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高岛易断(居家必藏版)(图解经典) 7561341539/97875613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图解高岛易断》(居家必藏版)在清代浙东学者王治本先生译本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点校。为了彰显蕴含的义理,我们专门创造了六十四卦图解系统,采录了清朝“四库全书版”的卦画和明朝的古插图,并对所有的占题和实际占例进行了精心编排,希望能给读者的阅读和欣赏提供更大的便利。 《易经》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它的古老和深邃,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易经》很早就传入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更成为改革运动的文化之魂。当时提出的组阁原则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阁"。 高岛吞象先生是明治维新时期涌现的易学大师,在日本有"易圣" 之称,他利用《易经》进行广泛的占卜,小到寻物、天气、婚姻、营商、疾病、个人气运等,大到国家的军事、政治、国际关系,有事必占,几乎每占必中,许多占断结果被日本天皇、内阁总理和各省大臣所采纳。他曾准确预言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其中包括定远舰的沉没和战后条约的签订。
编辑推荐
《图解高岛易断》(居家必藏版)日本“易圣”的绝世占书,再现易占失传正法。 占例丰富:高岛亲断占例500个,每个都经过历史检验准确无误 占事明了:问营商、问学业、问婚娶、问生育、问疾病、问失物,无论占得何卦,均能得到清晰明了的解释 ■预测出中日甲午战争及两国的气运结局 ■预见我国定远舰的沉没及威海卫海军基地的陷落 ■知晓战后大臣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的时间 ■推测出条约签订后法、德、俄三国和日本的利益纠纷 《图解高岛易断》(居家必藏版)将告诉你 《高岛断易》是日本有“易圣”之称的高岛吞象先生毕生实践的结晶,它以多种文字流传于世,在国际易学界有很大影响。高岛吞象活动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以占卜参政,其占筮不离《易经》一句一字,堪称占筮学之正脉。《图解高岛易断》(居家必藏版)的占卜内容多涉及当时日本的军政大事、国际关系,其中又以中日关系为重点,曾准确预言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其中包括定远舰的沉没和战后条约的签订。书中的很多占断曾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许多占断分析被当时的日本政要所采纳,在朝野有相当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高岛吞象 译者:王治本 解说词:易简
目录
编者序/易以观天下之变 10 汉译者序 12 作者自序 13 栗本锄云序 20 副岛种臣序 21 《周易·上经》 乾为天 28 坤为地 42 水雷屯 57 山水蒙 71 水天需 84 天水讼 98 地水师 109 水地比 120 风天小畜 131 天泽履 143 地天泰 155 天地否 167 天火同人 180 火天大有 193 地山谦 205 雷地豫 217 泽雷随 229 山风蛊 243 地泽临 256 风地观 267 火雷噬嗑 281 山火贲 293 山地剥 305 地雷复 315 天雷无妄 326 山天大畜 338 山雷颐 350 泽风大过 363 坎为水 375 离为火 386 《周易·下经》 泽山咸 398 雷风恒 408 天山遁 418 雷天大壮 428 火地晋 438 地火明夷 449 风火家人 460 火泽睽 471 水山蹇 483 雷水解 493 山泽损 504 风雷益 516 泽天 528 天风 540 泽地萃 552 地风升 562 泽水困 573 水风井 584 泽火革 596 火风鼎 607 震为雷 618 艮为山 630 风山渐 640 雷泽归妹 650 雷火丰 660 火山旅 671 巽为风 681 兑为泽 691 风水涣 701 水泽节 712 风泽中孚 723 雷山小过 734 水火既济 745 火水未济 756 中村敬宇跋 767
