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6开 |
| 纸张:轻型纸 |
| 包装:平装 |
| 是否套装:否 |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5115197 |
| 所属分类:图书>文化>世界各国文化>西方文化 |
商品详情
作者左连璧著 著
著左连璧著 著 译
装帧平装
印次
定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开本开
印刷时间暂无
语种暂无
出版时间
页数
外部编号
版次
成品尺寸暂无
目录
序言
拥书万卷胜百城
三国以学封侯第一人
好书成癖的刘恕
《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启人心智
清正不凡的高登
常景贪书
家无余产聚书万卷
三国人士之间行子孙礼的趣闻
读千赋乃能作赋
品《观书》,悟至乐
杜预读《传》成癖,《集解》传世
典籍代有抢救者
古代四言诗判词趣谈
武侯“文章似楚辞”
武侯文章永流传
诸葛亮与“四友”的读书情志
《晋书》中的武侯“八阵图”
诗人争咏“梁父吟”
诸葛亮画像小议
杨慎与《武侯祠诗》
武侯与“诗圣”
武侯与放翁
武侯与“诗仙”
子美赋诗恳求修复武侯庙
“兵书峡”的美妙传说
筑读书台广揽才俊
谏上调下尽人意
古人专注读书二三事
聚书又焚书的萧绎
编蒲抄书终成器
岳麓书院讲堂一瞥
“学以知道,行以成德”
列之绘素,目睹而躬行
《三国志》得以传世,范功不可没
裴松之的“注”烘托起了赵云的完美形象
穿壁偷光成被告
“唐以前文,咸萃于此焉”
一首有着特别意义的唐诗
祖孙三代翻译汉文典籍不间断
百年传承好家风
三国众多武将手不释卷
名副其实的“醉书斋”
“列画东观”劝众人
《三国志》中只言片语说服人的趣事
父子雕像皆入“文臣武将廊”
却赠不妨学华歆
士大夫之间的借书趣闻
三国多位人士喜读《左传》
“政事之暇”书为伴
古代藏书人也多有不易
“肃静”与“回避”仪仗牌之趣谈
吕原“悔之”为哪般?
“以舌代耕”的贾逵
祖孙三人与三个成语
大家亦需大家扶
山谷诗中的“万卷藏书”
“吾忧子孙学行不进,不患其饥寒也”
“对圣贤语,不愈于宾客、妻妾乎”
“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曹氏书仓
西汉刘德“得书多,与汉朝等”
文字为居官紧要之用
职需三“思”
“榱椽之佐”属是仪
是著名诗人,亦是断案高手
读书人的别号颇有情趣
刻苦读书的标志性形象
“臣不贫,陛下乃贫耳”新解
爷爷的“三国癖”——代后记左宜之
左连璧,辽宁省阜新市人,曾任沈阳军区军事法院院长,大校军衔,一级高级法官。年月转业任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年月退休。出版《三国原来也是道德高地》《历史的镜像》等著作。
“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此语出自《魏书·李谧传》,说的是北魏逸士李谧,家中藏书极多,他常说,只要拥有一万卷书,何必去做封有百城的王侯?此语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第中无物,万卷书满堂。”宋代诗人陈与义在《六言二首·其二》中说:“种竹可侔千户,拥书不假百城。何必思之烂熟,热官无用分明。”明代陈子龙的《万卷楼歌为王子彦赋》中则说:“王郎风雅静者流,百城高拥何所求。坐中半倾名下士,携我独登万卷楼。”清代龚自珍在《投宋于庭翔凤》中说:“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本传载,李谧十几岁时,就能通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尤其擅长历数之术,在州县乡中有“神童”之称,长大一点儿后,便学于博士孔璠名下。