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话本草纲目》(经典珍藏版)是《本草纲目》的珍藏版,《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近30年的心血结晶。李时珍(1518-1592),字东璧,号濒湖老人,明代医学家。湖北蕲春人。14岁中秀才,后三次应试不第,遂随父学医。曾精研古籍医典,并亲自上山采药,收集民间验方,并有感于历代本草谬说过多,遂参考文献800余种,结合实践,历时27年,撰成《本草纲目》52卷。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是几千年来中国药物学的总结。
编辑推荐
《白话本草纲目》(经典珍藏版)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史学方面都有较高的价值。
媒体推荐
书评
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名医书,实该物理。——《进本草纲目疏》医中之圣,集中国医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郭沫若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英]李约瑟
作者简介
李时珍(1518-1592),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明代医学家。蕲春县蕲州镇(今湖北蕲春)人。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李时珍从小爱好读书,在14岁那年考中秀才,后来参加乡试考举人,三次都失败了。24岁时李时珍开始学医,白天跟父亲到“玄妙观”去看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内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古典医学著作。 由于他刻苦学习,掌握了各种治病方法。1558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武昌的楚王朱英燎,推荐了李时珍。李时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荐,4l岁进入北京太医院,并担任了太医院院判的职务。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李时珍为了完成修改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川大山,同时,他又参阅了800多部书籍,经过3次改稿,终于在6l岁(1578年)的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
目录
本草纲目水部
水之一天水类
雨水/001
露水/001
夏冰/002
雹/002
神水/002
屋漏水/003
水之二地水类
流水/003
井泉水/004
温汤/005
碧海水/005
山岩泉水/005
地浆/006
热汤/006
诸水有毒/007
本草纲目火部
火之一
阳火、阴火/008
炭火/008
芦火、竹火/009
艾火/009
火针/010
灯火/010
灯花/011
烛烬/011
本草纲目土部
土之一
白垩/012
甘土/013
赤土/013
黄土/013
太阳土/014
甘锅/014
白瓷器/014
烟胶/014
墨/015
百草霜/015
梁上尘/016
香炉灰/016
锻灶灰/016
冬灰/016
石碱/017
本草纲目金石部
金石之一金类
金/018
银/018
朱砂银/019
赤铜/020
自然铜/020
铜矿石/021
铜青/021
铅/022
铅霜/022
锡/023
铁/023
生铁/023
钢铁/024
铁粉/024
针砂/024
铁锈/024
金石之二玉类
玉/025
白玉髓/026
青玉/026
青琅/026
珊瑚/027
玛脑/028
宝石/028
玻璃/028
水精/028
琉璃/029
云母/029
金石之三石类上
丹砂/030
水银/030
水银粉/031
银朱/032
雄黄/032
石膏/033
理石/033
滑石/034
石灰/034
浮石/035
金石之四石类下
砒石/035
土黄/036
麦饭石/036
河砂/037
金石之五卤石类
食盐/037
戎盐/038
光明盐/039
卤碱/039
绿盐/040
盐药/040
石硫黄/040
矾石/041
黄矾/042
本草纲目草部
草之一山草类上
甘草/043
黄耆/043
人参/044
沙参/045
荠/045
隐忍叶/046
桔梗/046
黄精/047
萎蕤/048
知母/048
肉苁蓉/049
锁阳/049
赤箭、天麻/050
白术/050
狗脊/051
贯众/051
巴戟天/052
远志/052
百脉根/053
淫羊藿/053
仙茅/054
玄参/054
地榆/055
丹参/055
紫参/056
