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袁枚的讲究:趣读 随园食单 (陈晓卿 赴一场跨越三百年的文人宴 风味人间 美食顾问林卫辉沉淀之作) 978755988224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112218 类别: 图书 文化 文化随笔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9882240
所属分类:图书>文化>文化随笔
商品详情

王太守豆腐——康熙御赐八宝豆腐
袁枚笔下的九道豆腐,有六道是有名有姓的。看来当时的豆腐,既是平民的吃食,也很受达官贵人们青睐,区别只是讲究的程度不同。这些达官显贵包括蒋侍郎、杨中丞、张恺、庆元、程立万,但论其来历,都不如这道“王太守八宝豆腐”显赫。因为这道菜是康熙帝御赐的,我们先来看这道菜怎么做
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鸡屑、火腿屑,同入浓鸡汁中,炒滚起锅。用腐脑亦可,用瓢不用箸。
做法倒是简单,就是用料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主角是嫩豆腐,要切得粉碎,配角有香菇末、鲜蘑菇末、松子仁末、瓜子仁末、鸡肉末和火腿末,一起放进浓鸡汤中,煮沸了起锅。此菜用豆腐脑制作也可以,袁枚特别强调,吃的时候用勺而不是筷子。这番强调似乎显得多余了,既然所有食材都切成末,正常人都会想到用勺子而非筷子!
倒是有一点我怀疑袁枚没讲清楚,松子仁和瓜子仁应该是先炒香再弄碎成末,这是因为松子仁和瓜子仁须先经过炒制或烘烤,外层的蛋白质和糖才会发生反应,形成吡嗪、醛类、呋喃、醇类等化合物,这些是香味的来源,其中对风味贡献的是坚果味的吡嗪和类似于烤肉风味的 呋喃甲硫醇,此外还有如面包、杏仁风味的糠醛,青草和树叶风味的己醛,不经炒制或烘烤,这些风味物质无法形成。
用料如此之多,这道豆腐的美味自不待言,最起码比我们往豆腐里加点肉末的“盗饭贼”麻婆豆腐好吃。对这道菜的来源,袁枚讲得很清楚

孟亭太守云:“此圣祖赐徐健庵尚书方也。尚书取方时,御膳房费一千两。”太守之祖楼村先生为尚书门生,故得之。

“孟亭太守”就是袁枚的好朋友王箴舆,字敬倚,号孟亭,他是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官至卫辉府知府,所以袁枚称他为“太守”。王箴舆工诗,与袁枚交好。有《孟亭编年诗》传世。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他与王箴舆的交往

