
寻找诺尔德
寻找海默修依
特列加科夫为什么

奥胡斯的艺术节
丹麦汤
北欧人与艺术
丹麦啤酒中国杯
夏天在莫斯科
旅行杂记

作家、艺术家的感觉、逻辑和劳动在河北作协青年作家读书班上的演讲摘要
我的人生与艺术

铁扬:画得自由,画出自己答《中华读书报》舒晋瑜问
铁扬:一是情感,二是天真再答《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问
作品
铁扬,画家,年生于河北赵县。
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业余写作。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散文集《母亲的大碗》。
其它散文、小说散见于《人民文学》《当代》《十月》《文艺报》《中国作家》《诗刊》《北京文学》《长城》等报刊。
大暑记事
那年大暑,我岁,上小学,村里唱戏。有人拿来粉连纸,请我老师写戏报。老师用染布的颜料:大红、二红、鬼子绿,泡好水写起来。那字们该大的大该小的小,该横的横该竖的竖。戏报顶端都横写着“准演”。
我们帮老师把戏报贴在茂盛的墙上、大门上。糨糊洇湿了纸,字们也被洇得模糊不清。戏台就搭在茂盛的大院子里,几块门板做台面,几领苇席做棚顶。
“准演”的是《六月雪》,我挤不到台前,在远处登上一块石头看,只见台上穿戏装的人跑来跑去,唱腔也被台下的人声和浮土覆盖。有一个人光着膀子站在台上敲梆子,梆子敲得很响,我知道这戏是梆子腔。随着梆子的响声,台上有个穿红衣服的女人被绑出来要问斩,这女人跑着圆场,唱着哭腔。这时那个敲梆子的人扔下梆子,举出一面卷着的布旗,猛地登上了桌子,旗被他摇动着,慢慢展开,只见一些细碎的纸屑从中飘出来,我知道这是“下雪了”。六月雪,应了戏名。
这纸屑造就的雪,给我留下了终生的记忆:大暑的天气,台上大雪纷飞。台上的故事也是六月下雪呀。六月的雪(纸屑)寒气逼人。这戏台、这院子、这村子还有这世界吧,一时间都被寒冷笼罩起来。
这是什么?这是感觉,是聪明的艺人开发了你的感觉,你才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许多年后,我在“中戏”(中央戏剧学院)读书,听周贻白先生讲戏曲史,得知《六月雪》就是《窦娥冤》。学习导演学时,还得知“意境”两个字,“意境”要独立成章讲解的,意境和感觉相辅相成。原来在《六月雪》里造就出的就是舞台意境。
这年大暑,我已是画家,中央电视台的散文剧要我做艺术指导,我便和摄制组一同来到冀西山区野三坡。晚上,我在山上看星星,不上山不知道有这么好的星空。“牛郎”和“织女”有“天河”相隔。牛郎身旁是织女投给他的“织布梭”,织女身旁是牛郎投给他的“牛扣槽”。扣槽离织女近,梭子离牛郎远,女性的手总是欠准确的,连神话故事也照应到了这一点。
这年,分体式空调正时髦地代替着窗式空调,使家里的冷和热更失去了自然,所以在我居住的这个北方热都,黄昏时人们还是拥向大街。男人们赤着背,女人们穿得少而精,《正大综艺》也不看了,闭了所有的电器开关,喝着尘土,说着经过仔细斟酌于国于民都不偏不倚的话,继承着我们祖宗下来的“乘凉”这个遗风。这时,你浑身有一种难得的真实于这天道,于这尘土,于这孩子们骑着童车在大人群里表演般的追逐。
拒马河畔野三坡的真实所在,当然要胜过喝着尘土、摇扇子的街市。晚上,且不说如意岭上飘来的阵阵凉气和蒿香,拒马河的流水声是怎样的玲珑,单凭你穿起长袖衫,遥望天上的牛郎织女星,你就知道,原来千金难买的是一汪好空气。
有只蝎子从廊下爬过来,威风地高挑着带刺的尾巴,制造着恐怖。难道蝎子只是狰狞可恶的象征吗?有了蝎子,这山河、这空气、这清凉世界,不是才真实吗。
这天无事,我打开一本《张爱玲文集》,这是全文卷的第四卷《散文卷》。我打开这本不算厚、装帧也欠考究的集子读着。

