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丧失:如何带着未解决的伤痛生活 保利娜·博斯著 模糊的丧失开创之作 帮助人们应对变故、失去与未解决的伤痛 全面、具体、深刻 最具说服力的模糊的丧失研究 中信出版社 9787521777888
配送至
        
            | 开本:32开 | 
| 纸张:纯质纸 | 
| 包装:平装 | 
| 是否套装:否 |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21777888 | 
| 所属分类:图书>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 
                        “模糊的丧失”概念开创之作,帮助人们应对变故、失去与未解决的伤痛。
编辑推荐
()模糊的丧失开创之作,帮助人们应对变故、失去与未解决的伤痛。全面、具体、深刻,具说服力的模糊的丧失研究。精准捕获社会群体心理,对一种隐蔽但常见的伤痛情绪做出清晰的描述、深刻的剖析和充满关怀的建议。
模糊的丧失,是一种不明确且缺乏告别的丧失,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与传统意义的丧失不同,社会对此缺乏明显的界定、认可或仪式,人们不知道改如何应对。
本书首先通过精确地语言,来定义、描述人人普遍都会经历但是一直难以描述的状态。模糊的丧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身体丧失。某位家庭成员下落不明,生死未卜,端案例比如战争中失踪的士兵、被绑架的儿童,更普遍的情况是离异和领养家庭中的丧失,父亲、母亲或者孩子的身份是模糊的。第二种,认知或情感丧失。有些人虽然就在身边,但在精神层面无法沟通。比如阿尔茨海默病、成瘾症和其他慢性精神疾病患者,伴侣出轨、孩子叛逆、父母年纪大了变得健忘,过度沉迷于工作或个人兴趣爱好忽视他人的人也属于这一类。
本书剖析了模糊的丧失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人的丧失感越模糊,就越难掌控情绪,产生抑郁、焦虑和家庭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作者给予多年研究,对缓解模糊丧失带来的压力提出了应对之法,她建议有相似问题的夫妻和家庭成员坐在一起讨论、交流,互相分享信息、看法和感受,珍惜目前拥有的,并哀悼已经丧失的。人们以此来得到认可和理解,然后继续走完悲伤的旅程,好好生活下去。
()诸多心理学者引用、阐释过,却一直没有正式引进中文版的概念。许多国内的心理类媒体已经对“模糊的丧失”发表过相关讨论,结合当前社会现象进行了解读,比如打工人、母胎单身者、留守儿童、被拐卖的儿童、亲人好友离世等等。这个主题下可延展的具体话题非常广泛,本书对这些群体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种人们都深切感受过,却很难精准描述的心理状态。本书涵盖了诸多日常生活中的众多主题,有极宽的适用情境,帮助人们在悬而未决中恢复正常生活。
失踪或不确定是否死亡
灾难导致的失踪人口,自然灾害、空难
绑架、走失、拐卖等
物理上消失,心理上存在
残疾、截肢
关系破裂、离婚、出轨()模糊的丧失开创之作,帮助人们应对变故、失去与未解决的伤痛。全面、具体、深刻,具说服力的模糊的丧失研究。精准捕获社会群体心理,对一种隐蔽但常见的伤痛情绪做出清晰的描述、深刻的剖析和充满关怀的建议。
模糊的丧失,是一种不明确且缺乏告别的丧失,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与传统意义的丧失不同,社会对此缺乏明显的界定、认可或仪式,人们不知道改如何应对。
本书首先通过精确地语言,来定义、描述人人普遍都会经历但是一直难以描述的状态。模糊的丧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身体丧失。某位家庭成员下落不明,生死未卜,端案例比如战争中失踪的士兵、被绑架的儿童,更普遍的情况是离异和领养家庭中的丧失,父亲、母亲或者孩子的身份是模糊的。第二种,认知或情感丧失。有些人虽然就在身边,但在精神层面无法沟通。比如阿尔茨海默病、成瘾症和其他慢性精神疾病患者,伴侣出轨、孩子叛逆、父母年纪大了变得健忘,过度沉迷于工作或个人兴趣爱好忽视他人的人也属于这一类。
本书剖析了模糊的丧失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人的丧失感越模糊,就越难掌控情绪,产生抑郁、焦虑和家庭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作者给予多年研究,对缓解模糊丧失带来的压力提出了应对之法,她建议有相似问题的夫妻和家庭成员坐在一起讨论、交流,互相分享信息、看法和感受,珍惜目前拥有的,并哀悼已经丧失的。人们以此来得到认可和理解,然后继续走完悲伤的旅程,好好生活下去。
