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6开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9773731 |
所属分类:图书>法律>理论法学 |
商品详情
基本信息(以实物为准)
商品名称:法官视域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作者:黄伯青 定 开本
出版社:法律 号 页数
出版时间 版次 商品类型:图书
印刷时间 印次
目 录
目 录
编 基础理论
章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政策根基
第二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需求
第三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运行
第四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确认
第二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法理基础
节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借鉴
第二节 协商性司法制度的本土化移植
第三节 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实践化运用
第四节 庭审实质化改革的进一步实现
第三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取向
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效率价值目 录
编 基础理论
章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政策根基
第二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需求
第三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运行
第四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确认
第二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法理基础
节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借鉴
第二节 协商性司法制度的本土化移植
第三节 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实践化运用
第四节 庭审实质化改革的进一步实现
第三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取向
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效率价值
第二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公正价值
第三节 公正与效率的冲突与调和
第四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原则
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适用
第二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适用
第三节 证据裁判原则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适用
第四节 公、检、法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适用
第五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内涵和外延
节 “认罪”的概念和判断
第二节 “认罚”的概念和判断
第三节 “从宽”的类型和幅度
第四节 “认罪”“认罚”“从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辩诉交易制度的比较
节 辩诉交易制度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第二节 辩诉交易制度被广泛适用的原因
第三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辩诉交易制度的比较
第七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庭前认罪答辩制度的比较
节 法国庭前认罪答辩程序发展概况
第二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庭前认罪答辩程序的比较
第二编 实践运行
第八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证考察
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行效果
第二节 认罪认罚案件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运行状况的反思
第九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范围
节 进一步探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范围的必要性
第二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视野中的轻罪与重罪
第三节 轻罪案件提倡积极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第四节 重罪案件提倡合理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第五节 特定案件提倡审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第十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阶段
节 侦查阶段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规范
第二节 审查起诉阶段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规范
第三节 审判阶段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规范
第四节 被追诉人享有在任何阶段认罪认罚的权利
第十一章 认罪认罚案件的审判程序
节 认罪认罚案件审判程序的适用
第二节 认罪认罚案件审判程序的转换
第十二章 认罪认罚合法性的审查
节 审查控辩协商的参与主体
第二节 审查控辩协商的范围
第三节 审查控辩协商程序的正当性
第四节 审查控辩协商的幅度
第五节 审查控辩协商的效力
第十三章 认罪认罚自愿性的审查
节 认罪认罚自愿性的审查标准
第二节 认罪认罚自愿性审查的内容
第三节 认罪认罚自愿性审查的程序
第十四章 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问题
节 证明标准维持说
第二节 证明标准降低说
第三节 证明对象限定说
第四节 认罪认罚案件证明标准的合理构建
第十五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量刑建议问题
节 确定刑量刑建议的合理性与弊端
第二节 幅度刑量刑建议的合理性与弊端
第三节 量刑建议制度的合理化构建
第十六章 认罪认罚案件中的上诉权与抗诉权
节 认罪认罚案件中的上诉权
第二节 认罪认罚案件中的抗诉权
第三节 认罪认罚案件上诉权和抗诉权的辩证
第十七章 认罪认罚案件中的法律帮助与辩护
节 法律帮助与辩护的规范与现状
第二节 法律帮助权的保障及实现
第三节 辩护权的保障及实现
第十八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司法适用
节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
第二节 职务犯罪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
第三节 单位犯罪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
第四节 共同犯罪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
后 记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黄伯青年月生,福建泉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刑法、刑事诉讼法、司法改革、审判管理,现任上海市第二中级 审判委员会委员、研究室(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三级 法官,上海法院审判业务骨干。在《政治与法律》《社会科学》《法律适用》《法治研究》《人民司法》《法治日报》《 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余篇。出版专著《 刑事司法合作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译著《英国 刑事司法合作法》,合著《妨害司法罪专题整理》《合同诈骗罪专题整理》;参编《侵犯财产罪办案一本通》(副主编)、《贪污贿赂罪办案一本通》(副主编)等余部著作。主持或参加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重点课题、上海市 党组重大课题、重点调研课题及报批课题、上海市法学会课题、民主法治建设课题等余项。
李杰文年月生,河北衡水人,法学硕士、上海财经大学在读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刑法、刑事诉讼法、金融法、刑事司法制度,现任上海市第二中级 四级 法官、青年审判业务带头人,上海法院审判业务骨干,执笔或参加 课题、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 课题,参编《中国司法审判报告》,在《法律适用》《人民司法》《法治论丛》《理论导刊》等刊物发表论文余篇。
