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 孟子》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死后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辑录整理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全书共20篇,493章,其内容涉及广泛,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儒家学说的主要资料。
编辑推荐
《论语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经典,由孟子及其弟子以散文的形式合作撰写而成。其内容涵盖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理念以及人生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和《论语》一样,其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对中国人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中国先秦以后孔、孟并举,他们的学说统称为"孔孟之道"。
媒体推荐
书评
读《论语》,有读了后全然无事者; 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 有读了后知好之者; 有读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宋]程颐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国学大师南怀瑾一个人如果没有读过孔子,就不能说他真正受过教育。——[美]庞德
作者简介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时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著。
目录
论语
学而第一……………………………………………………………………2
为政第二……………………………………………………………………8
八佾第三…………………………………………………………………… 17
里仁第四…………………………………………………………………… 27
公冶长第五………………………………………………………………… 34
雍也第六…………………………………………………………………… 43
述而第七…………………………………………………………………… 52
泰伯第八…………………………………………………………………… 64
子罕第九…………………………………………………………………… 71
乡党第十…………………………………………………………………… 81
先进第十一………………………………………………………………… 89
颜渊第十二………………………………………………………………… 98
子路第十三…………………………………………………………………110
宪问第十四…………………………………………………………………121
卫灵公第十五………………………………………………………………138
季氏第十六…………………………………………………………………150
阳货第十七…………………………………………………………………157
微子第十八…………………………………………………………………169
子张第十九…………………………………………………………………175
尧曰第二十…………………………………………………………………185
孟子
梁惠王上……………………………………………………………………189
梁惠王下……………………………………………………………………201
公孙丑上…………………………………………………………………… 216
公孙丑下…………………………………………………………………… 227
滕文公上…………………………………………………………………… 239
滕文公下…………………………………………………………………… 250
离 娄 上…………………………………………………………………… 261
离 娄 下…………………………………………………………………… 273
万 章 上…………………………………………………………………… 285
万 章 下…………………………………………………………………… 296
告 子 上…………………………………………………………………… 307
告 子 下…………………………………………………………………… 319
尽 心 上…………………………………………………………………… 331
尽 心 下…………………………………………………………………… 345
附:大学·中庸
大学…………………………………………………………………… 358
中庸…………………………………………………………………… 372
文摘
书摘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其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把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贯彻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的学说。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张。反对一味使用严刑峻法,而要先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搞好政治。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相对于天命而言,孔子更加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从总体上说,孔子是尊重理性、否定迷信的,这一特点对数千年以来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然而另一方面,《论语》也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魅力,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往往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情趣。同时《论语》灵活的编纂形式事实上使该书的表现内容大为增加,多方位、多视角地体现出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来评价,《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儒家典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战国时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著。《孟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言论的总汇,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2000年来它不仅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而且早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缘木求鱼”、“拔苗助长”等家喻户晓的故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等名言警句,皆源于《孟子》。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少年家贫,由寡母抚养成人。在孟母“择邻处”、“断机杼”的教育下,孟子拜子思为师,潜心攻读孔子的儒家学说,终成儒学思想的一代尊师,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对于儒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的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人性是本善的,但从实际上看,人们处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义标准。所以孟子强调品德修养,以此恢复丧失了的本性之善。由于强调自我品德的修养,孟子表现出强烈的自尊、自强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独立。将人性善的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的学说,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人民要比国君重要得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虽然这种思想与现代思想尚有差异,但仍然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孟子强调个人自强奋斗,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要我们不断磨砺自己,终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同时,他光大了儒学仁、义根本,使之更完善,更系统化。
这次出版我们把《大学》和《中庸》选到本书中,以增加本书的含金量,使读者能从多方面更多了解儒家的学说。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了早期儒家学说形成、发展的轨迹。它不仅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家学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为了能让读者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和体味先哲们的生活状况及其思想内涵,书中特意精选了百余幅精美人物肖像和先哲们的生活场景图,这些插图与书中文字相得益彰,辉映成趣。使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并能享受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本套藏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编者
2007年5月
插图
ISBN | 9787807362173 |
---|---|
出版社 | 三秦出版社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