()诸多心理学者引用、阐释过,却一直没有正式引进中文版的概念。许多国内的心理类媒体已经对“模糊的丧失”发表过相关讨论,结合当前社会现象进行了解读,比如打工人、母胎单身者、留守儿童、被拐卖的儿童、亲人好友离世等等。这个主题下可延展的具体话题非常广泛,本书对这些群体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种人们都深切感受过,却很难精准描述的心理状态。本书涵盖了诸多日常生活中的众多主题,有极宽的适用情境,帮助人们在悬而未决中恢复正常生活。
失踪或不确定是否死亡
灾难导致的失踪人口,自然灾害、空难
绑架、走失、拐卖等
物理上消失,心理上存在
残疾、截肢
关系破裂、离婚、出轨
成长离家、空巢、代沟
工作调动、异地、失联
物理上存在,心理上消失
老年痴呆、脑损伤、自闭症
精神疾患、心理问题(解离、抑郁)
毒品、酒精、赌博上瘾、网络成瘾
关系创伤:忽视、控制
慢性病,确诊癌症
失去原来的功能,运动损伤
表达一种被无数文艺作品从不同角度表达过,打动了无数人的人类共通的情绪。这种微妙的感受,是诸多文艺作品灵感的源泉,因此,这些文学描述也成为对模糊的丧失的注脚。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沈从文《边城》
·“我发现了,哀伤意味着和不在场的人一起生活。”——珍妮特·温特森《时间之间》
·“我说不定忘了很多事,只是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忘了。”——《我想念我自己》
·赫勒尔德,我不知道你是否还会回来……我等了五年,直到有一天早上醒来,我在心里认定你已经死了。即使你没有死,对我来说你也死了。我不会再带着你一起生活。所以,我在心里杀了你,我埋葬了你,我为你哀悼,然后整理残存的一切,继续过没有你的日子。
——奥古斯特·威尔逊,《乔·特纳的来与去》( ’ )
显示全部信息
商品详情
目 录
一章无法化解的悲伤
“在人际关系所面临的有丧失中,模糊的丧失是具破坏性的,因为这种丧失始终都是不确定、不明晰的。”
第二章没有告别的分离
“我们这一生会无数次地遭遇模糊的丧失,这些丧失都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重大影响。我们或者被彻底击溃,或者像那位失踪飞行员的妻子一样,战胜它们,继续生活,或者像我的祖母一样,承受并适应。”
第三章并未分离的告别
“如果我们不花点时间彼此深度交流,精神层面的家庭就有可能消失。如果我们很少交谈、争论,不分享各自的故事,不一起欢笑,不表达爱意,那么我们就不是家人,而只是共用一台冰箱的人。”
第四章错综复杂的情感
“当预料到会失去亲人时,我们既想紧紧抓住他们,又想把他们推开。既不希望他们离开,同时又希望通过告别来终结痛苦。”
一章无法化解的悲伤
“在人际关系所面临的有丧失中,模糊的丧失是具破坏性的,因为这种丧失始终都是不确定、不明晰的。”
第二章没有告别的分离
“我们这一生会无数次地遭遇模糊的丧失,这些丧失都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重大影响。我们或者被彻底击溃,或者像那位失踪飞行员的妻子一样,战胜它们,继续生活,或者像我的祖母一样,承受并适应。”
第三章并未分离的告别
“如果我们不花点时间彼此深度交流,精神层面的家庭就有可能消失。如果我们很少交谈、争论,不分享各自的故事,不一起欢笑,不表达爱意,那么我们就不是家人,而只是共用一台冰箱的人。”
第四章错综复杂的情感
“当预料到会失去亲人时,我们既想紧紧抓住他们,又想把他们推开。既不希望他们离开,同时又希望通过告别来终结痛苦。”
第五章跌宕起伏的心情
“大多数人都会在某个时刻体验到约翰所承受的过山车式的压力,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不过,我们终都能稳住局面,并找到解决之道。”
第六章家庭假设
“如果没有美的解决方案,我们须敢于冒险尝试当下好的方案。要知道,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要永无休止地进行修正。丧失是复杂的,看似无望且无法解决,但我们永远不会失去改变的力量。”
第七章转点
“家庭成员之间需要互相交流丧失感,同时也需要休息,甚至偶尔逃离,这样才能有更充沛的精力承受长期的模糊的丧失。我们不应该因为休息而内疚。长时间地照顾亲人,如果不想变得抑郁,就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第八章从模糊的丧失中寻找意义
“人类就是这样,反复把巨石推上山坡。如果我们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做,那就不是荒唐之举。”
第九章美妙的不确定
“经历了模糊的丧失以后,家庭成员通常能够更好地探索生活中其他的未知领域——在工作中敢于冒险,尝试去漂流,独自去国外旅行,甚至结婚。他们之所以能够承担风险,是因为学会了与不确定性共存”
注释
致谢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作者保利娜·博斯著
