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28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5924772159 |
所属分类:图书>成功/励志>礼仪>商务/白领 |
商品详情
总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图书名称 定
涵芬学人随笔在文化的原野上
涵芬学人随笔:石榴书屋随笔
涵芬学人随笔:书中与路上的风景
涵芬学人随笔:素以为绚的风景
涵芬学人随笔:一个被思想照亮的夜晚
涵芬学人随笔:小言詹詹
《在文化的原野上》为我馆“学人随笔”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学者范子烨先生。全书约二十万字,分四卷,除“代序”与“代后记”,共计三十篇文章。其中,卷一共篇文章,是谈陶渊明的;卷二共篇文章,是谈音乐文化史的,侧重于对中古诗人和中古诗歌的音乐学解读;卷三共篇文章,侧重于历史和宗教文化;卷四共篇文章,侧重于经典与作家。这些文章长短不拘,无一定之规,但都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有的放矢,试图解决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体现出作者一贯秉持的“学术本身应植根于广阔的文化原野”的学术旨趣。
十载耕耘:在文化的原野上(代序)
卷一
谁是五柳先生?
陶渊明缘何用了九个“不”?——再谈《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与“种豆诗案”
陶渊明的服食养生与临终高态
“商山四皓”与“南山四皓”——沈从文别解“悠然见南山”献疑
多声部的交响——陶渊明《九日闲居并序》的互文性建构
“中国人宗教的精髓”——《五斗米与白莲教:对陶渊明的宗教文化解读》自序
陶诗:没有钟声——《五斗米与白莲教:对陶渊明的宗教文化解读》后记
《归去来与桃花源:对陶渊明的政治解读》引言
卷二
呼麦艺术的鼻祖:对兴隆沟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的音乐学解读
曹植和鱼山梵呗
武川追怀敕勒川——北方游牧民族音乐史视域下的《敕勒歌》
胡笳声与催奶调:对乾隆《咏驼》诗的蒙古音乐学解读
人类初音与民族风采:说口弦琴
“自然之至音”:中国古代的长啸艺术
辛苦·幸福·陶醉——《自然的亲证:啸音与乐诗研究》后记
卷三
“机关木人”与“愚公移山”
“王戎如意舞”及其他
六朝名僧与麈尾风流
“狂泉”与“贪泉”的佛典渊源
辞曹归刘的隐情——重读《三国志·关羽传》
卷四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作者之谜
谁是“幽并游侠儿”?——说《白马篇》:曹植的一首“政治微言诗”
北国地名之南迁与中古诗人之流寓
《洛阳伽蓝记》概说
《世说新语精粹解读》导言
经典中的经典:《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条疏解
中国古代部文章总集——华廙《善文》考略
江东“二俊”与邺城“三台”
邺下风流与北国“六朝文学”
后记:长安的我,我的长安
曹旭先生研究六朝文学有其独到的研究方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本书收录的作品,有些是较为专业的学术文章,有些则是妙趣横生的散文作品,但无论是学术文章还是散文作品,都自然流丽,简洁生动,可读性很强,体现出诗人型学者的独特魅力。
序言
一辑 汉魏漫笔
中国十九个好看的诗歌模特儿
——读《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和《错误》
读“苏李诗”札记
嵇康被杀的原因
喜欢“竹林七贤”的三句名言
第二辑 诗性六朝
六朝文学诗性的光芒
三国归晋的文学
西晋诗坛主轴“太康之英”陆机
美男子潘岳及其悼亡诗
王羲之东床坦腹的美学
东晋达人王子猷
中国一起诗歌剽窃案
……
《书中与路上的风景》为“学人随笔”系列丛书之一种,全书分为四辑,插图数十幅,共收录了高建新教授的学术随笔、散文三十余篇,所涉内容广泛,既包括山水风景、旅行见闻、人生感悟,也包括论著的前言后记及对历史人物、文化事件的追记与缅怀等,从中可见作者努力开掘的情感与审美世界。由于作者身兼学者、作家、旅行家、摄影家等多种身份,使得其文章文字洗练,境界开阔,气调高远。
辑
“以人生为节日”与“诗意地栖居”
燃烧的精灵
——关于火的随想
诗情如火
篝火的画面美
色彩与诗歌审美
被帝王垄断的黄色
“山水之美,使人应接不暇”
“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盛开在唐诗里的雪莲花
“酒蕴天然自性灵”
第二辑
“别具一格的意义上乃是诗人的诗人”
——《自然之子一陶渊明》前言
“重在评,非论其人也
——《〈陶诗汇评〉笺释》前言
一心塑造自我心目中的陶渊明形象
——《〈东山草堂陶诗笺〉校释》前言
《素以为绚的风景》为“涵芬学人随笔”丛书之一种,作者为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全书总字数约二十万字,另配有插图数十幅,分为“学海随泛”“典籍谈片”“前贤忆念”三辑。“学海随泛”一辑所收乃对于文学史、文化史相关问题的想法,所涉内容广泛,作者立论平实,语言活泼带有作者的鲜明个性特征。“典籍谈片”所收为对古今著述的相关评价,既有《艺概》《唐诗三百首》等古代经典,也有《宋诗选注》《启功丛稿》《良镛求索》等今人著述,体现出作者“不薄今人爱古人”的洒脱襟怀。“前贤忆念”所收篇文章乃追怀前贤之作,所怀念的对象为启功、傅璇琮、王利器、杨明照、叶嘉莹、欧阳中石等名家。因作者曾与他们中的多位有着过从甚密的师生缘分,因而文中颇多传神写照的细节,读起来令人兴味盎然。
典籍谈片
过云楼旧藏:《锦绣万花谷》
辞约旨丰:《艺概》
