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什么是偶然?它如何玩耍自己的游戏?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由偶然带来的紧张和焦虑?人们可否成为幸运儿,出人意料地将偶然利用得淋漓尽致……
屡创销售奇迹的国际畅销书作家斯坦芬?科兰奈博士为我们带来了一本集惬意优美与专业精到、生动表现力和深邃思想于一体的最新“心理释疑”力作——《偶然造就一切》,他用接踵而至的鲜活事实帮助读者认识偶然、了解偶然、把握偶然,既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又睿智犀利、新论迭出,让人读来耳目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偶然造就一切》迄今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多次荣登《明镜周刊》和《焦点周刊》每周非文学类图书畅销榜,被评为德国年度最佳非文学类畅销书,《法兰克福讯报》誉之为:“一部辉煌之作。”德国《世界周报》则这样评价:“科兰奈让日常生活中的神话不再玄秘,纠正了集体性的误识,在最佳的语境中将启蒙与空谈区分开来。”
让我们打个比方,你是否常常在意想不到的场合与熟人邂逅相遇?当你梦想成真时,你能否解释个中的奥秘?为了对付动乱,我们已经建造了堡垒。然而,我们却无法逃避偶然。从地球生命的起始到计算机的开发,从人类的起源到我们之中每个人的人格拓展,许多事情上,偶然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性格塑造,决定着我们的生活。
不过,偶然乃是具有两副面孔的上帝。在带来不安定感的同时也意味着“可能”,甚至“幸运”。我们一般不相信偶然,因为偶然意味着焦虑、缺乏自我安定感,但恰好从这一点起,我们可以不断认识到偶然的创造性一面,认识到偶然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从此生发开去,斯坦芬?科兰奈博士向我们提示了一条提防自己作出后果严重的错误决策的途径:当外在条件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时,我们要利用这一变化,安排自己的行动,让偶然成为自己的朋友。
在充分认识到偶然在我们生活中、社会发展中、人类进化等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后,斯坦芬说服我们不再讨厌这种不确定性,而且还尽量要和其成为朋友,心平气和地对待偶然。而如何对待偶然呢?当然,这里面充满了技巧和智慧,需要我们仔细品位和琢磨……就此而言,本书可谓新论迭出。
作为一名曾经写过多部畅销书的生物物理学博士,斯坦芬的这本书沿袭了他深入浅出的叙事风格,各个章节在围绕主题展开的同时,又自成一体,里面穿插了许多与现实生活贴近的小故事,使读者的思绪自然地跟随作者的笔尖在流动,读来意趣盎然。
作者简介
作者:(德)斯坦芬·科兰奈 译者:刁晓瀛
目录
译者序
引言
第一部分 起源
第一章 上帝的两副面孔
第二章 偶然的法则
第三章 宇宙的赌场
第四章 知识边界的彼岸
第五章 测心术的技艺
第二部分 作用
第六章 无计划的创造
第七章 作为抽奖活动的世界
第八章 欺骗与伪装
第九章 童年、爱和生活伴侣
第三部分 关注
第十章 讲究方法的神经错乱
第十一章 良莠不齐
第十二章 风险感
第十三章 安定性的惩罚
第四部分 战略
第十四章 作为破坏者的偶然
第十五章 借偶然调情
第十六章 不安乃是一种机遇
感谢词
文摘
null
你是否扣问过自己,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人,即现在的你?
拿我作例子吧!我是一个败落家庭、一个骄阳似火的星期天以及我父亲的第一辆汽车的产品。那是一部浅蓝色的大众“甲壳虫1200型”小轿车。我父亲原先根本不想要它。他之所以买下来,只是因为我伯伯嗅到一桩好生意。一位经销商愿意以便宜的价格向他出售“甲壳虫”,可前提是他必须同时购买两辆。于是,我父亲得到那部车。那时,他是一个收入不高的化学工程师。有一天,他拜访他哥哥,后者把购车合同递到他的鼻尖:“我为你选购了一部车,你只须签字,就在这儿。”
同一年,在堤柔尔镇,有一家企业倒闭。这家企业是生产编织椅的,尽管享有世界级盛名,但那时再没有需要它的人了--1959年,占领市场的是尼龙椅。一笔该到的货款姗姗来迟,致使这家已经惨遭打击的企业周转失灵,银行也失去了耐心。虽然数日之后这笔钱总算到位,可却来得太迟:厂主家宅内的家具已被贴上了封条。工厂破产后,这户人家不得不精打细算。尚在念大学的大女儿只得离家出走。在慕尼黑,她找到一个拿薪水的助手职位。
一位熟人向她介绍了那个拥有蓝色大众车的小伙子。同她一样,他也在位于慕尼黑的公司和位于印斯布鲁克的家之间奔波。打这以后,每到星期五,这个小伙子就像她的司机那样来接她,并把她送至堤柔尔镇。每到星期天,又把她送回慕尼黑。这样的接触持续了几年,其间,浪漫的情感火花似乎并没有在共同的旅途中迸发。
然而,在金秋季节的一次通宵达旦的晚会之后,我的母亲睡过了头,错过了事先跟朋友们约定好的登山旅行。可是,绚丽的阳光让她心旷神怡。她不由自主地给那个甲壳虫车主打了个电话,询问他可否与她共赏美景。他欣然应诺。一年后,他们喜结良缘。
我时常问自己,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类事件是否会产生别样的结局:假如那位汽车商不向我的伯伯提供如此少见的优惠,假如我的外公及时地得到那笔钱,从而避免了破产,假如在1963年9月的那一天云霾笼罩了阿尔卑斯山,那么,是否还存在着今天的我?是否真的存在着看似毫无关联的细节,它们造就了我们的生命,并决定了我们生命的流程?
出版社 | 上海人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