简介保利娜·博斯()博士是明尼苏达大学家庭社会科学系教授,曾任美国国家家庭关系委员会主席,同时也是一名心理治疗师。 她在世纪年代提出了“模糊的丧失”这个术语。她曾对越南战争期间失踪士兵的家人、有阿尔茨海默病以及其他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家庭进行了临床工作,并在本书中总结了自己的工作成果。
                    编辑推荐
()模糊的丧失开创之作,帮助人们应对变故、失去与未解决的伤痛。全面、具体、深刻,具说服力的模糊的丧失研究。精准捕获社会群体心理,对一种隐蔽但常见的伤痛情绪做出清晰的描述、深刻的剖析和充满关怀的建议。
模糊的丧失,是一种不明确且缺乏告别的丧失,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与传统意义的丧失不同,社会对此缺乏明显的界定、认可或仪式,人们不知道改如何应对。
本书首先通过精确地语言,来定义、描述人人普遍都会经历但是一直难以描述的状态。模糊的丧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身体丧失。某位家庭成员下落不明,生死未卜,端案例比如战争中失踪的士兵、被绑架的儿童,更普遍的情况是离异和领养家庭中的丧失,父亲、母亲或者孩子的身份是模糊的。第二种,认知或情感丧失。有些人虽然就在身边,但在精神层面无法沟通。比如阿尔茨海默病、成瘾症和其他慢性精神疾病患者,伴侣出轨、孩子叛逆、父母年纪大了变得健忘,过度沉迷于工作或个人兴趣爱好忽视他人的人也属于这一类。
本书剖析了模糊的丧失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人的丧失感越模糊,就越难掌控情绪,产生抑郁、焦虑和家庭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作者给予多年研究,对缓解模糊丧失带来的压力提出了应对之法,她建议有相似问题的夫妻和家庭成员坐在一起讨论、交流,互相分享信息、看法和感受,珍惜目前拥有的,并哀悼已经丧失的。人们以此来得到认可和理解,然后继续走完悲伤的旅程,好好生活下去。
()诸多心理学者引用、阐释过,却一直没有正式引进中文版的概念。许多国内的心理类媒体已经对“模糊的丧失”发表过相关讨论,结合当前社会现象进行了解读,比如打工人、母胎单身者、留守儿童、被拐卖的儿童、亲人好友离世等等。这个主题下可延展的具体话题非常广泛,本书对这些群体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种人们都深切感受过,却很难精准描述的心理状态。本书涵盖了诸多日常生活中的众多主题,有极宽的适用情境,帮助人们在悬而未决中恢复正常生活。
失踪或不确定是否死亡
灾难导致的失踪人口,自然灾害、空难
绑架、走失、拐卖等
物理上消失,心理上存在
残疾、截肢
关系破裂、离婚、出轨()模糊的丧失开创之作,帮助人们应对变故、失去与未解决的伤痛。全面、具体、深刻,具说服力的模糊的丧失研究。精准捕获社会群体心理,对一种隐蔽但常见的伤痛情绪做出清晰的描述、深刻的剖析和充满关怀的建议。
模糊的丧失,是一种不明确且缺乏告别的丧失,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与传统意义的丧失不同,社会对此缺乏明显的界定、认可或仪式,人们不知道改如何应对。
本书首先通过精确地语言,来定义、描述人人普遍都会经历但是一直难以描述的状态。模糊的丧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身体丧失。某位家庭成员下落不明,生死未卜,端案例比如战争中失踪的士兵、被绑架的儿童,更普遍的情况是离异和领养家庭中的丧失,父亲、母亲或者孩子的身份是模糊的。第二种,认知或情感丧失。有些人虽然就在身边,但在精神层面无法沟通。比如阿尔茨海默病、成瘾症和其他慢性精神疾病患者,伴侣出轨、孩子叛逆、父母年纪大了变得健忘,过度沉迷于工作或个人兴趣爱好忽视他人的人也属于这一类。
本书剖析了模糊的丧失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人的丧失感越模糊,就越难掌控情绪,产生抑郁、焦虑和家庭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作者给予多年研究,对缓解模糊丧失带来的压力提出了应对之法,她建议有相似问题的夫妻和家庭成员坐在一起讨论、交流,互相分享信息、看法和感受,珍惜目前拥有的,并哀悼已经丧失的。人们以此来得到认可和理解,然后继续走完悲伤的旅程,好好生活下去。
()诸多心理学者引用、阐释过,却一直没有正式引进中文版的概念。许多国内的心理类媒体已经对“模糊的丧失”发表过相关讨论,结合当前社会现象进行了解读,比如打工人、母胎单身者、留守儿童、被拐卖的儿童、亲人好友离世等等。这个主题下可延展的具体话题非常广泛,本书对这些群体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种人们都深切感受过,却很难精准描述的心理状态。本书涵盖了诸多日常生活中的众多主题,有极宽的适用情境,帮助人们在悬而未决中恢复正常生活。
