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一套有名的国际关系学教材中的一本,它以精辟的论断和独到的文笔对社会和世界政治中的权利关系进行了研究,是国际关系方面的典范之作,使中国学子能再次近距离地接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原著。
这部的书入手新颖,旨在"从权力与生产之间对应关系的角度解说目前的历史变化"。对于在何种条件下,一种世界秩序会让位于另一种世界秩序,以及国家在国民经济的形成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作者也提出了卓有立意的见解。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了各种现存的生产关系方式,它们产生于资本主义和再分配型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过程,经发展演变后形成了今天的状况。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方式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典型布局,其中有些方式占主导地位,其余的则是附属性的。第二部分探讨的是国家如何决定生产的组织,即使国家不直接参与组织生产,也会通过建立法律、制度、惯例和政策的框架来对其施加影响;国家可以动员和引导社会的力量来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或创立全新的秩序。最后一部分讲述的是生产关系在缔造未来的努力中的作用。人所组成的社会力量由生产、国家和社会秩序所形成。而他们又决定着明天的秩序。作者试图对人的因素进行描述,并提出由人组成的社会力量在建造未来时所面临的各种选择。可以说,深入而不难懂、简明而不落俗套,对于了解国际关系学的学术史大有助益。
序言
本书旨在从生产的权力关系这一角度出发,对社会和世界政治中的权力关系进行研究。劳动是一项根本性的活动,影响着一系列其他重要的人际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组织。书中的研究以此作为大前提,在它的指导下对劳动和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的概念和论点。因此,本书建议的不仅是对劳动的研究方法,而且也是对国家和世界秩序的形式的研究方法。
我与杰弗里·哈罗德协作撰写一套四卷丛书,每人各写两本,本书即这套丛书中的第一卷。它建立了所有四卷共同使用的概念框架,也包括了一些历史和事实的例证,用以体现关键的概念和论题,但不是为了对它们进行详尽无遗的说明。书中对生产、国家和世界政治经济这三个层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因此,可以把此书看做对全套丛书的概述或介绍,其中重点强调了此项研究对国家与世界秩序的政治经济体制今后可能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书中先是把世界生产这个整体分成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格式,称为生产的社会关系方式。然后,对于每一种方式的发展动态、各方式之间的相互关X系,以及它们如何受到国家和国际力量的性质及活动的影响分别进行了探讨。本书以后的三卷则对生产关系的不同格式进行了更加深入彻底的分析。在研究过程中,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具体方式都被当做莱布尼兹的单子式的结构,自成体系,各有自己的发展潜力和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对于社会和世界秩序中权力问题的研究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研究以生产领域为起点,从这一领域中向外展望。当然,这样的观点有失片面。为了做到更为全面,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国家的形式,并就世界秩序的各种结构进行设想,而这样的结构既包括生产关系的格式,也包括了国家的形式。这正是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
后三卷各自处理一组单子式的生产关系方式。杰弗里·哈罗德所著的第二卷题为《权力、生产和不受保护的工人》。该书讨论了以资本主义作为发展动力的社会中的生产关系的各种从属性方式,其中把较先进的和不够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全部包括了进去。第三卷也是出自杰弗里·哈罗德之手,目前暂时定名为《稳固工人:组合主义的社会关系》。书中探讨的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方式和稳固工人的情况。这样的工人享有相对优越和稳定的条件,“稳固工人”的称谓即由此而来。我将负责撰写第四卷和第二卷,对于非资本主义性质的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借鉴苏联和中国的经验,还有其他被称为“实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
在任何社会中,这些单子式的生产关系方式都是几种同时并存,相互联系。乍看之下,以它们作为基础来展开研究似乎有点奇怪,因为这类研究大多是以国家或社会为框架的。但是,我们这项研究采用的方法就是从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着手。这套丛书对各组单子式的方式分别在各卷中进行介绍,以表明它们在不同类型的国家社会中的联系,和它们在全世界生产体系中的位置。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社会的状况——第二卷是从底层的角度,第三卷是从上层的角度。第四卷中对非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与二、三两卷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一样,也采取社会中生产关系的不同格式这一角度。四卷各成一统,可以单独阅读,又在一定程度上彼此相关。
杰弗里·哈罗德和我密切合作,历时经久。我们共同努力,发展出了生产的社会关系这一概念,并把它应用于这套丛书中讨论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方式。我俩也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一些论点。尽管未经交流磋商,但由于彼此十分熟悉对方的思路,结果这些独立提出的观点和我们共同的核心思想都基本一致,相去不远。我们各自负责撰写这套丛书中的两卷,目的就是为了一方面维持整个研究的概念上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又允许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论述其中的一部分。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