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绿色的火焰 张庆国 著 著 张庆国 著 编 978753022490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185955 类别: 图书 小说 军事小说
开本:32开
纸张:轻型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0224908
所属分类:图书>小说>军事小说
商品详情
作者张庆国 著 著 张庆国 著 编
著张庆国 著 著 张庆国 著 编 译
装帧精装
印次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开本开
印刷时间暂无
语种暂无
出版时间
页数
外部编号
版次
成品尺寸暂无
目录
部 思想
第二部 声音
第三部 杏坛
第四部 光亮
第五部 歌唱
第六部 舞台
第七部 秘密
跋:非虚构文学写作的实原则
参考书目
张庆,作、杂志主编、纪录片导演、绘画爱好者。 岁写小说,发表小说和非虚构等作品余万字,出版图书部,获过国内多种文学奖励,现居昆明。
十九野人山死里逃生
从北平撤离之后,从长沙到昆明,在抗战的大后方,面对日军飞机轰炸的干扰和惊吓,穆旦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诗歌的思考,一刻也没有停止写作。炮弹炸毁了家园,诗人不能停止发声。人类失去了居所,但不能失去诗歌。抗战大后方昆明的诗歌写作,给中国人重建家园的信念带来了巨大鼓舞。中国在流血,但抗战时的中国大后方并不慌张,没有停止思想的呼吸,没有停止艺术创造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中国文人坚持文化活动,昆明成为大后方重要的文化区,昆明的诗歌写作引人瞩目。西南联大的师生在战乱中写诗,用诗谴责侵略者,描绘被炮火摧毁的家园,为苦难的人民发声。他们还探讨了中国白话诗的现代问题,在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手法等方面做出尝试的拓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形成了抗战时期的“昆明现代派”诗人群。当时的昆明现代派诗歌写作,代表诗人是穆旦,其次有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他们都是西南联大学生。在朱自清、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以及燕卜荪等诗人教师的引导下,他们系统接触到了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昆明现代派诗歌小团体,为中国现代诗写作拓展了新路。
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英美对日宣战,日本把战火烧到东南亚,攻击缅甸英军,计划从缅甸入侵云南,直逼重庆。中英美联手与日本作战,在昆明的美国空军飞虎队需要中方英语翻译人才。之后中国成立远征军,准备入缅参战,更需要大量英语翻译,很多西南联大的学生参军。穆旦已经在西南联大学成,留校做了教师,可是他马上报名,于年从军做了英文翻译。他初在远征军路司令部杜聿明处做翻译,尽管是上前线的军人,但他跟随杜聿明司令在后方的指挥部工作,其实很安全。后来他被调到第五军,担任中校英文翻译,去到了前线。年,一部分中国军队去到中缅边境,等待英国同意后入缅甸境内参战。英军对中方入缅有所顾虑,患得患失,日本派往缅甸的军队经过特殊训练,擅长丛林作战,十分勇猛,很快击败英军,攻陷了缅甸仰光。
仰光是缅甸的城市,地处缅甸南部伊洛瓦底江下游,距出海口三十余公里。日军控制仰光,就封锁了缅甸的出海口。英国慌了,紧急呼吁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中国远征军仓促入缅参战,战机被耽误,进入缅甸后一直被动挨打,吃亏不小。穆旦所在的第五军,战斗力很强,中路推进到了缅甸同古。同古是缅甸南部平原的一座小城,人口十一万,距仰光不足三百公里,当地有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城北有一座军用机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国远征军的同古保卫战,是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坚守时间、歼敌多的一次战斗。仰光失陷,局势不利,日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占有优势,并拥有制空权。中国军队苦战十二天,击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消灭日军五千余人,掩护了英军撤退,为远征军后续部队的移动赢得了时间,保了中方第师全师安全转移,就连日军也承认同古战役是在缅甸艰苦的一战。
诗人穆旦的中国远征军参战经历,有些像苏联小说家巴别尔跟随苏维埃红军骑兵上前线。当年的巴别尔,苦于找不到写作题材,高尔基鼓励他参军上前线,他在经历了战争的惊吓和炮火考验后,写下了让世界震惊的一批小说。穆旦入缅参战的经历,同样同寻。他在战场上看见炮火把黑夜中成堆的尸体照亮,听到死神在草尖快速滑行,大声咳嗽。他掉进了地狱,却侥幸爬了出来。苏联小说家巴别尔没有掉进过地狱,那地狱就是缅甸的野人山。穆旦经历了中国远征军的翻越野人山大撤退,那是一次没有炮的更惨烈的死亡经历,一场令人窒息的灾难。几十年后,还有人在文章中反复描述那次中国军队的地狱之行。那是穿越地狱之路,但当时穆旦只有那条路可走。年,英军撤往印度,蒋介石命令杜聿明带远征军回中国,日军攻占腊戍和密,切断了部分中国远征军后撤的道路,翻越原始森林野人山是的回国路线。自然显示出了蔑视人类的强大力量,野人山上的密林和杂草层层叠叠,没有人类行走的道路。毒蛇猛兽不可怕,甚至是美食,只有比泥浆还黏稠的小虫和病菌无可战胜。
中国远征军途中死亡数万人,穆旦死里逃生,中国保留了一个天才诗人。
《绿色的火焰》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化抗战全貌的非虚构作品,以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戏剧、教育、文学活动、文物保护等事件为主要内容,以“我”在中国十五个省二十五个地区的调查寻访和情感活动为描述线索,从叙事文学的人物刻画角度展开故事,对“我”的寻访经历,抗战时期文化活动当事人的生命史、家族史、情感和思想,以及大后方多地的地方志、地方风俗习惯,进行了细致书写和追忆,全面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抗战中国。
书名《绿色的火焰》出自著名诗人、西南联大学生的穆旦《春》中的“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火焰与春草合二为一,象征着中国知识分子旺盛的生命力和中华民族永不熄灭的抗争精神。这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赞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弘扬民族抗争精神的史诗,激励着今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传承文明、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