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研究丛书-《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精) 781041314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序言 宋人张择端的神品名作—《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幅历史性的代表作。它不仅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瑰宝,即使在世界画史中也难有与之匹敌者。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也流传于世,与前者一起,堪称双璧。 《清明上河图》产生于我国12世纪初的宋代,这决不是偶然的,它是伴随着我国古代城市发展至宋代的巨大历史性转折而产生的。北宋首都东京,是我国封建社会城市由封闭型的坊市分离向敞开型的坊市合一转化的典型城市。它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整个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把古典现实主义的画家们卷入这一浪潮之中,这是宋代市肆风俗画赖以兴起的经济基础。由此之故,宋代不少画家以市肆为对象,创作出一批颇受时人欢迎的绘画艺术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过是这类市肆风俗画发展的高峰及其代表作罢了。 从绘画艺术的角度看,《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清明上河图》,全幅画长一丈六尺五寸、高七寸六分(25. 5厘米X 525厘米),可谓绘画史上的皇皇巨制。该图共绘各类人物810多个、牲畜94头、树木170多棵,把汴京郊外的菜园风光、汴河这条北宋帝国生命线上繁忙的交通运输、街头市肆的买卖盛况、沿街房屋的建筑特征、船夫们的紧张劳动、士大夫们的闲暇自得、雄伟的虹桥、巍峨的城楼、士农工商各色人等以及车子、轿子、骆驼等,一一勾画得惟妙惟肖。人们只要展开画图,“汴京富丽天下无”之感便油然而生,其艺术的直观效果是极为强烈感人的。无怪乎有人看图后说:“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正是由于这幅画图感染力强,欣赏价值高,所以受到世人的广泛喜爱,历代临摹之风大盛,形成一股《清明上河图》热。许多本子临摹中有创新,把宋汴京、明清时代之江南市景、北京风貌等,都以《清明上河图》的形式,向世人展现出来。一图既出,百家仿效,不断把城市市肆风俗画推向高潮,这一艺术价值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外学者们在研究中国城市史,尤其是北宋东京这个典型城市史时,往往使用两种最基本的材料,一是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一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两者珠联璧合,解决了历史上的许多疑难问题。《东京梦华录》在研究城市史中无疑是重要的,它所记载的东京社会生活面貌、市肆、街道、河流、官署、宋宫礼仪等,犹如东京的百科全书。然而,史料记载有自身的长处,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它缺乏图画那种极其鲜明的直观效果,而《清明上河图》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如敞开型新的市容面貌的具体样子、虹桥建筑的具体形式等等,不看画光看书,那效果是相差很远的。当然,《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还远不止此。画面所显示的东西,有许多是《东京梦华录》所不曾备载的,如汴河船只的建造特点,市肆中的“饮子”等,此类事情不少,又可为历史补充许多新的内容。《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合在一起,犹如宋代的一部东京史,可谓文图并茂,若无此,则东京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无法为世人所详知,至于中国市肆风俗画这门专史那更会有断层之遗憾。《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太复杂了,加之年久色退,有些画面一时不易辨清。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能弄清那些没有看懂的画面,我相信还会解开某些历史之谜的。 ……
出版社河南大学
作者周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