宝应王孟亭太守,为楼村先生之孙。丁卯,见访江宁。携胡床坐门外,俟主人请见乃已,遂相得甚欢。聘修江宁志书,朝夕过从。尝言楼村先生教人作诗,以“三山”为师:一香山、一义山、一遗山也。有从子嵩高,字少林,少年倜傥,论诗不服乃伯,而服随园。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袁枚对王箴舆的崇,他聘退休的王箴舆修江宁(今江苏南京市)志。王箴舆年纪大了,带着“胡床”在随园门外等袁枚接见,胡床是古代一种可以叠的轻便坐具,可见王箴舆之彬彬有礼。他们时常一起论诗,两人水平谁高谁低?袁枚认为:论诗词,王箴舆的侄子不服他伯父,却只服我袁枚!这道“王太守豆腐”不是王太守发明的,而是来自他的祖父、清康熙癸未年()状元王式丹王楼村。王楼村本来也不会这道菜,是他的老师、康熙朝刑部尚书徐健庵徐乾学传给他的,而徐健庵学得这道菜,又是他退休时康熙帝赐给他的配方,他在奉旨到御膳房取豆腐方时,还被御厨敲去了一千两银子。这道菜的来源和做法,应该就是在王箴舆被袁枚请到南京修志论诗聊美食时聊出来的。但这会不会是王箴舆在自吹呢?
我认为不会,理由有三:首先,徐健庵是康熙宠臣,获赐豆腐方子是可能的。徐乾学号健庵,康熙九年()庚戌一甲进士第三名,就是俗称的探花,他一生官运亨通,这得益于康熙对他学识的欣赏。康熙二十四年(),徐乾学在翰林詹事大考中脱颖而出,成绩被列为一等,获帝褒奖赏赐,并升为内阁学士,在南书房值班,即在康熙帝身边工作。康熙把重大的编纂工作都交给了他,如出任《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副总裁,教习庶吉士,为庶吉士编纂一部《教习堂条约》,此书后来收入《学海类编》。徐健庵还主持诠释康熙帝钦定的《古文渊鉴》,全书六十四卷;任《明史》总裁官,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刑部尚书。康熙二十七年(),湖广巡抚张汧贪污案爆发,张汧被逮捕问罪时,供出曾向徐乾学行贿,但康熙帝示意不要追究徐乾学,这事便不了了之。但许三礼劾“既无好事业,焉有好文章,应逐出史馆,以示远奸”,徐乾学见势头不妙,于是上疏请“放归田里”,康熙帝只得准徐乾学退休,但仍让他携书局回老家编辑,随行有阎若璩、顾祖禹、胡渭与黄虞稷,致力于《大清一统志》编修,又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与万斯同、阎若璩、胡渭等排比正史、参考诸书,纂成《资治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康熙帝如此厚待徐乾学,退休时特赐“光芒万丈”的榜额,这些都有史料证明。基于上述帝恩宠,顺便赏他一道豆腐吃,也是极有可能的。
理由二,徐乾学门生众多,且善于利用门生达到其政治目的,因而将八宝豆腐方子传给门生之一的王楼村也是可能的。徐乾学深得康熙信宠,但人品欠佳,觊觎禄位,先是阿谀权贵明珠,后又与索额图、熊赐履勾结,反对明珠,还指使其门生郭琇弹劾明珠。史载其“登高而呼,衡文者类无不从而附之”“游其门者无不得科第”。当时的学子有的为了接近徐乾学,在他住的绳匠胡同里租房居住,每待五更时,故意大声读书给他听,以引起他的注意,结果是当时绳匠胡同的房价高出他处几倍,比的学区房还夸张。构建忠诚的师生关系,是徐乾学的政治手腕之一,将帝御赐的豆腐方子传于学生,这既不违规,也显师恩浩大。
理由三,康熙帝类似的赐豆腐方子于老宠臣,确有其事。当过江苏巡抚的宋荦,被康熙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因接待康熙三次下江南有功,获康熙帝亲书“仁惠诚民”“怀抱清朗”。除此之外,还获赐过豆腐。他在《西陂类稿》中满怀深情地回忆,当年康熙南巡时曾传旨:“朕有日用豆腐一品,味异寻常,因宋巡抚是有年纪的人,可令御厨太监传授与巡抚厨子,为后半世享用。”既然赐给过宋荦,也更有可能赐给过徐乾学。徐乾学致仕是在康熙二十九年(),而宋荦当上江苏巡抚是在两年后,接驾是在康熙三十八至四十四年(—)。论起来,徐健庵所获御赐豆腐应比宋荦早。
至于说这道菜究竟是属于苏帮菜还是属于宫廷菜,我认为都可以,这道菜虽然来自宫廷,但徐健庵得到这个豆腐方子后就回了老家昆山,后袁枚在随园实践了一番,也是在江苏地界,将这道八宝豆腐归入苏帮菜行列,没毛病。
说回这道“八宝豆腐”的重要传播者徐健庵,他一辈子在政治上苦心经营,晚年安稳退休回家修书,这样的结局让人羡慕!但这可不是他的理想,他一直在期盼被康熙重新起用,经多方活动,居然奏效。康熙三十三年(),喜欢修书的康熙下谕大学士举文章学问超卓的人上来,王熙、张玉书等举了徐乾学、王鸿绪和高士奇,康熙帝命他们来京修书。得到消息的徐乾学做好了一切准备,只等诏命下达,即可赴京就任。得到内部消息说重阳节前数日诏命到,于是重阳节前徐乾学每日带着门客数人,登洞庭东山,一面饮酒,一面盼着诏命。可不知什么原因,诏命迟迟未来。徐亁学内心焦急,忧思重重,没过几天就忧虑成疾,不数日即长逝,而在他死后几日诏命便到了。
徐乾学觊觎禄位之急切丑态,令人作呕,终为后世所讪笑,但撇开人品,他著作等身,康熙朝钦定官书,十之八九都是他监修总裁的,又被世人看重。当然了,还有这道豆腐。

——选自《袁枚的讲究:趣读〈随园食单〉》,林卫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