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精)/云南少数民族图库(云南少数民族图库) 780586920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645259 类别: 图书 旅游 华夏揽胜 名胜文化
前言 拉祜族是一个跨居云南西南部边界的山地民族。自称“拉祜”,有“猎虎人”与“河头人”的释意。他称“目舍、老缅、曰察、苦聪、牡萨、佧贵”等。1953年定族名为“拉祜”。1987年经民族识別,又先后把散居各地的“苦聪人”、“老缅人”正式归属“拉祜族”。 拉祜族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东西两岸和元江下游沿岸的,山林地带,即思茅、临沧、西双版纳、玉溪、红河地区,2000年人口统计约为44.7万人(数据来源于《七彩乐土——云南民族大观》)。最为集中的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口约20余万。在缅甸、泰闷、老挝、越南各国也有拉祜族分布。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以拉祜纳、拉祜西为两大方言,约有80%的拉祜族使用拉祜纳方言。以前无文字。20世纪初,美国牧师帝伯创制了以罗马字母为音符的拉祜文,1906年实施。1957年我国对老拉祜文进行了改革,确定了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发音的拉祜文。 多数学者认为拉祜族源于占代西北青藏高原氐羌族系,在历史的变迁中,由黄河卜游逐渐南迁至澜沧江两岸。世代相传的占歌、祭辞为“南迁说”提供了依据。 拉祜族多数生活在亚热带地区。这里到处是连绵起伏的大山和滚滚奔流的江河及沿岸的小平坝。由高到低呈立体气候,一年分旱季和雨季,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山涧溪流常年不息,为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原始森林中生长着香料、药材、藤类等丰富的植物资源,生栖着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 拉祜山寨多建在林木繁茂的山头或山腰,周围栽种刺藤或用竹尖桩、竹篱笆作围栏,村口有寨门,用竹笕引山箐水入寨,后山是神林禁区,寨子中心辟有广场并竖寨桩。村寨规模一般三四十户,大的六七十户。房屋建筑可分两类:一是落地式茅屋,不砌石脚、山墙,就地打桩架椽,房顶用茅草或苇叶、笋叶、树叶铺盖而成,为三间两面式斜坡茅屋。二是桩上竹楼。长廊式的大竹楼,又称长屋,占地300多平方米,是早期血缘大家庭分解后的小家庭居住形式。在田心地角还建盖一种称为“班考”的小竹楼,是农忙时的临时住宅。不论哪种形式的房屋都设火塘,白天这是生活活动的中心,晚上围火塘分床而宿。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天拉祜族的居住形式已发生了变化,砖木结构的瓦顶房成为时尚,火塘在一些地方已消失。 拉祜族历史上长期处于粗放的山地游耕形态,现在的农业已成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水田耕作约占40—70%,使用的农具和耕作方法,基本与周围的汉族一样,但具体耕作时较粗放。山地轮种占30一600%。一般第一年种旱谷,第二年种玉米,第三年种养子,第四年休耕。由干不施肥、不选种,没有水利保障,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产量较低。近十年来,通过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耕作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手工业一般与农业未分离,木工、铁匠、纺织、编织多为自给自足,也有少量制成品在集市上出售。今天,拉祜山乡建起了一座座茶园和茶厂,优质茶叶销往全国各地。 拉祜族的社会家庭为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但仍保留着母系制的遗风。长子一般从 妻居,次子、幼子和女儿及他们的配偶、子女随父母居。在家庭中男女地位平等,子、女都 享有同等继承权。青年男女社交自由,求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姑娘主动向自己心爱的小 伙子表示爱意,若双方相爱,择吉日在女方家成婚;另一种是小伙子主动向姑娘求爱,若姑 娘表示以心相许,择占日在男方家举行婚礼。婚后新郎要自带生产工具到女方家上门,一般 三年后即可回家,但也有只住三天就回家的。以前实行族内婚,极少与外族通婚。现在随着 文化的交流和观念的更新,与外族通婚已不再新鲜了。 拉祜族男子裹黑色包头,穿无领右衽大襟衫和宽大的长裤。妇女因支系不同而异。拉祜西妇女头缠黑色土布头巾。身穿无领对襟短衫,胸前袖门饰以彩色布条和几何图形的拼花布块,卜着长筒裙。拉祜纳服饰仍保留着南迁以前的北方特点。头裹一丈长的头巾,末端饰以彩穗,垂及腰际,身穿开衩很高的长袍,右襟、衣领周围和衩口的两边都镶有彩色几何图形的布块或布条,沿衣领及开襟处还嵌有银泡,内穿花格长筒裙。 拉祜族信仰万物有灵、多种崇拜的原始宗教及大乘佛教,少数地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族的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几乎所有成年男子都会吹芦笙。芦笙舞是传统舞蹈,达三四十种,多模拟动物的情态。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分神话、故事、诗歌等类。 节日有“扩塔节”、“火把节”、“新米节”、“月亮节”、“祭祖节”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地区还有“圣诞节”。
ISBN7805869200
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
尺寸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