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3版)(上下册) 730006461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内容简介
《经济学(第3版)(上下册)》斯蒂格利茨著,增加了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新理论和实际情况的描述,例如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经济学的解释、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上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策略、从利率而不是货币供求的角度对货币政策的讨论、以利率和产出为枢架的短期波动模型、欧洲货币联盟和欧元、亚洲金融危机的经济含义等。 本版还提供了大量新技术革命的案例和查找经济信息的互联网网址。
编辑推荐
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是一本已经在中美两国有着广泛读者群的影响很大的经济学教科书。 在《经济学》第三版中,作者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和更新,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是崭新的。《经济学》(第3版)(斯蒂格利茨著)(上下册)的作者斯蒂格利茨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另一位作者沃尔什是圣塔克鲁兹加州大学教授
媒体推荐
书评 面对琳琅满目的经济学教科书市场,无所适从的我们只有选择跟随大师,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正是顶级的经济学大师。 作为经济学界的领袖人物,他摆脱了新古典的“完美”假设,引领了经济思想的革命。他是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并因此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不可思议的是,他更是在经济学诸多分支均有着深厚造诣的经济学全才。 自从半个多世纪前保罗·萨缪尔森撰写的最后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教科书以来,经济学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现有的教科书中没有一本能像《经济学》第三版一样,展现对现代经济学的充分理解。而斯蒂格利茨教授供职华府和世行的经历,也使他成为最有资格诠释“新经济”的大师。 继《经济学》第一、二版在全球的巨大成功,斯蒂格利茨先生呈现给我们的《经济学》第三版,更加让我们如获珍宝。大师千锤百炼下近乎完美的理论框架和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崭新内容,都让我们乘着大师智慧的翅膀,来到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最前沿。作为对中国经济成功饶有兴趣的“学生”,大师对于“中国现象”的深刻理解,你又怎能忍住不与之分享。本书以“推翻”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体系为特点。这里所说的“推翻”,主要是指理论框架及其有关的学说。 这是继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之后,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它代表着西方经济学的新变化和新趋势。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成为西方经济学数十年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我所知,以入门的教科书而论,斯蒂格利茨的这本教科书是代表这种趋势的第一本。 理解新近出现的论点和原理,如“菜单成本”、“李嘉图式的等价”等等;并了解西方经济社会运行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比如“非对称信息的后果”、“有敌意的兼并和联合”——这是本书又一重要特征。 ——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继承了第一版的优点,并有进一步发扬。首先,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与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此书对信息问题、激励问题等这些现代经济学的新发展有充分的阐述,他一改传统经济学教科书固守新古典的“完美”,这是他的《经济学》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本书将宏观经济学建立在扎实的微观基础之上,比如充分就业模型、存在失业模型和综合模型便是在外部约束条件改变下,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的逐步衍生和有机连接。 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以其简单生动而吸引读者,但就我个人感觉,对于经济学的学生或者教员,以及研究人员来说,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基本模型的推导过程及其联系。斯蒂格利茨特别强调了使论断出现在推导过程中的特点,并且在第二版的改进下,使之并不显得抽象枯燥,不好理解,而是与现实生活发生有机的联系。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斯蒂格利茨与沃尔什合著的《经济学》第三版有着超乎寻常的份量,它将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的独特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之成为经济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一本教科书。 因信息经济学的杰出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利茨,在本书中集中讨论了“新经济”问题,即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解释新经济现象和新技术对微观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从经济学最新发展的视角对其最根本的原理进行了精辟的解说。 斯蒂格利茨曾担任克林顿的首席经济顾问的经历以及沃尔什因其货币经济学研究而享有的盛誉,使本书的宏观经济学部分拥有最具创意的见解。他们对货币政策规则曲线和总需求-通货膨胀曲线的运用,反映了许多国家货币政策的重点转移到对利率的控制这一新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1997年至1999年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书中对中国的经济转轨进行了比较中肯的评价。与国外其他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相比,本书更适合中国学生。 ——谭崇台(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 经济学原理教科书必须触及经济学的多个分支,由经济学全才来写最合适。斯蒂格利茨是少有的经济学全才。他是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并因此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他对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理论、对发展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对公共财政和公司财务、对产业组织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对农村组织和收入分配等各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基于他广泛的研究兴趣,他的《经济学》一书反映了经济学各个分支的前沿知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白重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经济学教授 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教科书是经济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一本教科书。