序言
编者序 易以观天下之变 《易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宝藏。它古朴雅致、博大深邃,在历史上经过漫长的文化积淀后浸润在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够在经过三千多年的洗礼后,仍能以它强大的吸引力继续焕发出奇光异彩,不但使一代代的中国人为之醉心不已,而且跨出国界征服了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易经》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热潮,有的研究成果还非常出色。选择出版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内易学的发展必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书属于日本的易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作者是日本明维新时的易学大师高岛吞象,他受父亲的影响,倾心于中国古文化知识,自幼熟读儒家经典,为其以后学易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后来高岛因事入狱,在狱中偶然得到一本《易经》残卷,从此昼夜研读,得以精通其书,并发明“至诚无息”的占卜术。七年之后,高岛出狱经商,很快赚得一笔财富,但他完全不计私利全部捐出以供义举。他在日本第一个私人建造铁路,他建成了的铁路连接了横滨和神奈川。他还建造了日本横滨街上最早的街灯,建成之后也交给了国家。 高岛吞象先生在出狱后正式用《易经》进行占卜,从本书可以看出,他占卜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小到寻物、天气、婚姻、营商、疾病、个人气运等,大到国家的军事、政治、国际关系等,有事必占,几乎每占必中。在书中,最重要的占断要数他在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准确占断,限于篇幅下面仅按时间先后举出三例以供参考。 例一:1894年的中日开战前夕,朝鲜爆发的“东学党”农民起义成了战争的导火线,当年6月,高岛就当时的形势占卜得到“需之节卦”,他以内卦代表有进攻倾向的日本,以外卦为设坎险以防御日本的中国,从卦爻辞中准确分析出日本海军和陆军必能获利,我国海军“进退不得如意”,有“军舰覆没之患”。高岛将此卦的结果上呈日本政要,最终在当时日本的报纸上登载出来。在占断的四十天后,日本陆军取得牙山和成欢战役的小胜,日本海军取得丰岛和黄海的大胜。我国陆军在牙山和平壤失守,我国军舰至于沉没,战争形式一如卦象所示。 例二:在中日甲午战争进行到当年的12月时,日本海军和陆军攻占当时我国山东省的威海卫海军基地,由于我国军舰据要地防御使日军未能得便。高岛就当时的战势又占得“噬嗑之无妄”卦。高岛从卦爻和卦象分析认为日军攻击清政府海军正是其时,有如“颐中有物”得意外之获(高岛的占词是:“此卦为‘颐中有物’之象。今清兵因过日之败,退守僻地,我海陆兵包围清国海军,犹颐中有物也。今占得五爻,战机正熟,击敌之坚,可有意外之获也,谓之‘噬干肉,得黄金’。虽所行危险,可保无害,谓之‘贞厉,无咎’也。”)。后来日军在此启发下以水雷击破清军的铁索成功突破港内防线,击沉我国清军定远等数条军舰,使我国将领丁汝昌等以身殉职,使我国镇远等军舰被日军所掠走,其占断十分准确。 