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2 0 在复杂世界中创造体验 心流米哈里 斯图尔特·唐纳森 心流 发现心流 积极心理学 978752177566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精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21775662
所属分类:图书>心理学>心理学理论与研究>心理学史/心理学研究
商品详情
第五章数字社会中的心流
与三十多年前米哈里的开创性著作问世时相比,当今时代人类的注意力与意识已很大程度上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发生了转移,这深刻改变了我们的诸多生活方式,包括如何消磨时光、思考、行动、交流、协作、工作和娱乐等等。由于心流的发生取决于我们在哪里投入时间和注意力,数字世界既有极大的潜力促进心流,也有极大的可能阻碍心流。互联网仅用了短短三十年就得到普及,在我们获取新闻资讯、休闲娱乐、做研究、开展社交和完成工作等方面发挥核心枢纽作用。回顾几十年前,例如在世纪 年代,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仅有一两个(如当地报纸和电视节目《 分钟》),并且我们主要与自己身边的人互动,仅在有时间时才打一两个电话。那时,我们大脑的放松时间远比现在多,因为可随时支配的刺激源要少得多。
现在,我们来看看数字化社会中典型的日常。很多人醒来后会立即查看手机,比如,查看工作邮件、朋友发来的信息、各类社交媒体平台送的消息,以及我们曾用邮箱订阅的各类新闻头
条资讯。如果没有其他事要忙,我们可以一整天都沉溺于手机。
若是我们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维基百科、谷歌及无数其他平台会竞相成为我们的询问对象。任何时候我们对任何事感兴趣,都可以在 上刷无数小时视频,不论是自学弹吉他,
还是安装墙板,又或是做一份的简历,然后奖励自己观看数小时 世纪 年代迈克尔· 乔丹所在公牛队的比赛的精彩片段。
社交媒体平台也可以作为你其他体验的延伸,比如,在追完一集你的剧集后,你可以立即登录红迪网,查看实时热议和粉丝们对剧情的脑洞预测。然而,最常见的可能是无意识的浏览,你登录某个社交媒体平台,连刷数百条动态,稍不留神就从兴致勃勃变得麻木无趣。
这些线上体验在如此普遍,我们竟忘了它也曾是新鲜事物。 多岁的年轻人或许还记得当年拨号上网时的长音。这让我想起了观看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影片或节目,那时的每个人物角色都在抽烟,一包接一包地抽,完全没有考虑潜在后果。如今,若是你去看任何重大体育赛事、音乐会或文化活动的照片,会发现大部分人都举着手机,透过数字屏幕观看现场,最终都是为了将其发到网上。 年,一张照片红遍全网(见图),在电影《黑色弥撒》的波士顿红毯首映式上,一片移动设备的海洋中,有一位老妇人没拿手机,而是在沉浸式地观看。
图 《黑色弥撒》在波士顿红毯首映式的一个场景
资料来源: 视觉中国。
直后来,我们了解到吸烟对健康的毁灭性伤害,公共场所开始设立无烟区,后来又有了吸烟区,以及越来越多的禁止吸烟区,人们指间夹着香烟的场景才终于逐渐从荧屏上消失。过去我
们手里夹着香烟,现在我们手里握着手机,沉迷于多巴胺的刺激与我们曾经对尼古丁上瘾如出一辙。尽管“手机成瘾”尚待时间显现,我们现在已经有“无手机恐惧症”()这一术语来描述人们对没有手机的恐惧感。
从心流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现在我们可以随时轻而易举地沉迷于某件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然而,沉迷并不等同于心流——心流是一种整体、有意义的体验,它需要你发挥技能来应对某项挑战。我们参与的大多数活动都有一个自然的结束点:电视剧一集 分钟或 分钟就结束了,玩拼图游戏时,如果没有更多碎片需要拼凑,拼图就完成了,烘焙时饼干出炉就做好了。相比之下,数字宇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游乐场,信息和内容像物理宇宙一样不断膨胀。我们若想与数字世界保持健康的关系,就需要保持自律和自主意识。已有很多人在探讨,需要限制使用手机和上网时间,这当然是重要的,但我们很少关注自己在线体验的质量。浏览 分钟和在多邻国()上花 分钟学西班牙语的体验质量截然不同:前者通常会导致不安、焦虑和疲惫,而后者则会帮助我们提升技能、实现目标,并提升自我。
浏览网页可以是一种放松方式,我们可以在星巴克排队等候时用它来消磨时间,但这不应是我们使用电子设备的主要方式。我们解锁手机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比如为了学习、交流、玩游戏
等,越是如此,越有可能带来心流。减少使用量,并提高使用体验的质量,将会使我们与电子设备之间建立良性关系,使其真正促进我们的心流体验。