世纪年代,我在“中戏”读书,一次,从学校的一个特别馆(人称小馆)也借得过一本张爱玲的书。这里的书均系新中国成立初期丁玲创办的那个文学讲习所的藏书,文学所停办后,书归了中戏。这馆在学校属半开放状态。文学所的书很多,除几架线装书几架外国翻译小说外,还有不少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各印书馆的书。书的封面上均盖着一枚文学所的藏书章。这个馆学生是不可进的,幸好我和一位姓的小姐馆员“认识”,便有了进馆借书的可能。小姐戴一副高度近视镜,且因双腿先天疾患架着双拐,每天极早就见她悠着腿来上班了。那次我除了借张爱玲还借得一本和张同时代叶君的集子。其实我借它们并无目的,只觉得三四十年代书的新奇,还有文学所那枚椭圆形蓝色藏书章,更引我有了解的欲望。我捏着书从藏书室溜出来请小姐过目,她想了想,从书中抽出卡片要我填上名字,说时也不看我,低垂着目光对我的借书似仍有犹豫。我写着我的名字,还发现在借书卡片上,竟有几位正活跃在中国文坛的文学大家:马烽、刘真……于是对这书、这卡便更加肃然起敬。但小姐那低垂的眼光却给我留下了一种印象,好像我的借书正连着一件什么事。
本书以散文随笔的形式描述作者从艺的亲身经历,总结有关艺术的规律和道理,内容涉及绘画、雕塑、戏剧、影视等艺术表现形式,其中以绘画和雕塑为主。书中既有作者对国内艺术家和国外艺术家所做的专题研究,又有在国外旅行中的艺术见闻,以及作者多年来的从艺记述。
我将这本书叫作《大暑记事》,因为它起因于大暑,大暑天在一个乡村舞台的演出中,竟然蕴藏着深奥的有关艺术的因素。那时童年的我不懂“艺术”和“因素”诸词句,但我却受到了那个因素的冲击。当时戏台上演出的是《六月雪》,聪明的乡间艺人用飘扬的碎纸屑创造了一个六月下雪的瞬间,一时间寒冷笼罩起台上台下,也许连村子和世界都被寒冷笼罩了吧,那时我想。我感到艺术中一个术语一感觉的存在。
之后我有幸进入艺术行,听专家们讲演剧学中感觉的重要。感觉造就出意境,意境在演剧学里是独立成章的。其实感觉难道只存在于演剧学中吗,原来画家、诗人经营自己的事业都是感觉在先的。如今我每次在为年轻学子讲课时,为阐明感觉之重要都举例说明:“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以及毛泽东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些名句,诗人都是靠了超人的感觉才萌生出如此出人意料的诗句。
后来我学习绘画,再次体会到面对你描写的对象,面对你面前的画布或纸,也都是感觉在先的。于是绘画语言、形式感比自然形象更真实的形象都是靠了画家敏锐的感觉。我们没有能力画够一棵树的所有树叶,再写实的画家也没有画够一个人的头发数量,但却能画出比那棵树、那个人更真实、更传神的形象。于是艺术才诞生了。
书中还涉及艺术的其他方方面面,比如演剧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学问。有几次我有幸参与过表演行当,并为表演者做指导。对斯氏体验派①和布莱希特②的表现派到底哪一种更接近表演艺术,后来一位乡村女孩(我们邀请的剧中人)回答了我的问题,原来没有表演的表演才更接近于艺术的真实,这真实本来自生活,是生活的再次复活,使你相信了他的表演。
我读契诃夫,发现他有同样的论述,他说:“文学所以叫作艺术,就是因为它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原来,没有表演的表演是作家早有的论断。我在本书《大暑记事》一篇中,详细描述过没有表演的表演感人之处。但我又不怀疑布莱希特的论点,他主张戏剧艺术的间离效果。间离效果顾名思义是不需要生活的真实的,一切表现派艺术(戏剧、绘画、雕塑)都是靠了间离效果。如中国戏曲的“切末”演出形式:马鞭一举就上了马,人走在画着车轮的旗子中就是坐车。间离效果拉开了与任何自然的距离,却增加了艺术的欣赏价值。
这本书毕竟不是一本艺术论文的专著,它着重记述了我在从艺过程中的一些琐碎。这些琐碎有些看似平淡,但它们顽固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有些还在记忆中酝酿发酵,竟然形成为我的重要绘画题材。比如那个“河里没规矩”的故事,是我终生难以画够的题材之一。“炕头”在我脑子里占有的地位远远超过了那些我在异国他乡见过的那些新鲜。那些健康明丽的女孩,有了炕头的存在,他们才回归了自然。反之,炕头上有了那些健康明丽的女孩,炕才温暖了。我发现馒头是文化,因为是它引出了我浓重的乡愁。在偏远山区,在一问黝黑的农舍里,一锅稀有的馒头能照亮四周。在一个清明时节,通过馒头的出现,我分明还从空中看到一位亲人对人生世界的眷恋。我在山区作画时,那些农村女孩们面对我的艺术道出的那些“见解”,也使我终生难忘。宋台的西芹,为我烧炕的二丫头,还有对油画艺术煞有介事的“小格拉西莫夫”,还有大暑天为我做裸体模特儿的那些女孩,被我指使来指使去,后成为我作品中的人物。他们成全着我,成全着艺术中那些诸多因素。
当然我没有放弃对心目中那些艺术大师的注重,有些虽称不上大师,但我欣赏他们,如丹麦的海默修依、德国的诺尔德,还有忽上忽下的俄国画家费欣。我追寻他们的足迹,是看中他们对艺术的天真和执着。从艺是需要几分天真和执着的,执着地不为任何潮流所撼动,也无心指望形成什么大热闹,只希望留给艺术界,留给人间几分纯净,抛弃的是所谓轰动效应。
我重视这本书的成书,它记载的是我命里注定的那些瞬间。但愿这些瞬间也是无需效应的纯净。
年冬
于铁扬美术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