例三:甲午战争之后,高岛吞象就中日战争之结果占得“乾之同人”,他分析出卦词卦象有“大人相接之象”,因而推断清政府必定派首相李鸿章前来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相见,和议在次年四月得成。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派出大臣李鸿章赴日本和议,并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和占断结果完全相同。由此可见,易经作为我国的国学,却被他人用来作为制定凌辱我国策略的依据,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高岛先生在组织本书的过程中,解说经文时依据象数而阐发易理,每卦都用以比拟人事和国事,对自然、社会和身心修养都有论述。本书每一卦每爻后面均附有对时运、营商、征战、疾病、婚姻等占题及占断结论,并列举数个实际占例,全书详录占例达到500余个,便于初学者用于实践操作。总之,这本书把理、象、数、占融成一体,这显得相当不同寻常。 最可贵的是本书遵循“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宗旨,所讲占筮从不离开经文,并且咬定卦辞爻辞,不离一字又能活解活断。不过,本书并没有因此拘泥于经文,书中还包罗了“十翼”、错综、纳甲、爻辰、卦气,并涉及到天文星相和风水地理等内容,视野相当开阔。 本书是以我国清代浙东学者王治本先生所译的汉文版本为基础进行精心点校。为了彰显蕴含的义理,本书专门创造了六十四卦图解系统,采录了清朝“四库全书版”的卦画,并使每一卦都配有一幅明朝时绘制的古插图,显得古色古香,有助于增进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全书对所有的占题进行了精美的图版化处理,并把所有的实际占例编排了序号,显得鲜明突出,希望能给读者的阅读和欣赏提供更大的便利。 编者谨识
文摘
插图: 插图: 作者自序 人虽有智愚、贤不肖、贵贱、贫富之殊,其处世也,各劳精于思虑,一日无有间断。而其所志,或有为一家者,或有为一国者,或有为宇内之公益者,虽因各人天赋之能力不齐,而有大小轻重之差,大泛观之,无非希望国家之富饶,世界之泰平也。何则?假令能得一家之治齐,而所居之国乱,则不得独保其安也;又能得一国之治平,邻国扰乱,则亦不得独晏然于局外也。是理之所易睹也。 方今世运,益趋文明,学艺技术之进步,非复昔日之比也。博学高才之士不乏其人,治化之隆,如可翘足而待也。虽然,熟观今世之现状,皆以厚于己而薄于他为常,甲邦常思吞噬乙国,乙国亦常以抗之为事,人心益流于邪僻,仁义之风几已扫地,优胜劣败之势日甚,弱肉强食之情益著,自王侯以至于庶人,如有不安于身后之计者也。夫贤智之士,日夜劳心力,而思虑计划,尚且不自安,所以如此者何也?抑思虑之不足,而误其方耶?不可不顾虑也。 余谓是由人人忘失至诚通神之道,为使神人之间隔绝也。夫不通神,则不能禀天命;不禀天命,则不能前知将来;不知将来,则不能知人事之极。故其志望无所归著,而妄劳心力,是犹盲人而弄铳器,不能定标的而放弹,彼此皆受其害,岂不危险之甚乎?所谓不知天命而不畏之所致也。 今日之势,既已如此,余为是惧,而悯人生之不幸,将济之于迷途也。然而救济之术,唯在于介神人之间,而通其意而已。人若知神明之德不晦于今,则英雄豪杰之士,方其有疑惑也,必请教于神明,畏惮天命之严肃,博识高才之人,亦破想象之迷梦,知人生志望之所归著,则人心常有所戒惧修省,而自可生博爱之念也。于是风教亦自匡正,可得使天下之人,浴造化之恩泽也。是余之所希望,故今传人以至诚通神之术,欲使得神人冥会也。然既已有术,则不可无书,《易》则通神之书也。虽然,古昔圣人之所述,后世学者未能得其真意,而用之于实际也。今以国文译之,附以所见,欲使世人前知将来也。是所以述此书之大要也。 《易》之为书,明天地阴阳奇偶之理,以阐发造化之秘蕴。六十四卦,而网罗万象,盖宇宙间之事物,未有不阴阳相对者:有日则有月,有寒则有暑,有男则有女。且既有形而下之物,则必不可无形而上之道,亦犹人有可见之肉体,又必有不可见之心魂。心魂一脱去人身,则名之曰鬼神。鬼神虽不可见,人得以至诚通之,则依冥助而前知将来,凡庸之徒,亦可知神之有在也。 