基本信息(以实物为准)
商品名称:法官视域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作者:黄伯青 定 开本
出版社:法律 号 页数
出版时间 版次 商品类型:图书
印刷时间 印次
目 录
目 录
编 基础理论
章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政策根基
第二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需求
第三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运行
第四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确认
第二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法理基础
节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借鉴
第二节 协商性司法制度的本土化移植
第三节 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实践化运用
第四节 庭审实质化改革的进一步实现
第三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取向
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效率价值目 录
编 基础理论
章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政策根基
第二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需求
第三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运行
第四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确认
第二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法理基础
节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借鉴
第二节 协商性司法制度的本土化移植
第三节 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实践化运用
第四节 庭审实质化改革的进一步实现
第三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取向
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效率价值
第二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公正价值
第三节 公正与效率的冲突与调和
第四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原则
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适用
第二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适用
第三节 证据裁判原则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适用
第四节 公、检、法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适用
第五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内涵和外延
节 “认罪”的概念和判断
第二节 “认罚”的概念和判断
第三节 “从宽”的类型和幅度
第四节 “认罪”“认罚”“从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辩诉交易制度的比较
节 辩诉交易制度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第二节 辩诉交易制度被广泛适用的原因
第三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辩诉交易制度的比较
第七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庭前认罪答辩制度的比较
节 法国庭前认罪答辩程序发展概况
第二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庭前认罪答辩程序的比较
第二编 实践运行
第八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证考察
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行效果
第二节 认罪认罚案件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运行状况的反思
第九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范围
节 进一步探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范围的必要性
第二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视野中的轻罪与重罪
第三节 轻罪案件提倡积极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第四节 重罪案件提倡合理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第五节 特定案件提倡审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第十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阶段
节 侦查阶段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规范
第二节 审查起诉阶段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规范
第三节 审判阶段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规范
第四节 被追诉人享有在任何阶段认罪认罚的权利
第十一章 认罪认罚案件的审判程序
节 认罪认罚案件审判程序的适用
第二节 认罪认罚案件审判程序的转换
第十二章 认罪认罚合法性的审查
节 审查控辩协商的参与主体
第二节 审查控辩协商的范围
第三节 审查控辩协商程序的正当性
第四节 审查控辩协商的幅度
第五节 审查控辩协商的效力
第十三章 认罪认罚自愿性的审查
节 认罪认罚自愿性的审查标准
第二节 认罪认罚自愿性审查的内容
第三节 认罪认罚自愿性审查的程序
第十四章 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问题
节 证明标准维持说
第二节 证明标准降低说
第三节 证明对象限定说
第四节 认罪认罚案件证明标准的合理构建
第十五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量刑建议问题
节 确定刑量刑建议的合理性与弊端
第二节 幅度刑量刑建议的合理性与弊端
第三节 量刑建议制度的合理化构建
第十六章 认罪认罚案件中的上诉权与抗诉权
节 认罪认罚案件中的上诉权
第二节 认罪认罚案件中的抗诉权
第三节 认罪认罚案件上诉权和抗诉权的辩证
第十七章 认罪认罚案件中的法律帮助与辩护
节 法律帮助与辩护的规范与现状
第二节 法律帮助权的保障及实现
第三节 辩护权的保障及实现
第十八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司法适用
节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
第二节 职务犯罪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
第三节 单位犯罪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
第四节 共同犯罪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
后 记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黄伯青年月生,福建泉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刑法、刑事诉讼法、司法改革、审判管理,现任上海市第二中级 审判委员会委员、研究室(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三级 法官,上海法院审判业务骨干。在《政治与法律》《社会科学》《法律适用》《法治研究》《人民司法》《法治日报》《 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论文余篇。出版专著《 刑事司法合作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译著《英国 刑事司法合作法》,合著《妨害司法罪专题整理》《合同诈骗罪专题整理》;参编《侵犯财产罪办案一本通》(副主编)、《贪污贿赂罪办案一本通》(副主编)等余部著作。主持或参加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重点课题、上海市 党组重大课题、重点调研课题及报批课题、上海市法学会课题、民主法治建设课题等余项。
李杰文年月生,河北衡水人,法学硕士、上海财经大学在读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刑法、刑事诉讼法、金融法、刑事司法制度,现任上海市第二中级 四级 法官、青年审判业务带头人,上海法院审判业务骨干,执笔或参加 课题、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 课题,参编《中国司法审判报告》,在《法律适用》《人民司法》《法治论丛》《理论导刊》等刊物发表论文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