当我们实际参与某项活动或任务时,提高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质量可以增强体验,但这无法改变一个事实:我们的“时间碎片”感依旧会与日俱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已被干扰因素(主要是数字)分割成无数碎片(就像五彩纸屑一样),这一事实无法通过简单调整而修复。
………………
体验的未来
在 世纪 年代最初的心流研究中,研究参与者(如外科医生、舞者、攀岩者、画家)所报告的心流活动领域皆是与物理世界密不可分的。而在当今时代,我们主要通过二维屏幕参与活动、获取资讯和进行社交互动。本章我们重点讨论了当今时代向数字世界的转变,同时我们从心流的视角出发,展望了未来可能由人工智能和元宇宙驱动的数字世界,及其对人类体验的潜在影响。尽管数字世界为我们追寻心流之路平添了更多荆棘与陷阱,但它也可能为物理世界提供有益的补充,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多创造心流的新机遇。,无休止的外部刺激洪流几乎彻底消除了我们独自冥思的体验,导致精神熵增,正如米哈里所说
与我们所设想的相反,心灵的正常状态是混乱的。若是未经训练,也没有外部世界中某个需要关注的对象,普通人集中注意力几分钟都很困难……心灵天生对信息如饥似渴,人们随时准备用手头上的任何信息来填喂心灵,以此转移注意力,避免关注内在和陷入负面情绪。

我们的手机每天 小时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资讯,它们霸占我们的注意力,刺激我们的物欲,使我们无暇关照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感受。这种数字刺激还会提供即时满足,导致潜在的成瘾行为。来自外界的刺激使我们应接不暇,几乎再也体会不到何为无聊。表面上看,这似乎不是件坏事——几乎没有人会在无聊和投入之间选择前者,而且很多时候心流正是无聊的反面。然而这里有一个巨大的悖论,会对我们未来的心流体验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无聊体验反而可能会带来更高质量、更有意义的心流体验,使我们不仅能投入参与,还能更有创造力和满足感。
在一项研究无聊感的实验中,研究者将被试分为两组:让其中一组完成一项无聊的任务(将一碗豆子按颜色分类),而另一组则去完成一项更有趣的手工艺活动。结果发现,与先完成有趣任务的一组相比,先完成无聊任务的那一组在之后的创意生成活动中表现更出色( )。在另一项研究中( ),研究者让被试观看不同的视频片段,引发其不同的情绪体验,如无聊、放松或兴奋,然后,他们让这些被试联想各种与交通工具有关的词语,处于放松或兴奋状态的被试最常说的是“汽车”,而处于无聊状态的被试则可能说出更具创意的词语(例如,其中有位被试说出了“骆驼”)。
当我们创造一些安静的片刻,允许大脑浮想联翩,它往往会展望未来,帮助我们设定未来的个人目标,也就是研究者所谓的“自传式规划”( )。无聊也让我们有时间评估我们当前的状况,更深入地思考我们可能想要做出的改变,从而全面提升我们的人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缺乏挑战性,或者我们没有充分与我们所在乎的人培养友谊。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须刻意寻求无聊体验,而是提醒我们,拥抱生活中的无聊时刻,别总是完全避免无聊。例如,当我们在咖啡店排队时,在人行横道等待过马路时,或是在等人时,不总盯着手机。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一些时刻,我们需要保持强大的自律,才能在这样的时刻出现时,不于本能地掏出手机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多产的知名英国小说家尼尔· 盖曼曾对有志成为作家的人提出这样的建议
灵感源于白日梦,源于漫无目的神游。遗憾的是,当今时代,我们真的很难感到无聊。我那 万特粉丝随时可以带给我乐趣……真的很难感到无聊。我更擅长放下手机,去散个步,去试图找到一个让自己真正感到无聊的空间。于是,每当有人说“我想成为伟大的作家”时,我都会建议,“去感受无聊吧”。
因此,在当下与不远的未来,数字体验里将不断充斥着转瞬即逝的微心流体验,这些片刻尽管深度投入,但终究无意义,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实际效益。若想拥有最终能带来自我蜕变的心流体验,或许关键在于允许无聊的时刻出现,因为正是在这些时刻,我们得以反思过去,构想未来,并最终开辟一条通往自我实现之路。米哈里说:“一个人如果实现对心理能量的掌控,并有意识地将其投入自主选择的目标,那么他将成长为一个更复杂的个体。通过拓展技能,追求更大挑战,他会成为一个臻于的人。”米哈里在《超越无聊与焦虑:在工作与玩耍中体验心流》一书中提出,在无聊和焦虑这两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之间,有一个值得我们追寻的体验,那就是心流。也是自那时起,焦虑之人的占比急剧攀升,而数字世界则使我们可以随时立即远离无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