惟太古草昧之世,往往有能通神之术者,故人皆知有鬼神也。方今称文明之盛,人之智识凌驾古人,人事之便益进,为天涯比邻之观,然却不知感通于之鬼神,遂至有夸张无神论者。其故何也?盖治世之方,古今一变,人之气质,亦随之而变。夫接神之道,由精神气力之单纯;穷理之道,由智识思想之致密,故能穷物理,而却不能通神明也。古人之精神气力,以单纯故,能通神明,而不能穷物理也。是所以至诚之道行于上古,而巧智之术盛于后世也。请详述其变迁之所由。 夫阴阳之精气交而万物生焉。人之生也,禀受虚灵之心魂,而为万物之长。然裸体而无护身之蹄角,又无害他之爪牙。方其穴居野处也,与猛兽毒蛇之类,互相竞争,胜之则食其肉,衣其毛,不胜则为其所食。于是偶有捷智者,取火于火山,用以驱除猛兽毒蛇,始得为人类之世。尔来生民殖而禽兽减,乃至食料缺乏,数人以争一禽,斗争自是而起,其极至人相食,谓之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之世。 方是时,天悯生民,降斯大人,使之救济一世。大人见此状况,恻怛之心不能自禁,求救世之道最切。其至诚通神,感得畋渔之法,乃谕众曰:汝等今食他人之肉,而取快于一时,汝等之肉,他日又得不为人食乎?诚如此,则悲惨之状,有不忍言者。思之,勿复同类相食,如夫食料,吾能供之。乃作网罟,使之捕禽于野,渔鱼于水,众皆利之;又剡木磨之以石,名曰耒耜,以垦荒芜,播以草木之实;且教以火食,众皆德而服之,事之如神。自是之后,衣食足而知礼节,令行禁止,于是统御之道始举,建国之基斯立,君臣之分长定,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伦渐备。 以我邦观之,则皇祖琼琼杵尊天降之时,而在支那,则伏羲氏之世也。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幽赞于神明而创占筮之法,使人得问神决疑,前知将来,《易》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是也。夫《易》以八卦,表万物之原子,盖万物成于八原子之集合,故画八卦而现形而上原子于形而下,重之以为六十四卦,以应万象者也。“易”之为字,重合“日”“月”,并书之则成“明”字,谓从斯道,则万物无不明也。是《易》之所以名也。故《大传》曰:《易》以“知幽明之故”,“知鬼神之情状”,“知神之所为”,见“万物之情”,见“天地之心”。 盖人亦与万物同成于八原子之集合,故性情动作,共不离其序次也。故一知造化之理由,则知其性之所基。若死生之说、进退存亡之机、阴阳消长之理,默识冥合而活用之,得防祸乱于未萌,消灾害于未发。 是以羲圣以下数圣人,以《易》为世世相承之神宝,以为王道之基础。夫尧舜之禅天下于舜禹,其语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忧人之所思虑,臆测想象而易违,故各卦第五爻,示得中正而施政之方。然至夏殷之世,气运渐变,人人专赖智力与劳力以营生计,无复如上古,赌身命于危险之境,为求食之要,是以精神气力,亦不能如上古之强壮,所关于精神气力之道术,渐趋衰颓,则势之所使然也。及周而文王出焉,恐世人专信想象之理,失闻神智之道,紊人智之天真,乃崇奉神《易》,系以《彖辞》,以明羲圣之意。其辞穷幽明之蕴奥,拨造化之秘机,因天、泽、火、雷、风、水、山、地之八原子配合之理,以说及人事之吉凶悔吝,行以通神之术,造化之理,及神人交通之道,两相完也。其子周公旦,亦继文王之意,通观天下,感想事物之理虽甚错杂,或有一定之规则而运转之。征夏、殷《连山》、《归藏》之二《易》中感鬼神、适事理之占例,与众学士从事其纂辑,果不违其所预想,知天下万象之起灭终始,不出于三百八十四爻之外。于是始照三百八十四爻于实际之事物,看以易情之变化,因卦时、卦义、卦象与刚柔之应比,与阴阳消长之气运,系辞于各爻,以大成《易》道。故周官太卜居八政之一,至春秋之世,尚重太卜之官,卿大夫掌之,上智远识之士,效而行之。 而周公之《爻辞》,多涉于比拟譬喻者,少直指善恶者,考其所由,是不拟以其才之美,成斐然之章,亦有所深忧而然。盖人之资质有善不善,故善人与不善人相待而为群,更互流行,中人从其流行,而左右上下。