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论 756134175X/97875613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内容简介
《诗词散论》初版原收论文十篇,1982年重印后增为十一篇。其中论诗之文章四篇,按时代内容言之,依次为《〈诗〉三百篇纂辑考》、《六朝五言诗之流变》、《论李义山诗》及《论宋诗》四文。《〈诗〉三百篇纂辑考》一篇,纯属考据性之论文,与书中其他偏重评赏之篇稍有不同,故初印时未尝收录,此次重印始编入集中。此文印证旧籍,考寻《诗》三百篇当年纂辑之情况,征引翔实,考论精简,为考证文中难得之著作。其《六朝五言诗之流变》一文,以简驭繁,掌握重点,以为此一时期五言诗之演变,可以举三位诗人为代表作者:谢灵运融合玄释,模写山水;鲍照仿吴歌,发唱惊挺;谢胱用声韵,圆美流转,均能除旧拓新,开创风气,所论极为精要。其《论李义山诗》一文,结合李义山之性情为人与当日之历史背景加以分析,有烛微探隐之发挥。其《论宋诗》一文,论及唐诗与宋诗差别特异之点,分为用事、对偶、句法、用韵及声调数项,加以析论,对宋诗之优点及流弊,论述精辟。
编辑推荐
《诗词散论》是缪钺先生的一部早期著作,初版于1948年。此次根据1982年再版印刷,并将缪钺先生撰写的中国古典诗词名篇的赏析文章作为附录。若喜欢中国古典诗词,缪钺的书,大概是不能不看的。曹聚仁评价,文艺批评家之中,周作人、朱自清、王力为前辈权威,而“后起的钱钟书、缪钺,他们的见解以及贯通古今中外的融通之处,每每超越了王国维、鲁迅和周作人。”他去世以后,史学大家周一良曾撰一联:“文史回翔,绛帐春风三千弟子。诗词并美,灵溪妙谛一代宗师。”很多人认为,这是对缪先生最精当的评价。
作者简介
缪钺(1904——1995),字彦威,江苏溧阳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1904年12月6日(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十月三十日)生于直隶(今河北省)迁安县,后随家寓居保定。1922年先生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文科。1924年北京大学文预科肄业。1924年冬,因父亲逝世,先生遂辍学教书以赡养家人,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十年的教学和治学生涯。抗日战争以前,先生先后任教干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志存中学、省立保定中学高中部,除每周教课十馀学时外,其余时间均刻苦自学,非星期天皆住校(据原培德中学学生任绩先生回忆)。当时相与往还论学者,师长有张效直先生,友人有李濂镗(杏南)、梁国常(鹤铨)、薛声震(效宽)、高苏垣诸君。在此期间,曾于1930年秋赴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一年,与刘子植(节)先生过从颇密,深得切磋之益。1935年秋又曾赴广州学海书院任教授及编纂一年,与谭其骧、龙榆生诸先生定交。抗战军兴,先生携家南下,经开封、武汉抵达重庆。时浙江大学已内迁至广西宜山,先生于1938年应聘为浙大中文系副教授,两年后升任教授,后随浙大迁至贵州遵义。时浙大在竺可桢校长的执掌下,人才济济,与先生往来最密者有郭斌龢、谭其骧、萧璋、钱宝琮、黎子耀、章俊之、陈逵等,外来学者至浙大短期讲学与先生相得甚契者有马一浮、刘永济、钱穆诸人。抗战胜利以后,先生因江浙物价昂贵,难以养家,未能随浙大迁返杭州,而应华西协合大学之聘,到成都任该校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同时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常与闻在宥、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叶石荪(麐)先生往还论学。解放初,先生仍任原职。1952年院系调整,先生遂专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8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和保定私立志存中国文教员。后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广州学海书院、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46年起,任华西协合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同时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后,专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历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古籍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历史研究所学术顾问。先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70年,治学原以先秦诸子及古典文学为主,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转而钻研魏晋南北朝史,80年代以后,同时又再次致力于词学研究。先生曾亲承张尔田先生之教诲,同时深受王国维、陈寅恪二先生治学的影响,特别师法陈先生文史互证的方法,以史说文,以文证史。上世纪50年代,先生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为四川大学培养出第一位博士。