王孙/056
紫草/057
白头翁/057
白及/058
三七/058
草之二山草类下
黄连/059
胡黄连/059
黄芩/060
秦艽/060
茈胡/061
前胡/062
防风/063
羌独活/063
土当归/064
升麻/064
苦参/065
白鲜/066
贝母/066
山慈姑/067
水仙/067
白茅/068
芒/068
细辛/069
吉利草/070
朱砂根/070
紫金牛/070
铁线草/071
金丝草/071
草之三芳草类
当归/072
芎/072
蛇床/073
藁本/073
蜘蛛香/074
蜘蛛草根/074
白芷/074
芍药/075
牡丹/075
木香/076
甘松香/076
山柰/077
山姜/077
高良姜/078
红豆蔻/078
豆蔻/079
肉豆蔻/079
姜黄/080
郁金/080
蓬莪/080
荆三棱/081
瑞香/082
茉莉/082
郁金香/083
茅香/083
迷迭香/084
藿香/084
薰草、零陵香/084
蕙实/085
兰草/085
泽兰/086
马兰/086
假苏/087
薄荷/087
草之四隰草类上
菊/088
野菊/088
艾/089
茵陈蒿/089
青蒿/090
黄花蒿/090
牡蒿/091
夏枯草/091
刘寄奴草/092
丽春草/092
旋覆花/093
青葙/093
鸡冠/094
番红花/094
燕脂/094
大蓟、小蓟/095
苎麻/096
苘麻/097
大青/097
芦/098
甘蕉/099
麻黄/099
龙须草/100
龙常草/100
灯心草/101
草之五隰草类下
地黄/102
牛膝/103
麦门冬/103
淡竹叶/104
葵/105
蜀羊泉/106
迎春花/106
款冬花/107
决明/108
车前/109
狗舌草/109
狗尾草/110
连翘/110
蓝淀/111
青黛/111
火炭母草/112
荩草/112
半边莲/112
水甘草/113
蒺藜/113
草之六毒草类
大黄/114
商陆/115
狼毒/115
大戟/115
泽漆/116
甘遂/117
云实/117
蓖麻/118
乌头/119
白附子/120
虎掌、天南星/120
半夏/121
蚤休/121
玉簪/122
凤仙/122
芫花/123
荛花/124
莽草/124
茵芋/124
石龙芮/125
水堇/126
荨麻/126
海芋/126
草之七蔓草类
菟丝子/127
五味子/128
覆盆子/128
使君子/128
木鳖子/129
番木鳖/129
预知子/130
牵牛子/130
月季花/131
葛/131
天门冬/132
百部/132
何首乌/133
土茯苓/133
白敛/134
千金藤/134
九仙子/135
山豆根/135
解毒子/135
威灵仙/136
茜草/136
剪草/137
防己/137
赤地利/138
紫葛/138
羊桃/138
木莲/139
忍冬/140
甘藤/140
天仙藤/141
落雁木/141
草之八水草类
泽泻/142
草/143
羊蹄/143
龙舌草/144
白昌/144
苦草/144
水萍/145
/145
莼/145
水藻/146
海藻/146
海带/147
石帆/147
水松/147
草之九石草类
石斛/148
骨碎补/148
景天/149
虎耳草/150
石胡荽/150
仙人草/150
仙人掌草/151
白龙须/151
草之十苔类
干苔/152
石蕊/152
昨叶何草/153
卷柏/153
马勃/154
本草纲目谷部
谷之一麻麦稻类
胡麻/155
亚麻/155
大麻/155
小麦/156
大麦/156
荞麦/157
稻/157
谷之二稷粟类
稷/159
黍/160
蜀黍/161
玉蜀黍/161
粱/162
粟/163
秫/163
阿芙蓉/164
谷之三菽豆类
大豆/165
黄大豆/165
赤小豆/166
绿豆/166
白豆/166
豌豆/167
蚕豆/167
豇豆/168
谷之四造酿类
大豆豉/169
豆腐/169
陈廪米/170
粥/170
糕/171
粽/171
酱/171
醋/172
酒/172
糟/173
本草纲目菜部
菜之一荤辛类
韭/174
葱/174
蒜/175
葫/176
菘/176
芥/177
生姜/178
胡荽/178
胡萝卜/179
白花菜/179
菜之二柔滑类
菠/180
蕹菜/180
荠/181
苋/181
马齿苋/182
苦菜/182
白苣/183
莴苣/184
蒲公英/184
黄瓜菜/185
芋/185
薯蓣/186
百合/186
竹笋/187
菜之三菜类
茄/188
壶卢/188
冬瓜/189
南瓜/190
胡瓜/190
丝瓜/191
苦瓜/191
菜之四水菜类
紫菜/192
龙须菜/192
菜之五芝类
芝/193
木耳/194
土菌/194
竹蓐/195
石耳/195
本草纲目果部
果之一五果类
李/196
杏/196
梅/197
桃/197
栗/197
枣/198
果之二山果类
梨/199
棠梨/199
海红/200
木瓜/200
楂子/201
山楂/201
赤爪木/202
安石榴/202
橘/203
柑/205
橙/205
柚/206
枇杷/206
杨梅/207
樱桃/207
银杏/208
胡桃/208
果之三夷果类
荔枝/209
龙眼/209
橄榄/209
槟榔/210
椰子/211
波罗蜜/212
无花果/212