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
在涵泳玩味中获得艺术体悟:《唐宋词选释》
迥异常格的诗歌选本:《宋诗选注》
一窥明清以来古典子学的流变:《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
可望推进宋代文化研究的基础文献:《宋登科记考》
必须期待学者的进步:《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文学史教材编写的三点贡献:《中国文学史》
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国古代文学通论》
却顾所来径:《却顾所来径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教师学术文选》
学术与艺术:《启功丛稿》
覃思以美文出之:缪钺《诗词散论》
素以为绚的人生与素以为绚的自传:《良铺求索》
……
学海随泛
前贤忆念
后记
本书是傅道彬教授的学术随笔集,全书分“思想是路”“人迹板桥霜”和“文化是以诗开篇的”三编。
“思想是路”编是作者近年来对一些重要理论与文化问题的哲学思考和文学理解。“人迹板桥霜”是一组人物随笔,这里既有对古代的尧舜、周公、楚灵王、庄子、王阳明等历史人物的精神分析,也有对世纪以来重要学者的思想解读,通过对陈寅恪、钱锺书、张舜徽等学人的描写展现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印记。“文化是以诗开篇的”则是以文学史为主线的学术短文,力图以放松的心态和诗意的笔触描写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和心灵感悟。
编 思想是路
仰望星空
思想是路
重操乡音
放归精神的山林
光的隐喻:文学照亮生活
午夜独坐深山中
雪花盛开的时节
千尺井下大学梦
八十年代我读过的三本美学著作
文学人类学: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方法?
古典文学研究的“二重证据”与“三重证明”
王府深处有文章
《文学遗产》与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和学术示范
堂堂溪水出前村——《文学评论》与我的文学思想启蒙
唯有读书声
第二编 人迹板桥霜
尧舜的史诗性书写与英雄之死
周公恐惧流言后
风雪乾溪楚灵王
《左传》的政治流亡者形象
庄子的漆园与伊壁鸠鲁的花园
苏格拉底与商鞅
一个被思想照亮的夜晚
一缄书札藏何事——读《谕儿锺书札两通》
夕阳黄昏里的陈寅恪
后的昆仑
君子之于学也——《张舜徽壮议轩日记》读后
吾离后人近,而离今人远——张舜徽先生及其《爱晚庐随笔》
夜雪孤灯读萧红
东风化雨昙华林——我的导师石声淮教授
夜窗风雪一灯青——忆吴忠匡教授
文学批评的思想家原则
……
第三编 文化是以诗开篇的
后记
《小言詹詹》为“涵芬学人随笔”系列丛书之一种,分为三辑,共收录了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詹福瑞教授的学术随笔七十余篇,所涉内容广泛。辑“一曲之见”收录的是作者关于文化、文学的短论,如关于传统文化热、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中国文学史的撰写等。第二辑“得一察焉”,收录的是作者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读书短札,“不求完整,不求四平八稳”,皆有感而发。第三辑“启余者文”,收录的文章或是追怀前辈师尊的人格学问,或是介绍同辈师友的治学成果,或是为学生新书所作序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射出三代学者的某些风貌。所收大多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反映出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点滴思考。
辑一曲之见
面对传统文化热
关键在于发现价值关联
清理与创新
国学即经典之学
中华文学的开放性
回归文学研究
确立正式创新研究
古代文学研究的困惑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个性
中国文学史的兴起
两部海外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自觉诸说
唐诗之路的学理内涵
第二辑得一察焉
先秦文学的历史高度
解读《诗经》的民间立场
屈原虚实之争
……
总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图书名称 定
涵芬学人随笔在文化的原野上
涵芬学人随笔:石榴书屋随笔
涵芬学人随笔:书中与路上的风景
涵芬学人随笔:素以为绚的风景
涵芬学人随笔:一个被思想照亮的夜晚
涵芬学人随笔:小言詹詹
《在文化的原野上》为我馆“学人随笔”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学者范子烨先生。全书约二十万字,分四卷,除“代序”与“代后记”,共计三十篇文章。其中,卷一共篇文章,是谈陶渊明的;卷二共篇文章,是谈音乐文化史的,侧重于对中古诗人和中古诗歌的音乐学解读;卷三共篇文章,侧重于历史和宗教文化;卷四共篇文章,侧重于经典与作家。这些文章长短不拘,无一定之规,但都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有的放矢,试图解决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体现出作者一贯秉持的“学术本身应植根于广阔的文化原野”的学术旨趣。
十载耕耘:在文化的原野上(代序)
卷一
谁是五柳先生?
