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政治经济学》作为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经济学科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其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说明当代世界上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经济运动规律,帮助青年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加深对我们党所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提高投身于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大业的自觉性,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传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推荐
政治经济学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对其他各种经济学科都具有指导作用和意义。《政治经济学》是国家教委推荐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媒体推荐
前言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政治经济学》作为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经济学科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其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说明当代世界上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经济运动规律,帮助青年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加深对我们党所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提
高投身于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大业的自觉性,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力量。
和上个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时相比,世界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并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则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也存在着不少值得认真总结的历史教训,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还需要很好的探索。近几年国际上发生的急剧变化,使这个问题更加引人深思。总之,无论是当代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产生了一系列新现象、新情况柑新问题,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根据新的实践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而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力求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来编写这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尽可能使这本教科书所阐明的理论观点能够比较科学地反映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实际。既要坚持已经被历史发展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又要对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力避空洞说教,努力使这本教科书有些新意。为此,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上,既要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又要如实地阐明它的历史进步性,以及它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上,既要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及其优越性,又要如实地肯定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还发展得很不成熟,它的内在规律性还有待进一步认识,它的优越性还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四大又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得到了扩展和深化。因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分析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不能用传统体制模式来解释社会主义,不能用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来看待我国现阶段
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而必须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体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
……
目录
导论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二、经济学的出现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形成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第三节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一、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
二、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三、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二、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四、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第五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第一篇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第一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第二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第三章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五章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第六章生息资本和利息
第七章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第八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国际贸易
第二篇垄断资本主义
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十一章垄断条件下的资本关系
第十二章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与矛盾
第十三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
第十四章资本国际化
第十五章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与不发达
第十六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
文摘
书摘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的,因此,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用劳动时间来直接表现,只能在交换过程中通过等于多少货币间接地表现出来,因此,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无非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它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通过一定量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换言之,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形式,同商品的所有价值形式一样,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形式;因此,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时,也可以仅仅用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因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把商品的价值大小表现出来,并不是实现商品的价值,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这就是说,为了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货币本身必须确定一个代表一定金属重量的计量单位,这个单位又分成若干等分,这种被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叫价格标准,即用以计量商品价格的标准。例如,我国现行的货币单位为元,分为10角,1角分为10分;美国的货币单位也为元,分为100分;英国的货币单位为英镑,1镑分为10先令,1先令分为10便士等。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不能混为一谈。它们的区别是:(1)前者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者则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2)前者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地发生的,它不依存于国家的权力;后者则通常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的。(3)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但是,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也可能发生背离。在每个个别交换中价格和价值很少是一致的,这种价格与价值量的背离存在于价格形式之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规则只能作为一种平均化的趋势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其次,价格形式不仅可以在量的方面与价值背离,而且可以在质的方面完全背离,即价格可以不是价值的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例如自然界未开垦的土地、人的名誉和良心等。在这里,价格表现是虚幻的,这种虚幻的价格形式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
(二)流通手段
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是以物易物,对交换双方来说,既是买又是卖,买和卖同时完成,但是,当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就通过货币这个中介来进行,商品交换过程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即商品所有者先把商品换成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这种以货币为中介的、包括卖和头两个阶段的商品交换,就叫商品流通。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这种中介作用,就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
商品流通过程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这个公式的物质内容,是商品换商品,是社会劳动的物质变换。其中第一形式变化是W—G,即从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这一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可见这个变化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第二形式变化是G—W,即从货币形式变为商品形式。这一变化一般说来可以顺利进行,因为货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有了货币就可以买到其他商品。但是,由于商品流通过程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这两者在时间上和地点上可以分离,商品所有者在某一地方卖出商品以后,可以到别一地方去购买其他商品,也可以在卖出商品以后不马上购买;这样,如果有一些人卖而不买,就必然会使另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这就包含了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性。于是,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等,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地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它自身也不断地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这种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更换位置,就构成了货币流通。可见,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但是,商品流通的性质本身造成了相反的假象,似乎商品流通不是由商品本身的形式变换引起的,而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引起的,即把商品流通看成是货币运动的结果。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商品流通中起着中介的作用造成的。
如前所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只要是观念是的货币就行了;但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这种货币,起初是由金银条块来充当,由于不同条块的金银含量和重量不一定相同,每次交易都需要查成色和称重量,不胜其烦,于是逐渐出现了金属铸币,即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额面价值的金属铸块。例如,我国古代的刀币、布币、圜钱、五铢钱以及近代的银元等,都是这样的铸币。在我国,最初的铸币是由一些富裕的商人所造,后来逐渐由各诸侯国铸造,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历代王朝就由国家统一铸造了。铸币的出现,解决了使用金银条块所造成的交换困难,从而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家在工人劳动之后按劳动时间或劳动成果支付工资。从表面看,好象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是,这是一种假象,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原因是:(1)劳动要当作商品出卖,在出卖之前必须已独立存在。但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和资本家发生买卖关系时,他的劳动活动还不存在,雇佣工人的劳动是在买卖结束之后才进行的。而买卖结束之后,工人的劳动是在资本家监督支配下进行,已不属于工人,工人无权把劳动当作商品出卖。(2)商品的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物化,价值量的大小由劳动时间的多少来决定。如果劳动是商品,劳动的价值就由劳动来决定,那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劳动本身的价值不能以劳动决定,就象重量本身没有特殊的重量一样。(3)如果劳动是商品,按等价原则交换,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就等于劳动者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这样,资本家不能得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也就不能存在了。
可见,资本主义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把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掩盖起来。使之看不到有酬的必要劳动与无偿的剩余劳动的区别。
二、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及其派生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其表现形式很多,基本形式有两种,汁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即按劳动时间支付的劳动力价值。
计时工资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分析计时工资对工人的剥削情况,不能仅考察计时工资量的多少,还必须考察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对计时工资的影响,要考察计时工资的单位价格,即每小时的劳动力价格。以小时计算的劳动力价格作为计量计时工资的单位称作劳动价格。计时工资每小时的劳动价格二计时工资额(劳动力日价值)/工作日时数。
计时工资的劳动价格与日工资额成正比,而与工作日长度成反比,日工资或月工资不变,而工作日延长,就会引起计时工资的劳动价格下降,即使资本家被迫把日工资、月工资增加一些,如果工作日延长幅度更大,仍会降低每小时的劳动价格。在劳动量已定的情况下,计时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劳动价格;在劳动价格已定的条件下,计时工资额的大小取决于劳动量的多少。这是计时工资运动的一般规律。
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加强剥削工人,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劳动价格越低,工作日就越长。因为工人为了维持生活就要付出更多的劳动量,被迫延长劳动时间。二是工作日越长,劳动价格越低,工作日延长使工人干更多的工作量,减少了失业者的就业机会,引起了劳动力供给量增加,资本家又可乘机压低劳动价格。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景而支付的工资。
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计件工资的单位价格是以一日生产的产品数量去除一日计时工资额所得的商数。即:计件工资单位价格二一日计时工资额/一日生产的产品数。可见,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本质上都是一样,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
ISBN | 7501723788 |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