它所讲述的是经济学里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一本好的经济学教科书必须由经济学大师来完成,而斯蒂格利茨正是经济学大师中的大师。在学术研究领域里,斯蒂格利茨的成绩举世瞩目。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活跃在公共政策、公众辩论等各个领域的经济学大师。由斯蒂格利茨及其合作者编写的《经济学》恰恰反映了这位大师的风范,其中从许多独特的视角对一些经济学最根本的原理进行精辟的解说。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想进入经济学大堂的学子应该仔细研习的教科书。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教授 我向读者们热情地推荐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第三版的中文版。这本经济学入门教科书的超乎寻常的份量,是与作者独一无二的经历密切相关。它对前沿学科非对称信息理论的介绍(他为此获得诺贝尔奖)、对经济政策在现实中的应用(他曾是克林顿的首席经济顾问)、和它的国际化视野(他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都是其他同类教科书不能相比的。 钱颖一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经济学》第三版是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献给广大对经济学有兴趣的中国读者的宝贵知识财富。斯蒂格利茨教授不仅在经济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而且对经济学的许多重大问题有其深刻而独特的见地。这都使得这本书在视角、观点和表述上不同凡响。加之以丰富的内涵、充满新意的体系、生动的案例和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特色,这本书无论作为中国高等院校经济学的教学用书还是一般读者的经济学参考书都是极上乘的选择。 王江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 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现代经济学的许多方面都做出重要贡献,他的《经济学》,是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入门读本。难能可贵的是,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糅合了信息不对称市场的内容,这是现代经济学前沿的题材。新版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从"汽车切入"改为以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为代表的"新经济切入",这对于熟悉网络的中国学生,尤其有利。 王则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 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电工、机械,在各类教科书中,经济学教科书更新换代的速度最快。从萨缪尔森开始,中国的学生们已经用过了十几个版本的《经济学》教科书了。在汗牛充栋的教科书中,如果要与时俱进的话,站在最前沿的当属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北美教经济学的教授总是在这本书中寻找新经济、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最新概念的经济学解释。 徐滇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系教授 自从萨缪尔森《经济学》1948年首版以来,创作和执教经济学原理已经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过程。虽原理已成公共信息,但一部受欢迎的原理教科书的创作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得当的选材、完整的概念框架、清晰的分析语言和工具,也要很多精彩的故事和案例,它能提示并帮助读者理解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当然,在21世纪,它还要有便于教与学的电子课件辅助系统。斯蒂格利茨和沃尔什教授的《经济学》第三版具备了所有这些优点。 张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教授 和谐社会的第一个条件是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在一些基本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上有基本的共识,而要达成这样的共识,需要"正确"的理论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尽管经济学本身并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矛盾,但肯定有助于我们在矛盾面前达成一些基本的共识,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是一个关注现实问题的经济学家,他和卡尔·沃尔什合著的《经济学》中文版的出版,对我们建立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
作者简介
作者:(美)斯蒂格利茨沃尔什 译者:黄险峰张帆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商学以及国际和公共事务教授。此前,他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作为国际公认的新一代经济学家的头面人物,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经济学的几乎所有主要分支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卡尔·E·沃尔什是圣克鲁斯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讲授经济学原理。他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任教,并曾担任斯坦福大学的客座教授。
目录
第1篇导 论 第1章 经济学与新经济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故事 IBM的兴起 IBM的衰落和微软的兴起 万维网和互联网 政府和计算机产业  互联网链接:跟踪数字经济  什么是经济学? 取舍 激励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激励与美国在线的价格 交换  互联网链接:拍卖网站 信息 分配  三种主要市场 对容易混淆的术语的说明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两个分支  经济学的科学 发现和解释变量关系 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  为什么经济学家意见不一致 复习和练习 第2章 像经济学家习样思考  基本的竞争模型 理性消费者与利润最大化厂商 竞争市场 基本竞争模型的效率与分配  e-观察:市场、交换与电子商务 将基本竞争模型作为出发点  激励与信息:价格、产权和利润 激励与平等 当产权失灵时  配给制  机会集合与取舍 预算约束与时间约束 生产可自性曲线 低效率:脱离生产可能性曲线  像经济学家另样思考:取舍关系  成本  互联网链接:供经济学家使用的互联网资源 机会成本  案例分析: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沉没风本  联网链接:沮丧的科学家 边际成本  案例分析:对投资的税收减免  复习和练习  附录:如何读图形 斜率… 对曲线的解释 第3章 贸易 ……
ISBN730006461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