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与实证之争:马克思主义的实证主义批判研究(辩证VS实证——辩证与实证百余年思想交锋的系统分析 马克思主义如何突破实证主义的重围?) 978721429652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135309 类别: 图书 哲学/宗教 哲学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14296528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所属分类:图书>哲学/宗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编辑推荐

辩证与实证之争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桩著名公案,作者系统梳理了百余年间发生在辩证与实证间的五场论证,从马克思恩格斯与实证主义的初次交锋,谈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转向”,向读者清晰地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如何突出实证主义的重重包围,以及实证主义作为现代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如何死灰复燃、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如今,实证主义思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深入地浸染着人们的头脑,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被日发裹挟在科技的洪流中不能自拔的时候,阅读本书或可带来一些启发。

商品详情

前 言
作者的话
现代化的流动性和未完成性决定了我们在当代也必须始终保持批判性反思的姿态。历史地看,资本主义以先发优势成为形塑人类文明全新形态的主导力量,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合流继而猛烈冲击了人类的思想传统,人类文明迫切需要一个解答诸多现代社会发展问题的新思想。人类社会的思想世界应时而变,形成了三种审视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认识路径。其一,以孔德的实证主义学说为起点的现代实证主义思潮亦称“科学主义”其二,由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所开启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其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具有世界历史视野和社会实践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使得实证主义断然否定人类思想传统的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价值;人本主义则极力强调实证方法不适用于研究人类的思想世界,以人的价值对抗实证主义的侵蚀;马克思主义辩证审视现代社会的内在逻辑变迁,基于历史视角与发展眼光把握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存在与价值、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由此,在现代文明转型背景下的人类思想史演进图景中,辩证与实证之争的帷幕缓缓拉开。作者的话
现代化的流动性和未完成性决定了我们在当代也必须始终保持批判性反思的姿态。历史地看,资本主义以先发优势成为形塑人类文明全新形态的主导力量,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合流继而猛烈冲击了人类的思想传统,人类文明迫切需要一个解答诸多现代社会发展问题的新思想。人类社会的思想世界应时而变,形成了三种审视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认识路径。其一,以孔德的实证主义学说为起点的现代实证主义思潮亦称“科学主义”其二,由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所开启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其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具有世界历史视野和社会实践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使得实证主义断然否定人类思想传统的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价值;人本主义则极力强调实证方法不适用于研究人类的思想世界,以人的价值对抗实证主义的侵蚀;马克思主义辩证审视现代社会的内在逻辑变迁,基于历史视角与发展眼光把握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存在与价值、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由此,在现代文明转型背景下的人类思想史演进图景中,辩证与实证之争的帷幕缓缓拉开。
整体来看,辩证与实证之争的理论角力主要生发于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之间。科学技术在历史的长时段内全方位介入了人类社会的整体建构,并将持续承担人类文明发展引擎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现代社会却日益演化成一个追求量化的机械世界图景,而且在社会的诸多领域都盛行着追求精确化、数字化、符号化的唯科学主义。那么科学技术是导致现代社会的这幅扭曲图景的罪魁祸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出发可以发现,以精确的、有用的、高度组织的原则为指导的现代社会体系的哲学基础正是实证主义,其正在以“看不见的手”的形式操纵着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质言之,实证主义直接从认识对象出发的立场使得其无法真正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与逻辑形成的深层原因,但是其反而假借科学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的浩大声势,大肆宣扬自身的科学性,并逐渐从理论主张演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直接影响人们对现代社会、科技与未来的认知。而与实证主义同时代而生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基于科学技术社会思想的复合体思考、回应文明现代转型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思想史上实现了以实践和批判为特征的,真正彻底的、科学的哲学革命,进而得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意识形态展开科学分析与革命批判。
在汹涌而至的信息技术时代,现代社会的整体世界图景不仅没有挣脱量化的束缚,反而愈演愈烈,无论是元宇宙的想象还是人工智能社会的蓝图,其背后发挥作用的建构逻辑都深刻指向了精确的、有用的、高度组织的实证主义思潮。有鉴于此,在新时代,我们愈发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批判实证主义的历史语境之中,在学理上透彻剖析实证主义的理论逻辑与意识形态本质,在辩证与实证的理论争锋中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理论思维与辩证思维。由此,本书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关系的考察,力图达成四点理论目标。第一,从宏观视角出发,全面图绘马克思主义批判实证主义的思想演变史,明晰这一理论争锋的历史阶段、核心问题与基本认识,为深入推进全新历史语境下的当代认识打下坚实基础。第二,从微观视角出发,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与实证主义的理论碰撞,清晰呈现马克思主义对实证主义具体理论观点、思想方法与意识形态的针对性批判。第三,从当代视野出发,客观评价马克思主义批判实证主义的思想史效应,辩证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交锋的理论得失,完整准确定位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思想关系。第四,从中国立场出发,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批判实证主义的理论创新宝藏,进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推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融合,真正为人类文明走向现代化新阶段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智慧。
作为一则思想史上的故事,辩证与实证之争的篇章远远未到完结的时刻,有待我们续写更加精彩的理论与思想。前路虽远,行则将至;此事虽难,做则必成!
显示全部信息

