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道背后:海上地名寻踪》是一本关于介绍旧上海城市地名故事的专著。地名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地名蕴涵着一座城市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城市的面貌总是不可避免地一次又一次地“旧貌换新颜”……
编辑推荐
《街道背后:海上地名寻踪》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对于上海这座近代崛起的城市而言,租界的兴起、城市的扩展、道路的兴建,甚至很多社会经济、政治活动、重大事什,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住地名中找到线索。无论是越界筑路还是江湾五角场的大上海计划抑或是国货运动,地名就像一面镜了,映照出过往的一幕幕历史。
虽然乌衣巷早已风情不在,但只要地名还在,人们还是会回想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章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那一幕。当我们无可奈何地看着逝去的城市旧貌,地名也成了我们对这座城市记忆的最好寄托…… 作者简介
薛理勇,笔名申持中,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讲师,现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史志学会理事等职务。长期从事上海史研究工作,和这个城市的过去结下了不解之缘。著作有《文以兴游——豫园楹联碑刻赏析》、《上海路名地名拾趣》、《上海滩地名掌故》、《上海沧桑百年》、《上海俗语切口》、《上海闲话碎语》、《上海妓女史》、《外滩万国建筑博览》、《闲话上海》、《上海老城厢史话》、《上海老学校》、《上海闲话》、《旧上海租界史话》、《外滩历史与建筑》、《食物趣话》、《消失的上海风景》等;主编有《上海文化源流辞典》、《上海掌故辞典》等。 目录
序言
前言
渔村·酒乡·大上海
上海历史上的界路
上海历史上的越界筑路
中山环路是如何形成的
中山环路沿线的路名特点
城墙踪影
牌楼印迹
慈善之路
宁波王氏与王家码头路
野野胡,皮老虎;小东门,十六铺
巡道街和梦花街
沪军营路与近代警察的诞生
四明公所和宁波路
两处斜桥今安在
黄浦滩头说黄浦
里里外外说“外滩”
领事馆和领事馆路
大自鸣钟今何在
陆深与陆家嘴
高桥有多高
苏州河畔觅桥踪
中远两湾城与历史上的“两湾一弄”
…… 文摘
插图:
渔村·酒乡·大上海
现在,不少人一提到上海城市的雏形,总喜欢讲:“上海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此话实在太笼统。江南是水乡,多河流湖泊,似乎任何一个城市的发端都可以与“渔村”搭点界,沾点边。把上海的发端与“渔村”联系起来,是出自后人对上海的简称——“沪”的误解。
吴淞江是古代太湖流域最大的河流,也是流经上海最大的河流。受潮汐影响,吴淞江有规律地涨潮和落潮,落差可达三四米。古代渔民就利用这一规律,用竹子编成一种竹栅插入江中,上半截可翻折,涨潮时鱼虾被冲入竹栅内,而退潮后被拦入栅内,渔民可划一小舟,在竹棚内“拾”鱼。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的《渔具诗·序》中把这种竹栅叫作“沪”。
陆龟蒙是吴江人,即今苏州用直人,今用直还有他的墓,所以古代的“沪”是指吴淞江,而不是上海,如北宋《吴郡图经读记》:“淞江(即吴淞江)东下海,日沪渎,亦日沪海。”“渎”即江河出口处的意思,所以全句可以理解为:吴淞江东流注入大海,出海口的地方叫“沪渎”,也叫“沪海”。这里的“沪”显然是指吴淞江。晋代时,在吴淞江靠近海的地方修建了一个军事堡垒,叫作“沪渎垒”,这个沪渎垒与上海较近,一直到清代,才有人把上海叫作“沪城”,所以上海简称“沪”出自那个沪渎垒,而不是古代的渔具,上海称“沪”与渔民也实在没有太大关系。
北宋编著的《宋会要辑稿·食货十九·酒曲杂录》中有这样的记载:
秀州旧石城,及青龙、华亭……上海……十七务,岁十万四千九百五十二贯,熙宁十年(1077年)租额一十一万七千八百九贯七十三文。
这是北宋的征税记录。秀州是州名,相当于今天的浙江嘉兴地区,州治即今嘉兴市,青龙(镇)是吴淞江边的一个商业重镇,唐代属华亭县(即今松江),明代置青浦县时,曾为青浦县治,今称“旧青浦”。这段文字说:秀州旧城,及华亭、青龙、上海等17个酒的管理和征税机构,每年征酒税14952贯。显然,这里的“上海”就是今天的上海,这是目前所知道的“上海”地名的最早记录,距今约一千年。“上海”不是渔村,而是“酒务”——酒业的生产、管理、征税地。
ISBN | 9787560837369 |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薛理勇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