是阴阳消长之常理,恰如四时之循环,昼夜之交代,而当其暗黑之时,不可不揭灯火而照之,是教学之所以由兴也。夫一明一暗、一顺一逆如此者,即阴阳消长之理也。故遭“君子道长”之气运,善人得时,则天下治平,而《易》道自明;然遇小人道长之气运,不善人得时,若使善人占事,因彖爻之辞,明陈不善人隐微之心术,发露其奸恶,则其人羞耻之余,加害于善人,亦不可知也。故周公特用隐语而系辞,例如以凶暴者为虎,以狡猾者为狐,以愚钝者为豕,婉曲其辞,使不善人反省而无所愤恨,其用心也深矣。 是以孔子之圣,犹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韦编三绝,以研究斯道者,其果几何?乃叹曰:“道之不行,吾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盖弟子中,或恃其才,以为天下之事无足为者,迂远之道,不足学也,于是中道而废。智者过之者,盖婉辞也,唯颜回独优,入圣域,不幸短命而死。宏才能辩如子贡者,未能与闻性与天道也。斯道之至大而难传,有如此者。 抑孔子所主,在与尧舜同诠《易》之中正,以行之于人事,故常用其中正,谓之中庸。中庸得天命之中正,而则神智以行之于人事,是虽圣人,所难实践也。故《中庸》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虽有达观远识,脱名利者,不至至诚通神之域,未能得之也。故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夫行《易》有三要:明《易》理,一也;通世事人情,二也;至诚通神,三也。而其一、二,虽在深思推勘,至其三,则属精心气力,自行以至者也。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是尽性之诚,禀神智之教也。羲、文、周、孔之四圣,各有天赋之能力,举毕世之力,忧后世而述作,虽然,后世学者乏解释之力,二千有余年,冥冥晦晦,如存如亡,无复实用之者,不堪慨叹也! 《易》之为书,东洋之理学。而其卦六十有四,西洋化学,亦有六十四原素,其数如合符节,可谓奇矣。唯举其所异。西洋穷理之学,即物而穷其理,故分析其组织之要素,以知其性质功用之所在。东洋理学则不然,不问动植,天地间有形之物,各寓心魂于其中,有适当之性情者也。故复《彖传》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大壮《彖传》曰:“天地之情可见”;咸恒二卦《彖传》曰:“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又《中庸》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矣。” 当知日月星辰及大地,皆大动物,而各有心魂,达其性情,保数万岁之寿,其效用亦极大也。若其他万物,小动物而其寿则短,亦各有心魂达性情者也。盖宇宙间,一切万物之心魂,皆造物主之分子,而无不至精至纯者也。而问此无数万物以何组织,则物质原子有八,即谓之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其中天、雷、风、火,气体而无形状;山、地、水、泽,实体而有形状。此有形无形八原子,互相抱合结晶,而能组成万物也。而由其原子之精粗灵顽各异物质,其物质能薰染其心魂各异其性,其性能因缘外物而各异其情,故虽如天地万物各分裂,而彼此不相关,是至精至纯,万物同体之心魂,暗暗里为物质所薰化。洞察斯真理而不疑,谓之知天地万物之情;洞察斯真理而去各自为物质薰染之私欲,以赞天地之性,以遂万物之情,谓之能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 而人之心魂,离肉体之后,不合同本原者有二:其一,致诚尽忠,计国家之幸福,死而后已之精神,其身死而心魂犹未复归本原,永在幽冥,而守天下后世者,谓之鬼神,《中庸》所谓“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即是也;其一,生涯欲逞自己之私欲,焦思苦虑之私心,其身死而心魂亦未能复归本原,彷徨于空中而为灾变者,谓之游魂,《易》所谓“游魂为变”即是也。