陶渊明缘何用了九个“不”?——再谈《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与“种豆诗案”
陶渊明的服食养生与临终高态
“商山四皓”与“南山四皓”——沈从文别解“悠然见南山”献疑
多声部的交响——陶渊明《九日闲居并序》的互文性建构
“中国人宗教的精髓”——《五斗米与白莲教:对陶渊明的宗教文化解读》自序
陶诗:没有钟声——《五斗米与白莲教:对陶渊明的宗教文化解读》后记
《归去来与桃花源:对陶渊明的政治解读》引言
卷二
呼麦艺术的鼻祖:对兴隆沟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的音乐学解读
曹植和鱼山梵呗
武川追怀敕勒川——北方游牧民族音乐史视域下的《敕勒歌》
胡笳声与催奶调:对乾隆《咏驼》诗的蒙古音乐学解读
人类初音与民族风采:说口弦琴
“自然之至音”:中国古代的长啸艺术
辛苦·幸福·陶醉——《自然的亲证:啸音与乐诗研究》后记
卷三
“机关木人”与“愚公移山”
“王戎如意舞”及其他
六朝名僧与麈尾风流
“狂泉”与“贪泉”的佛典渊源
辞曹归刘的隐情——重读《三国志·关羽传》
卷四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作者之谜
谁是“幽并游侠儿”?——说《白马篇》:曹植的一首“政治微言诗”
北国地名之南迁与中古诗人之流寓
《洛阳伽蓝记》概说
《世说新语精粹解读》导言
经典中的经典:《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条疏解
中国古代部文章总集——华廙《善文》考略
江东“二俊”与邺城“三台”
邺下风流与北国“六朝文学”
后记:长安的我,我的长安
曹旭先生研究六朝文学有其独到的研究方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本书收录的作品,有些是较为专业的学术文章,有些则是妙趣横生的散文作品,但无论是学术文章还是散文作品,都自然流丽,简洁生动,可读性很强,体现出诗人型学者的独特魅力。
序言
一辑 汉魏漫笔
中国十九个好看的诗歌模特儿
——读《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和《错误》
读“苏李诗”札记
嵇康被杀的原因
喜欢“竹林七贤”的三句名言
第二辑 诗性六朝
六朝文学诗性的光芒
三国归晋的文学
西晋诗坛主轴“太康之英”陆机
美男子潘岳及其悼亡诗
王羲之东床坦腹的美学
东晋达人王子猷
中国一起诗歌剽窃案
……
《书中与路上的风景》为“学人随笔”系列丛书之一种,全书分为四辑,插图数十幅,共收录了高建新教授的学术随笔、散文三十余篇,所涉内容广泛,既包括山水风景、旅行见闻、人生感悟,也包括论著的前言后记及对历史人物、文化事件的追记与缅怀等,从中可见作者努力开掘的情感与审美世界。由于作者身兼学者、作家、旅行家、摄影家等多种身份,使得其文章文字洗练,境界开阔,气调高远。
辑
“以人生为节日”与“诗意地栖居”
燃烧的精灵
——关于火的随想
诗情如火
篝火的画面美
色彩与诗歌审美
被帝王垄断的黄色
“山水之美,使人应接不暇”
“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盛开在唐诗里的雪莲花
“酒蕴天然自性灵”
第二辑
“别具一格的意义上乃是诗人的诗人”
——《自然之子一陶渊明》前言
“重在评,非论其人也
——《〈陶诗汇评〉笺释》前言
一心塑造自我心目中的陶渊明形象
——《〈东山草堂陶诗笺〉校释》前言
《素以为绚的风景》为“涵芬学人随笔”丛书之一种,作者为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全书总字数约二十万字,另配有插图数十幅,分为“学海随泛”“典籍谈片”“前贤忆念”三辑。“学海随泛”一辑所收乃对于文学史、文化史相关问题的想法,所涉内容广泛,作者立论平实,语言活泼带有作者的鲜明个性特征。“典籍谈片”所收为对古今著述的相关评价,既有《艺概》《唐诗三百首》等古代经典,也有《宋诗选注》《启功丛稿》《良镛求索》等今人著述,体现出作者“不薄今人爱古人”的洒脱襟怀。“前贤忆念”所收篇文章乃追怀前贤之作,所怀念的对象为启功、傅璇琮、王利器、杨明照、叶嘉莹、欧阳中石等名家。因作者曾与他们中的多位有着过从甚密的师生缘分,因而文中颇多传神写照的细节,读起来令人兴味盎然。
典籍谈片
过云楼旧藏:《锦绣万花谷》
辞约旨丰:《艺概》
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
在涵泳玩味中获得艺术体悟:《唐宋词选释》
迥异常格的诗歌选本:《宋诗选注》