沙棠果/212
果之四味类
秦椒/213
胡椒/213
果之五类
甜瓜/214
西瓜/214
葡萄/215
猕猴桃/215
甘蔗/216
沙糖/216
果之六水果类
莲藕/217
红白莲花/218
芡实/218
本草纲目木部
木之一香木类
柏/219
松/220
杉/220
桂/221
木兰/221
丁香/221
檀香/222
楠/223
樟/223
乌药/224
薰陆香/225
没药/226
龙脑香/226
樟脑/226
卢会/227
木之二乔木类
杜仲/228
梓/228
楸/229
梧桐/229
槐/230
檀/231
合欢/232
皂荚/232
柳/233
水杨/233
白杨/234
榆/235
棕榈/236
巴豆/237
相思子/237
木之三灌木类
桑/238
枸橘/239
酸枣/239
山茱萸/240
女贞/240
冬青/241
五加/241
枸杞、地骨皮/242
紫荆/243
木槿/243
山茶/243
蜡梅/244
木绵/244
黄杨木/245
木麻/245
木之四寓木类
茯苓/246
木之五苞木类
竹/247
本草纲目服器部
服器之一服帛类
锦/248
绢/248
布/248
绵/249
服器之二器物类
纸/249
蒲扇/249
本草纲目虫部
虫之一卵生类上
蜜蜂/250
大黄蜂/250
五倍子/251
蚕/251
虫之二卵生类下
蜻蛉/252
蜘蛛/252
蝎/253
水蛭/253
蚁/254
蝇/254
虫之三化生类
茶蛀虫/255
蜣螂/255
天牛/256
萤火/256
竹虱/257
虫之四湿生类
蟾蜍/258
蛤蟆/259
蛙/259
蝌斗/260
蜈蚣/260
蚯蚓/260
蜗牛/261
本草纲目鳞部
鳞之一龙类
蛟龙/262
蛤蚧/263
鳞之二蛇类
蛇蜕/264
白花蛇/264
乌蛇/265
蝮蛇/265
鳞之三鱼类
鲤鱼/267
鳟鱼/267
鲩鱼/268
青鱼/268
鲫鱼/269
鲂鱼/270
鲈鱼/270
鳜鱼/270
鲨鱼/271
鳞之四无鳞鱼
鳝鱼/272
河豚/273
比目鱼/273
乌贼鱼/273
章鱼/274
虾/274
海马/275
鲍鱼/275
鱼/276
本草纲目介部
介之一龟鳖类
水龟/277
鳖/277
蟹/277
介之二蚌蛤类
牡蛎/279
蚌/279
蚬/280
真珠/280
海蛤/281
文蛤/281
蛤蜊/282
海螺/282
田螺/283
海燕/283
本草纲目禽部
禽之一水禽类
鹤/284
鹅/284
雁/285
鸬鹚/286
禽之二原禽类
鸡/287
鹧鸪/287
鸽/288
雀/288
禽之三林禽类
斑鸠/289
杜鹃/289
禽之四山禽类
驼鸟/290
鹰/290
本草纲目兽部
兽之一畜类
豕/291
狗/292
羊/292
牛/292
马/293
驴/293
驼/294
阿胶/294
牛黄/295
狗宝/295
兽之二兽类
象/296
犀/296
野马/297
野猪/297
豪猪/298
熊/298
山羊/298
鹿/299
麝/300
獾/300
豺/301
兔/301
鼠/302
猬/302
猕猴/302
狨/303
本草纲目人部
乱发/304
牙齿/304
乳汁/305
人血/305
口津唾/306
眼泪/306
文摘
书摘
《本草纲目》为明代著名本草学家、医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所撰,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取之不尽的中华医学知识宝库,素享“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誉,其内容涉及极为广泛,如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可以说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雄姿独占中国古代药学之鳌头,成为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1518-1592),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明代医学家。蕲春县蕲州镇(今湖北蕲春)人。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李时珍从小爱好读书,在14岁那年考中秀才,后来参加乡试考举人,三次都失败了。有一年,蕲州一带,河水上涨,淹没了田地,又淹没了市巷,农田荒芜,疫情严重,肠胃病到处流行。蕲州官府举办的“药局”,不替穷人看病,穷人有病,都来找李时珍的父亲医治,临走时,个个都道谢不绝。这一切都被李时珍看在眼里。李时珍20岁的那年,身患“骨蒸病”(肺结核),连续不断地咳嗽和发烧,几乎把命送掉,幸得父亲的精心诊治,用一味黄芩汤把病治好了。李时珍愈想愈不愿走科举道路,向父亲表示,立志学医,做一个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医生,父亲看他态度坚决,也只好答应了。李时珍24岁开始学医,白天跟父亲到“玄妙观”去看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内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古典医学著作。李时珍的读书精神是令人钦佩的,“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脚”。由于他刻苦学习,掌握了治病方法。
