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口述 唐德刚撰写) 978780166843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在张氏印象里,张作霖吃饭,四菜没汤;张作相节俭,一个鸡蛋分两餐;叶公超好色,顾维钧风流;蒋介石只剩下了个派头;汪精卫、陈壁君的奇妙夫妻档;胡汉民发牢骚;孙中山一句话论东北局势;郭松龄宁折不弯,吴佩孚浪得虚名;阎锡山见风使舵、张宗昌能战、孙传芳不甘寂寞;以及溥仪溥杰,没落的皇室家族的种种……张氏的口述,随兴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遍寻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 在五光十色的中国近代史中,在百余年当政者的公私生活和政治成败的记录上,最多彩多姿的领袖人物“少帅”张学良将军,应该是独占鳌头了。他那带有浓厚传奇性和高度戏剧化的一生,在民国史上老中青三代的领袖中,真没有第二人可与其相比。尤其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后一记撒手锏的西安事变,简直扭转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
编辑推荐
《张学良口述历史》是口述历史权威唐德刚先生国内唯一授权。 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36岁。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回首百年,张学良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本性最适合做一个声色犬马的公子哥儿,可现实偏要压他一肩的戎马战事和国恨家仇,更遇上“九一八事变”,不抵抗的罪名令他几成民族公敌;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他自己却从此被幽禁半个世纪,也因此赢得了世人的敬重。他无限感慨地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国内虽然已经出版过很多有关张氏生平的书,但少见真正有分量有价值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史学名家唐德刚先生担纲完成,以张氏自述为主体,以唐德刚论张学良的数万文字为辅,正好地弥补了以往各种图书的错谬与不足。更兼唐的论说精辟而有洞明世事人情的味道。一边是研究对象的“自白”,一边是研究者的“审视”,两相对照着看,历史变得更为真切、真实而生动。
作者简介
作者:(美)唐德刚 口述:张学良 唐德刚,著名历史学者,生于1920年,安徽合肥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长期致力于美国史、亚洲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主要著作有《顾维钧回忆录》、《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晚清七十年》等。
目录
出版说明 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代序) 第一章 身世:大帅起自草莽  1.张家发迹前  2.“那国家的玩意儿,能随便给你么”  3.大帅本是草莽英雄  4.父亲有雄才 第二章 年少时:将门父子情  1.少年聪慧  2.本想学救人,却变成杀人 第三章 女人们: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  1.贤妻良母于凤至  2.我和赵四  3.非常喜欢梁九小姐  4.很多女朋友  5.叶公超、顾维钧逸事 第四章 内战和将领们  1.我的带兵之道  2.吴佩孚:西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3.郭松龄:宁折也不弯  4.南口军纪案  5.张宗昌之死  6.厌倦了内战  7.我就想自个儿逃了 第五章 不做东北皇帝  1.东北易帜  2.阎锡山干不过我  3.美丽的东北  4.市长风波  5.和汪精卫的交往  6.热河失守:东北军是我的包袱  7.墨索里尼小姐  8.胡汉民 第六章 “九一八”与西安事变  1.要还,就把东三省还国家  2.我的事情就是到36岁 第七章 余生:英雄坐老  1.“忏悔录”风波  2.我和溥杰  3.我的孩子们  4.喜京戏好字画 外编 唐德刚论张学良  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  花花公子·政治家·军事家  张学良将军的赤子之心  敬悼张学良将军“旧”诗一束 附录 先大元帅的早年生活和事功 本书所述大事年表
序言
翻开中国的当代史,张学良是近百年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 过去一百年,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风云人物涌现,但真正能改变中国发展轨迹,改写中国历史的人物屈指可数,而张学良先后两度在历史关键时刻,在国家统一和抗日救亡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凭借其爱国心、民族情,作出正确和果断的决定,挽狂澜于即倒。 张学良有着传奇的一生。他的活动多次改变了历史的方向:“皇姑屯事变”后不久,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统一于国民政府;“西安事变”促使蒋介石抗日,掀起光辉灿烂的一页,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更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其心系统一的爱国情操彪炳史册。他戎马生涯几十载,是一个爱国的人,曾经说过为了中国,什么都可以放弃。所以他宁愿选择放弃自己的自由,而换取民族的统一。这位世纪的老人最后在赵夫人的陪同下,度过了他最后的时光。 张学良将军于2001年10月14日在美国夏威夷与世长辞,享年10l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去唁电,高度评价张学良的历史功绩,誉其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这正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和全球华侨华人对张学良的怀念与颂扬。 《张学良口述历史》系缘于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史学家唐德刚博士,于1990年1月至5月间,在台北北投张学良寓所和亚都饭店先后录下的11盘录音带。录音带标注录音时间分别为:1990年1月25日、3月16日(2盘)、4月 12日(2盘)、4月20日(2盘)、4月27日(凯悦饭店,2盘)、5月3日(亚都饭店, 2盘)。强调内容的时间跨度从1900-2001年,全景式地展现了张学良的百年风云际会。 张学良是在看了唐德刚撰写的《李宗仁回忆录》后,派人找到唐德刚先生,说张学良想请他吃饭。就在那次宴会上,张学良表示想请唐为他写回忆录。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全部的预定工作,唐德刚至今仍觉得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他认为,像张学良、李宗仁、胡适、陈立夫和宋子文这些人物,“都是民国史上,极重要的历史制造者。历史家应乘此千载难逢的机会,找出这类人物在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成长的经过,把他们与整个民国史做平行的研究。” 唐德刚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个海外的华裔史学工作者,眼底手头所见,是一些琳琅满目的中华无价之宝,眼睁睁地看着逐渐流失,内心所发生的沉重的使命感和遗恨、惋惜之情交织,而又无能为力,心理上的孤独之感,真非亲历者所能体会于万一也。如果这些有价值的活资料,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不能完好地保存下来,那么很可能就会丢失,那就是我们这一代史学家的失职。” 张学良将军辞世后,唐德刚先生在助手的帮助下,历经数年,精心整理录音资料而成本书。全书以张学良的自述为主要内容,再现了张学良精彩绝伦的一生。作者忠实于张学良的自述,其历史记述全部以张学良将军本人的自述为中心,是张学良人格魅力的反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尊重,为读者提供一个真实的历史。 该书的出版对大众读者以及历史研究者,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文摘
插图
ISBN9787801668431
出版社中国档案出版社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