一窥明清以来古典子学的流变:《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
可望推进宋代文化研究的基础文献:《宋登科记考》
必须期待学者的进步:《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文学史教材编写的三点贡献:《中国文学史》
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国古代文学通论》
却顾所来径:《却顾所来径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教师学术文选》
学术与艺术:《启功丛稿》
覃思以美文出之:缪钺《诗词散论》
素以为绚的人生与素以为绚的自传:《良铺求索》
……
学海随泛
前贤忆念
后记
本书是傅道彬教授的学术随笔集,全书分“思想是路”“人迹板桥霜”和“文化是以诗开篇的”三编。
“思想是路”编是作者近年来对一些重要理论与文化问题的哲学思考和文学理解。“人迹板桥霜”是一组人物随笔,这里既有对古代的尧舜、周公、楚灵王、庄子、王阳明等历史人物的精神分析,也有对世纪以来重要学者的思想解读,通过对陈寅恪、钱锺书、张舜徽等学人的描写展现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印记。“文化是以诗开篇的”则是以文学史为主线的学术短文,力图以放松的心态和诗意的笔触描写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和心灵感悟。
编 思想是路
仰望星空
思想是路
重操乡音
放归精神的山林
光的隐喻:文学照亮生活
午夜独坐深山中
雪花盛开的时节
千尺井下大学梦
八十年代我读过的三本美学著作
文学人类学: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方法?
古典文学研究的“二重证据”与“三重证明”
王府深处有文章
《文学遗产》与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和学术示范
堂堂溪水出前村——《文学评论》与我的文学思想启蒙
唯有读书声
第二编 人迹板桥霜
尧舜的史诗性书写与英雄之死
周公恐惧流言后
风雪乾溪楚灵王
《左传》的政治流亡者形象
庄子的漆园与伊壁鸠鲁的花园
苏格拉底与商鞅
一个被思想照亮的夜晚
一缄书札藏何事——读《谕儿锺书札两通》
夕阳黄昏里的陈寅恪
后的昆仑
君子之于学也——《张舜徽壮议轩日记》读后
吾离后人近,而离今人远——张舜徽先生及其《爱晚庐随笔》
夜雪孤灯读萧红
东风化雨昙华林——我的导师石声淮教授
夜窗风雪一灯青——忆吴忠匡教授
文学批评的思想家原则
……
第三编 文化是以诗开篇的
后记
《小言詹詹》为“涵芬学人随笔”系列丛书之一种,分为三辑,共收录了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詹福瑞教授的学术随笔七十余篇,所涉内容广泛。辑“一曲之见”收录的是作者关于文化、文学的短论,如关于传统文化热、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中国文学史的撰写等。第二辑“得一察焉”,收录的是作者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读书短札,“不求完整,不求四平八稳”,皆有感而发。第三辑“启余者文”,收录的文章或是追怀前辈师尊的人格学问,或是介绍同辈师友的治学成果,或是为学生新书所作序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射出三代学者的某些风貌。所收大多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反映出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点滴思考。
辑一曲之见
面对传统文化热
关键在于发现价值关联
清理与创新
国学即经典之学
中华文学的开放性
回归文学研究
确立正式创新研究
古代文学研究的困惑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个性
中国文学史的兴起
两部海外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自觉诸说
唐诗之路的学理内涵
第二辑得一察焉
先秦文学的历史高度
解读《诗经》的民间立场
屈原虚实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