然而鬼神感善人,而降祯祥于国家,游魂寄托恶人,而为妖孽于世间,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者。是飨阳神以火,飨阴神以水,盖因此理也。凡通此理而不迷者,由《易》而知鬼神之情状者也。 东洋理学之高尚如此,故从来学《易》者,概不能得肯綮。不征之于人事之实际,故不能知人情之错杂;或单为义理之学,不复解占筮之妙,拘泥字句之间,遂废其实用。且其称通《易》学者,则曰:“《易》教君子以常道,卜筮以谕权道”;曰:“伏羲之象,文王之辞,依卜筮以为教,孔子之赞《易》,以义理为教,其施为虽异,道则一也”;曰:“从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曰:“探赜索隐,以定天下之吉凶;钩深致远,预谕人事之悔吝”;曰:“《易》者,圣人所重之道,而为君子设者,后世以卜筮列之于技艺,大悖圣人之旨”;曰:“天下之理,无不包罩《易》中,开物成务之学,只赖有此也”;曰:“圣人以《易》研几,示人向背,系吉凶悔吝之辞鼓舞天下,托天佑于贞悔,是知其一而未知其二也。又或一二熟卜筮者,亦唯玩象而逞臆测而已。”要之和汉未有尽圣人之深意者,又未有用圣人之辞而占者也。用《易》如此,犹以干将莫邪而代菜刀,岂可不慨叹乎? 余之所讲,则异于是。照之于事物之实际,发明圣人之深意于彖爻之辞,觉知鬼神之威灵常现于上下左右,畏警之念无有须臾之间断。盖余之于斯学也,其始非由师傅之教也。当读《中庸》之书,至“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悄然而思:凡人之处世,莫善于前知百事。乃考索至诚之道者十有余年,茫乎而无所得。当时情怀,如怀方书而失良药之感。然当横滨开港之初,因过犯禁下狱,实安政六年十二月也。其在囹圄也,不堪幽囚之苦闷,或悔悟任血气误生涯,万感辐辏于一身。转觉怅然之际,偶得《易经》下卷一本于席间,乃执而读之,以为吾闻《易》之书。 《易》之为书,儒者千百人中,能讲之者仅不过二三辈,而犹多不能通晓者。夫《易》者,四圣人各极天授之能,竭毕生之力而所述作,其不易解虽固当然,古昔圣人非故用不可解之秘语,作此怪谲之书,以欲窘后人也。由是观之,其难解也,非书之难解,由吾精思之未至也已。 今狱窗无聊,吾幸以往日所闻于师之西洋理学,穷其理之所在,则或得通之乎?尔来每日课一卦,昼则玩读之,夜则暗诵之,四阅月而卒业。自是之后,叮咛反复,精思熟考,造次颠沛,未尝暂废也。涉数月之久,觉于《系辞》、《彖传》等,少有所通晓,乃益勉励不掇。既而得略解全体之理,因假捻纸片以代蓍,即事而占之,其事或中或不中,苦其不恒。 于是沉思默读之余,幸思“至诚无息”之语,感悟“无息”二字,非单无止息之义,则无发气息之谓也。方揲筮之时,全止息吸呼而捧蓍于额上,以专念其将占之事;不得不发气息之际,分蓍而为二,此间不容发。自是之后,百占百中,以《爻辞》拟之,了如指掌,有悚然而接神之想。于是始知《易》之为用,全精神气力上之术,而至诚之道,一在无息之间;且悟六十四卦,则造化之理,即万物之根本、八原子之结晶学,而推原子遇不遇之性情,及之于一切之事物,自国事之大,以至于人事之小,细大不漏,得悉指之于掌之学;又并知三百八十四爻之别,即示时之缓急,事之难易者也。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中庸引之。”盖圣人说神,三以“思”字为助语者,即自占筮之适中,而又同其感,确信圣人曰神者,与余之曰神者,亦无分毫之异也。“神”字从“示”从“申”者,盖神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人能以蓍筮问之,则无不示申也。亦可以证余神人交通之说焉。 俯仰今古,而观察世态人情,如上文所述。古之人淳朴而富精神气力,故能得交通于神;今之人狡智而专利欲,故不能交通于神。是以唯推测谋事,智者劳精神,竭思虑,而图国利民福,亦动辄陷权谋术数,以利己为主,不顾他人之害,常窥他邦之衅隙,欲以并吞疆土。盖彼等固以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为各人天赋之情性,不啻生存竞争,毕竟不知天命而不畏之所致也。请试论之。 