李谧求学著述有两大特点,一是治学严谨。“览始要终,论端究绪,授者无不欣其言矣。于是鸠集诸经,广校同异,比三《传》事例,名《春秋从林》,十有二卷。为璠等判析隐伏。垂盈百条。滞无常滞,纤毫必举;通不长通,有枉斯屈。不苟言以违经,弗饰辞而背理。辞气磊落,观者忘疲。”即对多部经籍从头至尾仔细研读,论端究绪,言谈有物,教导他的人没有不对他感到欣喜的。就读期间,李谧收集各种经典,广泛比较其中的异同,考校三《传》中的事例,题名为《春秋从林》,共计卷。将孔璠等人的著述进行辨析审订,发现其中有少许遗漏之处,一丝一毫都要提出来;其中不畅通的地方也并不常有,但只要有错讹就予以辨析校正。李谧自己的著述,做到了不随意议论而歪曲经典的本意,不追求言辞藻饰而违背原有的道理,全书语气错落分明,使人读起来乐而不疲。二是勤奋刻苦。“(李谧)遂绝迹下帏,杜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卷无重复者四千有余矣。犹括次专家,搜比谠议,隆冬达曙,盛暑通宵。虽仲舒不窥园,君伯之闭户,高氏之遗漂,张生之忘食,方之斯人,未足为喻。”即李谧放弃教书之业,闭门不迎宾客,抛弃家产,专心著述,亲自删削书卷中重复的多条。还搜求各种学有专长的人的论述,收集各种公正的评议,无论隆冬盛暑,总是通宵达旦。董仲舒年少读书刻苦,书房紧靠着繁花似锦的花园,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东汉儒者魏应,字君伯,“闭门诵习,不交僚党,京师称之”;东汉隐士高凤,其妻子让他看护所晒的麦子,突降暴雨,高凤竟读书而不觉,麦子都被雨水冲走了,但上述这些勤奋刻苦读书学习的人,都不足以与李谧相比拟。李谧去世后,朝廷表彰李谧的门第名为“文德”,他的乡里名为“孝义”。李谧藏书之多,治学之精,著述之丰,着实令人佩服。放眼时下,似乎倒也不必非要藏书万卷,当然大学问家除外了,但藏书十卷、百卷乃至千卷,总还是必要的、应当的。当然更不必像李谧那样去当隐士,专门研读经典而不问窗外事。恰当的做法应当是工作、读书两不误,工作需要通过读书来充电加油,读书需要燃起新的兴奋点、知识点。无论何人,业余时间都应更多地让读书充填生活。若如此,没有一定量的好书积存于家中,怎能做得到呢!
作者左连璧著 著
著左连璧著 著 译
装帧平装
印次
定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开本开
印刷时间暂无
语种暂无
出版时间
页数
外部编号
版次
成品尺寸暂无
目录
序言
拥书万卷胜百城
三国以学封侯第一人
好书成癖的刘恕
《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启人心智
清正不凡的高登
常景贪书
家无余产聚书万卷
三国人士之间行子孙礼的趣闻
读千赋乃能作赋
品《观书》,悟至乐
杜预读《传》成癖,《集解》传世
典籍代有抢救者
古代四言诗判词趣谈
武侯“文章似楚辞”
武侯文章永流传
诸葛亮与“四友”的读书情志
《晋书》中的武侯“八阵图”
诗人争咏“梁父吟”
诸葛亮画像小议
杨慎与《武侯祠诗》
武侯与“诗圣”
武侯与放翁
武侯与“诗仙”
子美赋诗恳求修复武侯庙
“兵书峡”的美妙传说
筑读书台广揽才俊
谏上调下尽人意
古人专注读书二三事
聚书又焚书的萧绎
编蒲抄书终成器
岳麓书院讲堂一瞥
“学以知道,行以成德”
列之绘素,目睹而躬行
《三国志》得以传世,范功不可没
裴松之的“注”烘托起了赵云的完美形象
穿壁偷光成被告
“唐以前文,咸萃于此焉”
一首有着特别意义的唐诗
祖孙三代翻译汉文典籍不间断
百年传承好家风
三国众多武将手不释卷
名副其实的“醉书斋”
“列画东观”劝众人
《三国志》中只言片语说服人的趣事
父子雕像皆入“文臣武将廊”
却赠不妨学华歆
士大夫之间的借书趣闻
三国多位人士喜读《左传》
“政事之暇”书为伴
古代藏书人也多有不易
“肃静”与“回避”仪仗牌之趣谈
吕原“悔之”为哪般?