目 录
作者的话
第一节 启蒙与新思想:实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出场
一、启蒙运动的冲击:科学的兴起与被撼动的传统观念
二、以实证的名义:孔德与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三、以辩证的名义:马克思恩格斯与启蒙的批判精神
第二节 实践、历史与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实证主义的三个维度
一、超越实证主义直观之维的实践之维
二、超越实证主义自然之维的历史之维
三、超越实证主义道德之维的革命之维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实证主义的立场、方法与观念
一、革命实践导向: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实证主义的基本立场
二、经验与抽象之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之思
三、思入历史深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洞见
第一节 来自实证主义的全面进攻:“实证主义标签”的源起与发展作者的话
导论
第一章 超越与批判:马克思恩格斯与实证主义的历史相遇
第一节 启蒙与新思想:实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出场
一、启蒙运动的冲击:科学的兴起与被撼动的传统观念
二、以实证的名义:孔德与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三、以辩证的名义:马克思恩格斯与启蒙的批判精神
第二节 实践、历史与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实证主义的三个维度
一、超越实证主义直观之维的实践之维
二、超越实证主义自然之维的历史之维
三、超越实证主义道德之维的革命之维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实证主义的立场、方法与观念
一、革命实践导向: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实证主义的基本立场
二、经验与抽象之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之思
三、思入历史深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洞见
第二章 辩证与实证: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证主义的深化批判
第一节 来自实证主义的全面进攻:“实证主义标签”的源起与发展
一、全面得胜的自然科学与实证主义思想的“凯旋”
二、“严密科学”的世界观及其对工人运动的影响
三、作为“替罪羊”的恩格斯:西方学者的“实证主义者”指责
第二节 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与辩证思维的思考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思考
二、反对杜林就是反对实证主义
三、自然辩证法:实证思维还是辩证思维
第三节 时代与理论的张力:回应实证主义决定论挑战的晚年恩格斯
一、变化的时代:晚年恩格斯面对的历史情境与挑战
二、驳斥实证主义的两个决定论:晚年恩格斯的历史写作与行动
三、理解晚年恩格斯:面向时代的思想家与革命家
第三章 哲学与革命:列宁与卢卡奇批判实证主义的辩证之思
第一节 大行其道的实证主义与遭遇危机的马克思主义
一、变动的时代与文明的危机:实证主义与科学的深度结合
二、辩证的失落:实证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三种表现形式
三、被“修正”的马克思主义与受挫的革命
第二节 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批判
一、宣称“唯一科学”实证主义俄国版本的挑战
二、回击实证主义:列宁的唯物、辩证与历史统一之思
三、淬炼“一整块钢”列宁批判经验批判主义的辩证理解
第三节 卢卡奇对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辩证法批判
一、物化与实证主义意识形态:无产阶级革命何以可能
二、迎战实证主义方法论:卢卡奇对历史辩证法的高扬
三、历史变局中的辩证思考:卢卡奇批判实证主义的得与失
第四章 理论、方法与社会: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实证主义的三个维度
第一节 批判理论传统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实证主义的理论维度
一、逻辑实证主义:由“科学统一”到“技术统治”
二、宣战传统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辩证立场
三、辩证精神:赓续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批判理论
第二节 辩证方法实证方法: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实证主义的方法维度
一、方法之争:法兰克福学派与维也纳学派、哥伦比亚学派的争论
二、从经验研究到理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方法探索
三、方法突围:走向“哲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
第三节 否定社会肯定社会: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实证主义的社会维度
一、“实证主义争论”法兰克福学派与实证主义社会理论的争论公案
二、否思肯定与同一的社会:法兰克福学派的辩证批判与理论分化
三、路在何方:批判理论的实践受挫与逻辑终结
第五章 实证、科学与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转向”及其反思
第一节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嫁接”实证主义的新尝试
一、辩证的“危机”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沉思与“取代”探索
二、辩证的“科学”逻辑实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合”
三、方法的“僭越”逻辑实证主义能够“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吗
第二节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保卫“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一、断裂与重建:向“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迈进
二、实证主义倾向:关于意识形态、哲学与科学的考察
三、历史省思:如何站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
第三节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朝向“精确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精确化”理想:实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姻”
二、“精确化”改造:对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分析
三、“精确化”后果: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功过得失
结语 辩证与实证之争的当代认识与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辩证与实证之争:马克思主义的实证主义批判研究》从历史、整体与辩证的视角出发,凝练并阐发了批判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视野、思路与方法,为我们探索把握辩证与实证之争提供了具有一定新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见解。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仰海峰
辩证与实证是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审视信息技术时代社会发展的两条不同认识路径。本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性反思实证主义塑造出的精确化、数字化、符号化的世界图景,为我们思考技术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探索。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张亮

作者简介

赵立,男,年月出生,河南永城人,法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毓秀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荣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博士后项目(特别资助和面上资助)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