今日如欧美各邦,以理制人心,斗巧智以争生存,则我制百吨之炮,则彼制二百吨之炮;我备钢铁舰,则彼抗之以水雷。益进而益巧,愈出而愈奇,其势不知所底止,遂至驾气球而自天空投入爆裂弹,则再复太古之穴居乎?然则口倡文明望开化,至其所行,则非却趋野蛮耶?当今文明开化之竞争者,全期优胜劣败;优胜劣败,即期弱肉强食;弱肉强食,即野蛮未开之风俗也。而欧美各邦进步之方针,正向此点而进者也。 宇内各国之情势,业已如此,而其所以未恣虎狼之吞噬者,赖耶稣教之力,而才抑制之;亚细亚诸国,赖神、儒、佛三道之力,而防遏之也。我皇祖及孔子、释迦、耶稣等,各圣人通神设教,示以神者佑人,人以至诚禀神惠,神人相应,致国家之福祉,是国教及宗教之所因起也。然从生活之变迁,而气质之变化也,精神衰而至诚之道不明,故方今虽在神、儒、佛、耶之教职者,通神者几希。可知神虽欲保护国家,保佑民庶,以人失通之之道,神亦悯其愚而焦虑也。 盖自不通神,则不能详听神意,而妄说神德者,毕竟不过袭蹈古人之套语,此辈不足与语道,然亦一由斯道之衰颓,未可专咎此辈也。且无智之小人,为其说之所诱而信之者,亦虽属妄信,或以生进善远恶之心,未必无益也。唯中等以上之人,修形而下之学者,为无神论,而置神于疑惑之间,不知天命之可畏,圣言之可尊,或恣我意而蹂躏众庶,或乘威权而横行世间,弄才智而装豪杰,其死也以树巨大之纪念碑,为无上荣誉。此辈终身不知道,唯以名为真理,以利为现理,终名利之二途耳。虽偶有信神者,不能直得神意,止其自信而不能以神益世利人,是皆非完全者也,故其力终不能制止一般情势之炽盛也。然则人间生活上之快乐,其在何所乎?要之,其弊在不会神人交通之道也。 夫天之生斯民也,岂以同类相食为其主旨乎?宜优劣互相扶助,强弱互相提携,以各安其业,乐其分也。若夫邦国之于交际,亦犹个人之于交际也,有无互通,利便互计,相携相扶,不可不各享其天幸,全其天福也,否则如何而达人心和乐之世运乎?今世形而下肉体之便利日益进,而不能安形而上之心,则如何而得称真成之文明开化乎?而其进文明开化之方,不在欧美各邦形而下之穷理,在东洋形而上之道,其载道之书,实以《周易》为最也。是以余曩著《易断》十册,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应用之于实事,解释其辞,附以经验之点断,介绍神人交通之妙理。 尔来七年,世人未醒觉迷梦,顽乎而不畏天命,狎大人,侮圣言,不知鬼神之在冥冥,前知祸福而示之,见祯祥妖孽以为偶然,不尝有所省察敬戒。世道人心之衰颓日以益甚,盖为我书之所说,未尽其精微乎?余年已越六十,疾病亦且时至,若迨今而不完斯学之中兴,则其将期何世耶?是余不独为斯道忧,实所为天下后世忧也。乃不自揆,再补正《易断》,寄六十四卦以国政之组织、君臣之奇偶、人心之兴败,就实地所经验之活断三百八十四爻而述之,明神人交通、天命严肃之证,以使初学之人易悟《易》理之妙;进使后世学者继经验之序,终成就人间圣学;且欲使宇内智者学者辈,省臆测推量之徒劳,以《易》为神人交通之媒。 且夫我邦维新,当初之为国是也,在取彼长,以补我短,然欧美各邦之交际益频繁,而其所倾向,彼之事物,不择利害而输入之,我所固有,不问长短而废弃之,遂至有非变我道德国而为彼法治国不止之势。呜呼!亦可谓惑矣。夫选取利害长短,人世之通谊也,况欲弃我国粹之道德乎?抑方今最大急务,在使彼国人,知我固有道德之为何物。而为之之道,无过于平易说示《易》道。《易》者,道德之本原也,故早晚译此书以英文,传之于欧美各邦,欲使彼知我国方今有神人交通之术,又知人间统理之方法,不单在法律,而尤在道德也。 欧美各邦,专研究形而下之理,奏其实效者,如利用电气蒸气,皆无不巧妙,交通之利便,实古人所不梦见也。然如此,是利人间相互之交通而已,乌如我《易》道之神人相交通,而前知将来之吉凶祸福哉!是实东洋神奇之瑰宝也。今余不敢秘之,欲以传之于海外者,唯一片诚忠,在将为宇内开万世之泰平耳。凡百君子,谨而思之,余之所希望如此,著此书之主旨,亦全在此。慧眼达识之士幸谅微衷,大究斯学,俾圣圣相承之瑞珠再放光彩,神随之皇道得大明于世,而众人知希望之所归著,宇内万世之泰平,亦可期而俟也。 明治三十四年一月 高岛吞象识
ISBN7561341539/978756134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