先生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唐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等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的顾问。与人共同主编了《唐诗精华》、《中国野史集成》等专书,出版有《元遗山年谱汇纂》、《诗词散论》、《杜牧诗选》、《三国志选》、《读史存稿》、《杜牧传》、《杜牧年谱》、《三国志选注》(主编)、《冰茧庵丛稿》、《灵溪词说》(合著)、《三国志导读》(主编)、《冰茧庵序跋辑存》、《冰茧庵剩稿》、《词学古今谈》(合著)等专著,发表论文120馀篇,多数收入上述各论文集。另有旧体诗词集《冰茧庵诗词稿》行世。《缪钺全集》于2004年6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共八卷。
目录
《诗》三百篇纂辑考 六朝五言诗之流变 《文选》与《玉台新咏》 论李义山诗 论宋诗 论词 论李易安词 论辛稼轩词 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 汪容甫诞生二百年纪念 王静安与叔本华 附录一:名诗欣赏 涉江采芙蓉 游仙诗(其一) 与殷晋安别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倦夜 宿府 与郑介夫 新喻道中寄明用觞字韵 次韵裴仲谋同年 次元明韵寄子由 登快阁 雨 除夜二首(其一) 伤春 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二、其三) 附录二:名词赏析 荷叶杯 鹧鸪天 临江仙 卜算子 谒金门 虞美人 八六子 青玉案 小重山 永遇乐 永遇乐 传言玉女 摸鱼儿 永遇乐 长亭怨慢 满江红 高阳台 人月圆 摸鱼儿 摸鱼儿 水调歌头 临江仙 木兰花慢 玉楼春 玉漏迟 夏初临 水调歌头
文摘
插图: 《诗》三百篇纂辑考 《诗》三百篇如何编定,《史记·孔子世家》谒古者诗三千馀篇,孔子删为三百。是说也,唐孔颖达,宋郑樵、朱熹、叶适,清朱彝尊、赵翼、崔述、魏源等,皆疑而辨之。以为《论语》记孔子之言,一则日“《诗》三百”,再则日“诵《诗》三百”,本谓古人已具之定本,不应指其自删者而言;孔子只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举,至多不过刊定整理。诸家论证详明,无烦重述。孔子删诗之说既未可尽信,然则《诗》三百篇之定本如何纂辑而成,(“诗三百”,乃指成数而言,其确数不可知。汉儒传《诗》三百五篇,孔子所谓“《诗》三百”,是否即此数,亦不可考。)自为一尚待探讨之问题。 《诗》三百篇经秦火之厄,因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少残阙。惟西汉传《诗》者先有齐、鲁、韩三家,《毛诗》晚出,其后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而《毛诗》独传。三家《诗》篇名章句今犹有可考者,取与《毛诗》对勘,颇有差异。故严格论之,吾人既不能定此四家之本,孰为得孔氏真传,更不能执今《毛诗》以为即孔子所读之本。《论语》记孔子引《诗》:“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于罕》)今《毛诗》中无之。子夏引《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今《毛诗》无末一句。此皆孔门之《诗》三百不同于今存《毛诗》之证。惟自另一方面论之,《左传》引诗二百十七条,其间作者自引及述孔子之言者四十有八,而逸诗不过二条;列国公卿引诗百有一条,而逸诗不过五条;列国宴享歌诗赠答七十条,而逸诗不过三条。(此魏源所统计,见《诗古微》-《夫子正乐论》中。)此外《孟子》、《荀子》及《礼记》诸篇,所引逸诗亦鲜。故可谓今存之《毛诗》,与孔子所见之本,虽稍有差异,而大体相同,则据今《毛诗》三百篇以研究古三百篇如何纂辑,或不致大误也。(朱彝尊《经义考》论诗所以逸之故,一则秦火之后,竹帛无存,而口诵者偶遗忘也;一则作者章句长短不齐,而后之为章句之学者,必比而齐之,于句之从出者去之故也。) 孔子之时,已有《诗》三百篇,则《诗》三百篇之纂为定本,必前于孔子。然则当在何时乎?按《陈风·株林》咏陈灵公事,为三百篇中最晚之诗。陈灵公被弑在鲁宣公十年(前599年),下至鲁襄公二十一年孔子生时,(前552年。按此据《公羊》、《谷梁》本《春秋》经。《史记》载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二年,则当为公元前551年。)凡四十七年,再下推至孔子十五志学之时,约六十年。孔子十五志学之时,或已得读《诗》三百篇,则《诗》三百篇之纂定,必在此六十年之内,即最早不得前于鲁宣公十年,最迟不得晚于襄公末年也(襄公在位三十一年)。《左传》记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在鲁观乐,鲁为之歌《周南》、《召南》及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诸国风,与今本《毛诗》次第微异,而国名全同,或其时《诗》三百篇已有定本乎?(《邶风·燕燕》,三家诗说谓卫定姜送其妇或娣之作,约当卫献公初立之时。(《列女传》、《坊记》郑注、王氏《诗考》。)按卫献公元年为鲁成公十五年,则《燕燕》诗当作于鲁成公之时,又在《株林》之后矣。惟《燕燕》诗就本文观之,仅可知其为送别之诗,无从断其作者为庄姜,或定姜,或其他卫君、卫夫人。三家说亦无确证,故不取,而仍以《株林》为《诗》三百篇中最晚之作。)
ISBN756134175X/978756134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缪钺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