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6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1720417 |
所属分类:图书>中小学用书>六年级>其他科目 |
【店主推荐,正版书放心购买,可开发票】
编辑推荐
中国教育史属于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进入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对学科的价值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其他的历史学科一样,中国教育史这门学科也遇到了好的挑战。现实要求它改变原来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贴近教育改革的实际,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开掘新的研究问题,在为实践的服务中重新显现其学科价值。近年来一批中青年教育史研究工作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尝试。霍益萍同志的《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可以说是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的一个成果。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史研究,近年有若干部著作问世。相比较以前的研究,我感到这本《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作者在比较详尽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较清晰的勾画。首先,她既重视政府对高等教育有关的法令规定,但更注意分析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使一部高教史有血有肉,不再只是一部高教的政策法规史。同时,她以蔡元培、郭秉文和竺可桢为代表,指出了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五·四”运动前后,学习的欧洲模式,使大学从封建官僚养成所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 年代,引进美国模式,使大学开始有了走出经院式的研究、注意和社会发生联系的迹象 抗日战争的特殊背景下,宏扬古代书院的“育人”精神,将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结合在一起,融中西教育之所长,探索有中国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这种关于高等教育阶段和特点的概括是否准确可以讨论,但确实很有新意。看得出,作者在这方面花了功夫。据我了解,这本书是作者在给高校干部培训班学员上课讲稿的基础上完成的。这门课的开设很受学员的欢迎。书中章节内容的选择,很有现实感。如近代关于高等师范大学应否单独设置,关于大学设置标准,大学地理分布,大学文实科调整,大学培养通才还是专才,大学课程设置,关于私立大学的兴起和管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是否应该单独设置等问题的讨论,这些以往史书没有触及的内容,作者在书中用了一定的篇幅作以介绍。这些问题,有的依然是高教改革中要研究的课题。作者在这方面的整理发掘,确实可以对的讨论起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抗日战争这一章中重点写了“高校内迁运动”和“丝可桢与浙江大学”两节,用事实反映了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先辈们为保住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线血脉而笔耕不辍、弦歌不绝的悲壮的一页。
商品详情
基本详情信息
书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
定
作者霍益萍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其他信息
纸张胶版纸
页数
尺寸其他
版次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目 录
序
章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
节洋务教育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京师同文馆等新式专科学校的创建
第三节首批留学生的派遣
第四节关于西方高等教育的最早介绍
第二章传统高等教育的改造
序
章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
节洋务教育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京师同文馆等新式专科学校的创建
第三节首批留学生的派遣
第四节关于西方高等教育的最早介绍
第二章传统高等教育的改造
节维新教育思潮的产生
第二节变通和改革书院制度
第三节筹办京师大学堂
第四节多级制学校的尝试
第五节留学日本运动的出现
第三章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
节壬寅、癸卯学制与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张百熙与京师大学堂的重建
第三节清末高等学校概况
第四节日本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初年的高等教育
节民初的高等教育制度
第二节民初高等教育的实施和改革
第三节私立大学的出现
第四节蔡元培和北京大学
第五章“五·四”后的高等教育
节留美学生裙的崛起和模仿美国
第二节郭秉文和东南大学
第三节关于师范大学应否单独设置的争论
第四节“新学制”和《国立大学校条例
显示全部信息
编辑推荐
中国教育史属于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进入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对学科的价值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其他的历史学科一样,中国教育史这门学科也遇到了好的挑战。现实要求它改变原来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贴近教育改革的实际,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开掘新的研究问题,在为实践的服务中重新显现其学科价值。近年来一批中青年教育史研究工作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尝试。霍益萍同志的《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可以说是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的一个成果。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史研究,近年有若干部著作问世。相比较以前的研究,我感到这本《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作者在比较详尽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较清晰的勾画。首先,她既重视政府对高等教育有关的法令规定,但更注意分析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使一部高教史有血有肉,不再只是一部高教的政策法规史。同时,她以蔡元培、郭秉文和竺可桢为代表,指出了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五·四”运动前后,学习的欧洲模式,使大学从封建官僚养成所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 年代,引进美国模式,使大学开始有了走出经院式的研究、注意和社会发生联系的迹象 抗日战争的特殊背景下,宏扬古代书院的“育人”精神,将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结合在一起,融中西教育之所长,探索有中国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这种关于高等教育阶段和特点的概括是否准确可以讨论,但确实很有新意。看得出,作者在这方面花了功夫。据我了解,这本书是作者在给高校干部培训班学员上课讲稿的基础上完成的。这门课的开设很受学员的欢迎。书中章节内容的选择,很有现实感。如近代关于高等师范大学应否单独设置,关于大学设置标准,大学地理分布,大学文实科调整,大学培养通才还是专才,大学课程设置,关于私立大学的兴起和管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是否应该单独设置等问题的讨论,这些以往史书没有触及的内容,作者在书中用了一定的篇幅作以介绍。这些问题,有的依然是高教改革中要研究的课题。作者在这方面的整理发掘,确实可以对的讨论起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抗日战争这一章中重点写了“高校内迁运动”和“丝可桢与浙江大学”两节,用事实反映了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先辈们为保住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线血脉而笔耕不辍、弦歌不绝的悲壮的一页。
商品详情
基本详情信息
书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
定
作者霍益萍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其他信息
纸张胶版纸
页数
尺寸其他
版次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目 录
序
章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
节洋务教育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京师同文馆等新式专科学校的创建
第三节首批留学生的派遣
第四节关于西方高等教育的最早介绍
第二章传统高等教育的改造
序
章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
节洋务教育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京师同文馆等新式专科学校的创建
第三节首批留学生的派遣
第四节关于西方高等教育的最早介绍
第二章传统高等教育的改造
节维新教育思潮的产生
第二节变通和改革书院制度
第三节筹办京师大学堂
第四节多级制学校的尝试
第五节留学日本运动的出现
第三章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
节壬寅、癸卯学制与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张百熙与京师大学堂的重建
第三节清末高等学校概况
第四节日本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初年的高等教育
节民初的高等教育制度
第二节民初高等教育的实施和改革
第三节私立大学的出现
第四节蔡元培和北京大学
第五章“五·四”后的高等教育
节留美学生裙的崛起和模仿美国
第二节郭秉文和东南大学
第三节关于师范大学应否单独设置的争论
第四节“新学制”和《国立大学校条例
显示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