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营销:娃哈哈中国最成功的实战教案》是该社继《大败局》、《温州悬念》等财经类畅销书后的又一重点图书,其中一位作者也是该社花大力气推出的吴晓波。为了写好这本书,娃哈哈的企业档案甚至财务报表都完全向吴晓波等人敞开,甚至娃哈哈的竞争对手渴望知道的东西也透露给了他们。
娃哈哈一年销售近60亿元,广告投放超过5亿元,产品覆盖几乎中国的每一个乡镇。从1994年起,它就是中国最大的饮料食品企业,2000年一年的销售总量是排在它后面的第二到第五大饮料食品企业之和。
娃哈哈的营销模式,迄今是中国营销界一个十分诱人的谜。
前言
比可口可乐多22万吨(前言)
满天星斗,一眉弯月。已经是午夜了,我们谈兴犹浓,于是一呼而起,驾车出了宾馆。
这里是浙江省与江西省交界的上饶市,一个正从沉寂走向繁华的老城。尽管子时已过,万籁俱寂,然而,市中心喷泉广场的边上还一排溜地摆着几个热气腾腾的小吃摊,那些在PUB里
玩得尽兴的青年们把这里当成了一日游戏的终点。我们找个座位坐下,随意地点了一些米线和卤肉。老板娘很是热情,问我们还需要什么饮料。
“来一个大瓶可乐吧。”有人提议说。
“好嘞。”爽快的老板娘转身把一个大瓶搁在了桌上。
“老板娘,我们要可口可乐。”有人说话了。
“可口可乐?我们没有……”
“那就百事吧。”
“百事?也没有。”老板娘一边抹着桌子一边说,“我们这里只喝非常可乐。”
后来才知道,2002年,在整个江西境内,你无论走进哪个食品店买可乐,老板第一个拿出来的往往是非常可乐。我们经过十多次的试验,确定这是事实。可口可乐在江西的销量一直上
不去,而百事可乐在江西还建有灌装厂,可现在它们加起来的销量还比不过非常可乐。
这是江西省独有的吗?一开始我们想一定是的。然而,随后的几个月,在山东、河北、四川以及西北诸省的一些地方,我们一次次地遭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的惊讶渐渐变成了好奇,好奇变成了一次颇有趣味的市场研究。
此刻,就在这部书稿行将完成的时候,从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传来了2002年上半年的全国饮料产量统计表,各大品牌饮料的总产量均清晰在册。我们读到了这样一行数据:娃哈哈,183万吨,同比增长16.7%;可口可乐,161万吨,同比增长13.8%;百事可乐,76万吨,同比增长22.01%。
比可口可乐多22万吨!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中国饮料企业的总产量超过可口可乐,也是可口可乐第一次在全球主要消费品市场上落后于当地饮料品牌。不知道这份报告公布的时候,会不会影响可口可
乐在美国股市、达能集团(娃哈哈的合资方)在欧洲股市上的股价。
1978年,当中国告别十年浩劫,刚刚打开国门的时候,可口可乐便在第一时间来到了中国,从此这罐褐色饮料便貌似谦恭实则雄心勃勃地在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扩张蔓延。而今天
超过它的娃哈哈却整整晚了十年才呱呱落地,在14年后才做出第一罐饮料——而且是100毫升装的儿童果味饮料。
我们收到这份传真时,竞一时相向无言,久久说不出话来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我们一直在研究中国消费市场的运作形态与表现规律。中国的市场实在太大了,东西横跨上万里,南北温差50℃。就人口而言,它是美国的4.8倍、日本的10倍、法国的21倍。一个市场,辽阔到了像中国这样的疆域,没有了可以考量的参照,没有了可以格式化的消费群体,往往使试图征服它的人们有一种无从着手的彷徨,有时候便会欠去挑战的勇气。
我们常常听经营者作这样的设想:如果每个中国人都买一件我的商品,它就卖疯了。
在过去的20年里,让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掏钱买过的品牌不会超过3个,恰巧娃哈哈就可能是其中的一个。
如果现在,你同时派人去东北的长白山天池、西北的阿尔泰山麓、东南的海南岛丛林、西南的青藏高原,你随便走进一间鸡毛小杂店,然后把所有的商品目录都抄下来,你会发现,重复出现的品牌不会超过3个。
恰巧娃哈哈就可能是其中的一个。
很显然,娃哈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生动、真实而多元化的营销标本。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作者 | 吴晓波等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