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李时珍懂得,做一个医生,不仅要懂医理,也要懂药理。如把药物的形态和性能搞错了,就会闹出人命来。他在阅读《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再仔细地阅读了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衍义》等。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书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是“草木不分,虫鱼互混”。比如“生姜”和“薯蓣”应列菜部,古代的本草书列入草部;“萎蕤”与“女萎”本是两种药材,而有的本草书说成是一种;“兰花”只能供观赏,不能入药用,而有的本草书将“兰花”当做药用的“兰草”;更严重的是竟将有毒的“钩藤”当做补益的“黄精”。李时珍认为古代本草书上那么多的错误,主要是对药物缺乏实地调查的结果。
宋代以来,我国的药物学有很大发展,尤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药物不断地增加,但均未载入本草书。李时珍认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1558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武昌的楚王朱英燎,推荐了李时珍。李时珍认为北京是明王朝的京都,那里不仅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的药材,这对修改本草书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李时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荐,4l岁进入北京太医院,并担任了太医院院判的职务。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
李时珍是一个富有求实精神的医药家,为了完成修改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万里。同时,他又参阅了800多部书籍,经过3次改稿,终于在6l岁(1578年)的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包含着李时珍将近30年的心血,记录着李时珍饱尝苦辛的艰难历程。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本草纲目》共分为16部62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200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为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草纲目》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药物、食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方法之大成,对后世食物疗养学、饮食烹饪学、医药学、种植学及人们日常生活起居都构成了深远影响。其药食同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食物的选择及养生方式。
为了能让这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医学巨著得以最好的展现,被现代人更好的利用,我们特别邀请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专家审定,吸取巨典之精髓,重新编选了这部《白话本草纲目》以飨广大读者。本书共选入单药800余种,每种药材列出正式的名称作为纲,附释名为目,以正其源;接着依次排列注解、辨疑、正误、四气五味、主治、附方等项,以阐明药物的产地、形状、性质等。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编者
2007年7月
插图
ISBN | 9787807361695 |
---|---|
出版社 | 三秦出版社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