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基本按历史顺序,介如19世纪新建筑运动开始之前的外国建筑。全书共20讲,分上下两篇,不是完整的建筑史,而是择重点而述,以不同的视角,却为读者展现了历史的延承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前言
凡有人之处都有建筑,建筑伴随着人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由于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等的差异,每个地方的建筑有自己的特点。由天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等的差异,每个时代的建筑有自己的特点.各地的文化有交流,各代的文化有传承,更何况人们的创造力无穷尽,世界的建筑因此千变万化。诗人说,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那么·又何尝有两幢相同的建筑。介绍世界几千年的建筑,最难的是几乎没有办法可以教人领略它的丰富性于万一。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主要的物质环境。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建筑上凝固着人的生活,他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和追求。建筑把这些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理想中去。建筑成了人们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介绍世界的建筑,另一个困难是深刻地写出它们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恰如其分.不是生搬硬套。
从1952年到1992年,我面对着这些困难四十年。说四十年,是因为在牛棚里的十年间其实并没有停止思考。我的老师一辈,在他们的年轻时代往往熟悉了外国的文化,甚至亲身体验过外国的生活。我的学生一辈.在20世纪最后十几年里,也都有机会熟悉外国文化,体验外国生活:而我这一辈人,恰恰在抗日战争到文化大革命这个动荡的时代里度过了学习和工作的一生。我们精力最饱满的青年和壮年时代,经历了滴水不漏的闭关锁国,我只能凭借几本破旧老书支撑着外国建筑史这门课程.待到刚刚有点机会去亲眼看一看那些建筑,刚刚买了几本新书,我就到了年龄,悄然下台。丢荒了十年之后,我又应邀来写这本书,就当作补行一场“告别演出”吧。对这场演出,我认真对待,希望从十年来的一批新书中得到些新知识,可惜,老实说,相当失望,建筑史的著作太干瘪,只写东一座西一座的房子,文化史的著作太空疏,忽略生活实际,我不得不扩大搜索面。所以,这本书写得很吃力,,但愿读者们能得到一点好处,使我心安。
这本《外国古建筑二十讲》,大体上还是按时代编排。不过,我只写到19世纪末叶,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20世纪的外国建筑,丰富多彩,写起来,篇幅不下于这以前的几千年。两者相加,一本书容;下:另一个原因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建筑发生了大变化,变化之大,只有“革命”两个字可以当之。20世纪的建筑和以前的建筑有许多根本性的区别。所以,把这本书在19世纪之末结束,倒是很合适。在这场革命之前,世界建筑中能称得起“革命”的变化,就只有发生在古罗马时期那一场,它的影响一直有力地保持了两千年,但20世纪初的革命,比那一场要深刻得多,全面得多了。它是发生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不简单地是工业革命的一部分,它是工业革命之后全部历史过程所引起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全面复杂变化所引起的。所以,我把20世纪的建筑交给另一本书。
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欧洲,下篇主要写亚洲,带上非洲的古代埃及。欧洲从古罗马末期起就进入了基督教世界,亚洲则是伊斯兰教和佛教、印度教世界。不同地域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的宗教,而宗教的不同又强化了文明的差别。建筑的地区性、民族性之中,宗教就占着重要的地位。在许多时候,宗教建筑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成就。所以这上、下篇,几乎可以用不同的宗教建筑来界分。不过,我尽力突破这个界分,因此就产生了各讲的取材和写法问题。
介绍外国建筑,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各有所适,很难说哪一种一,哪一种一定不行o·我在讲课的时候,就常常变换切入点和视,变换兴趣中心。有时多讲演变,有时多讲艺术,有时着重建筑师,有时着重作为建筑业主的帝王将相,并不固守体例的一贯。这种变化,主要是根据对象的特点,根据对象所能提供的教益,也根据我尽量展现展现外国建筑史丰富的多样性的愿望。这本书,还是采用这种方法,像古埃及绘画和浮雕表现人物一样,脸是侧面的,眼睛是正面的,身体是侧面的,肩膀是正面的,每一部分的表现方法根据这部分本身特点,这样反倒容易最充分地表现出这些部分的基本形式,并且扩大了观赏角度的多样性。“二十讲”,这个书名也给了我采取这种写法的自由:而我有限的知识,正需要这种自由。
这样写下来,各讲的标题很难确定,既不能用时代标,也不能用国别标,每一讲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建筑活动或建筑成就的一两个方面。于是,只好像现在这样,标我写各讲时的主要着重点。不过,有几讲标题拟得不很贴切,因为着重点比较复杂,或者比较不容易做到很浓缩。我写这么几句,是要说明,我并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故做姿态。
ISBN | 7108016338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 陈志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