“以舌代耕”的贾逵
祖孙三人与三个成语
大家亦需大家扶
山谷诗中的“万卷藏书”
“吾忧子孙学行不进,不患其饥寒也”
“对圣贤语,不愈于宾客、妻妾乎”
“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曹氏书仓
西汉刘德“得书多,与汉朝等”
文字为居官紧要之用
职需三“思”
“榱椽之佐”属是仪
是著名诗人,亦是断案高手
读书人的别号颇有情趣
刻苦读书的标志性形象
“臣不贫,陛下乃贫耳”新解
爷爷的“三国癖”——代后记左宜之
左连璧,辽宁省阜新市人,曾任沈阳军区军事法院院长,大校军衔,一级高级法官。年月转业任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年月退休。出版《三国原来也是道德高地》《历史的镜像》等著作。
“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此语出自《魏书·李谧传》,说的是北魏逸士李谧,家中藏书极多,他常说,只要拥有一万卷书,何必去做封有百城的王侯?此语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第中无物,万卷书满堂。”宋代诗人陈与义在《六言二首·其二》中说:“种竹可侔千户,拥书不假百城。何必思之烂熟,热官无用分明。”明代陈子龙的《万卷楼歌为王子彦赋》中则说:“王郎风雅静者流,百城高拥何所求。坐中半倾名下士,携我独登万卷楼。”清代龚自珍在《投宋于庭翔凤》中说:“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本传载,李谧十几岁时,就能通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尤其擅长历数之术,在州县乡中有“神童”之称,长大一点儿后,便学于博士孔璠名下。李谧求学著述有两大特点,一是治学严谨。“览始要终,论端究绪,授者无不欣其言矣。于是鸠集诸经,广校同异,比三《传》事例,名《春秋从林》,十有二卷。为璠等判析隐伏。垂盈百条。滞无常滞,纤毫必举;通不长通,有枉斯屈。不苟言以违经,弗饰辞而背理。辞气磊落,观者忘疲。”即对多部经籍从头至尾仔细研读,论端究绪,言谈有物,教导他的人没有不对他感到欣喜的。就读期间,李谧收集各种经典,广泛比较其中的异同,考校三《传》中的事例,题名为《春秋从林》,共计卷。将孔璠等人的著述进行辨析审订,发现其中有少许遗漏之处,一丝一毫都要提出来;其中不畅通的地方也并不常有,但只要有错讹就予以辨析校正。李谧自己的著述,做到了不随意议论而歪曲经典的本意,不追求言辞藻饰而违背原有的道理,全书语气错落分明,使人读起来乐而不疲。二是勤奋刻苦。“(李谧)遂绝迹下帏,杜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卷无重复者四千有余矣。犹括次专家,搜比谠议,隆冬达曙,盛暑通宵。虽仲舒不窥园,君伯之闭户,高氏之遗漂,张生之忘食,方之斯人,未足为喻。”即李谧放弃教书之业,闭门不迎宾客,抛弃家产,专心著述,亲自删削书卷中重复的多条。还搜求各种学有专长的人的论述,收集各种公正的评议,无论隆冬盛暑,总是通宵达旦。董仲舒年少读书刻苦,书房紧靠着繁花似锦的花园,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东汉儒者魏应,字君伯,“闭门诵习,不交僚党,京师称之”;东汉隐士高凤,其妻子让他看护所晒的麦子,突降暴雨,高凤竟读书而不觉,麦子都被雨水冲走了,但上述这些勤奋刻苦读书学习的人,都不足以与李谧相比拟。李谧去世后,朝廷表彰李谧的门第名为“文德”,他的乡里名为“孝义”。李谧藏书之多,治学之精,著述之丰,着实令人佩服。放眼时下,似乎倒也不必非要藏书万卷,当然大学问家除外了,但藏书十卷、百卷乃至千卷,总还是必要的、应当的。当然更不必像李谧那样去当隐士,专门研读经典而不问窗外事。恰当的做法应当是工作、读书两不误,工作需要通过读书来充电加油,读书需要燃起新的兴奋点、知识点。无论何人,业余时间都应更多地让读书充填生活。若如此,没有一定量的好书积存于家中,怎能做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