失踪或不确定是否死亡
灾难导致的失踪人口,自然灾害、空难
绑架、走失、拐卖等
物理上消失,心理上存在
残疾、截肢
关系破裂、离婚、出轨
成长离家、空巢、代沟
工作调动、异地、失联
物理上存在,心理上消失
老年痴呆、脑损伤、自闭症
精神疾患、心理问题(解离、抑郁)
毒品、酒精、赌博上瘾、网络成瘾
关系创伤:忽视、控制
慢性病,确诊癌症
失去原来的功能,运动损伤
表达一种被无数文艺作品从不同角度表达过,打动了无数人的人类共通的情绪。这种微妙的感受,是诸多文艺作品灵感的源泉,因此,这些文学描述也成为对模糊的丧失的注脚。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沈从文《边城》
·“我发现了,哀伤意味着和不在场的人一起生活。”——珍妮特·温特森《时间之间》
·“我说不定忘了很多事,只是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忘了。”——《我想念我自己》
·赫勒尔德,我不知道你是否还会回来……我等了五年,直到有一天早上醒来,我在心里认定你已经死了。即使你没有死,对我来说你也死了。我不会再带着你一起生活。所以,我在心里杀了你,我埋葬了你,我为你哀悼,然后整理残存的一切,继续过没有你的日子。
——奥古斯特·威尔逊,《乔·特纳的来与去》( ’ )
显示全部信息
商品详情
目 录
一章无法化解的悲伤
“在人际关系所面临的有丧失中,模糊的丧失是具破坏性的,因为这种丧失始终都是不确定、不明晰的。”
第二章没有告别的分离
“我们这一生会无数次地遭遇模糊的丧失,这些丧失都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重大影响。我们或者被彻底击溃,或者像那位失踪飞行员的妻子一样,战胜它们,继续生活,或者像我的祖母一样,承受并适应。”
第三章并未分离的告别
“如果我们不花点时间彼此深度交流,精神层面的家庭就有可能消失。如果我们很少交谈、争论,不分享各自的故事,不一起欢笑,不表达爱意,那么我们就不是家人,而只是共用一台冰箱的人。”
第四章错综复杂的情感
“当预料到会失去亲人时,我们既想紧紧抓住他们,又想把他们推开。既不希望他们离开,同时又希望通过告别来终结痛苦。”
一章无法化解的悲伤
“在人际关系所面临的有丧失中,模糊的丧失是具破坏性的,因为这种丧失始终都是不确定、不明晰的。”
第二章没有告别的分离
“我们这一生会无数次地遭遇模糊的丧失,这些丧失都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重大影响。我们或者被彻底击溃,或者像那位失踪飞行员的妻子一样,战胜它们,继续生活,或者像我的祖母一样,承受并适应。”
第三章并未分离的告别
“如果我们不花点时间彼此深度交流,精神层面的家庭就有可能消失。如果我们很少交谈、争论,不分享各自的故事,不一起欢笑,不表达爱意,那么我们就不是家人,而只是共用一台冰箱的人。”
第四章错综复杂的情感
“当预料到会失去亲人时,我们既想紧紧抓住他们,又想把他们推开。既不希望他们离开,同时又希望通过告别来终结痛苦。”
第五章跌宕起伏的心情
“大多数人都会在某个时刻体验到约翰所承受的过山车式的压力,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不过,我们终都能稳住局面,并找到解决之道。”
第六章家庭假设
“如果没有美的解决方案,我们须敢于冒险尝试当下好的方案。要知道,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要永无休止地进行修正。丧失是复杂的,看似无望且无法解决,但我们永远不会失去改变的力量。”
第七章转点
“家庭成员之间需要互相交流丧失感,同时也需要休息,甚至偶尔逃离,这样才能有更充沛的精力承受长期的模糊的丧失。我们不应该因为休息而内疚。长时间地照顾亲人,如果不想变得抑郁,就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第八章从模糊的丧失中寻找意义
“人类就是这样,反复把巨石推上山坡。如果我们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做,那就不是荒唐之举。”
第九章美妙的不确定
“经历了模糊的丧失以后,家庭成员通常能够更好地探索生活中其他的未知领域——在工作中敢于冒险,尝试去漂流,独自去国外旅行,甚至结婚。他们之所以能够承担风险,是因为学会了与不确定性共存”
注释
致谢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作者保利娜·博斯著
简介保利娜·博斯()博士是明尼苏达大学家庭社会科学系教授,曾任美国国家家庭关系委员会主席,同时也是一名心理治疗师。 她在世纪年代提出了“模糊的丧失”这个术语。她曾对越南战争期间失踪士兵的家人、有阿尔茨海默病以及其他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家庭进行了临床工作,并在本书中总结了自己的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