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经典——唐宋明清词 780676164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在我国诗文双线重叠发展的漫漫长途中,诗,又常以它最精密的语言、最细致的情感、最敏锐精刻的沉思,叙说着民族的忧思与愉悦,并撼动我们诚挚拙朴的心灵,为我们带来极大的震动。诗当然也有很多体裁,就像文有论、铭、箴、辞、奏、檄、骚、赞、诔、碑、颂、表等各种不同的“体制”一样,其中,词这种善写凄迷之境,要眇之情的文体,尤其让人沉醉!
后记 陆放翁有首《示子聿》诗说:“儒林早岁窃虚名,白首何曾负短檠;堪叹一衰今至此,梦回闻汝读书声。”儒冠久误,清梦乍回,人间才情俱成云烟余影,忽又闻子读书之声,其情何堪?就算不为功名理想的流失而嗟叹,知识本身也已蕴涵了无穷的忧患,东坡诗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实在是至理名言。这也是一个知识人内在最深沉的痛楚,以致忧来无向,悲出无名,惘惘不甘,忽忽若失。然而,他们虽已梦醒,虽已洞悉了诗词文字是忧患之根,却又总爱引领旁人共入愁窟、共拥愁媒,此放翁之所以又教其子诗法,而世间评注赏析之作亦由此而兴,本书即是其中之一。这,难道就是人世的吊诡吗? 由坊间层出不穷的诗词赏析书籍看来,此一吊诡似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可是,把诗词用另一套语言符号(例如白话文)重新“表述”一番,除了加深语言的吊诡之外,是不是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呢? 我想,要在这层吊诡之外,另寻意义,恐怕甚难。为什么呢?艺术品之形式即其内容(That form is meaning),例如李商隐的《嫦娥》诗,在云屏夜冷、烛影星昏中,我们固然可以说它是悼亡、是自伤沦落、足讥诮女冠、是追悔婚姻……但是,这些解释都不是《嫦娥》诗本身,更不是诗人的情感和意念,它除了说明诗不能解而又不能不解的吊诡之外,别无意义。不能解,是因形式即内容,只有《嫦娥》诗本身才是真正诗意内容,任何其他语言的表述,都如替人言语,非但生命主体不同,语言内容也不同。不能不解,则可以是为了社会、教育、名利、课业……等各种需要,但更重要的,乃是自我生命浚发的企求。这便应了那句古话:“文学可以陶冶性情”。 文学可以浚发读者的生命,读者也有内在追求生命丰盈的渴慕,两相孚会,如灯与光相涵,遂构成了文学欣赏的活动。 然而,此一活动最初实在是非常茫昧朦胧的,恍若有望而不来,惚若有来而不见,如矜如思,如幽如藏。人人虽都能在朦胧恍惚间,啜饮到一份滋美生命的甜蜜经验,却总觉得太缥缈了,必须搦握住一些可以确定的什么,来怯除因不确定性(indefi-niteness)所带来的空虚感。于是,阅读指导、诗词入门、名作品赏一类书籍才有人购买。有人写、有人买,而人世之一大吊诡成焉。 我居此吊诡中甚久,由读者浸假而成为作者,这一历程或许代表了生命的成长,或许什么都不是,只是幻中出幻的假象。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能不感谢搏就这一历程的许多师友。 友人不必多说,说亦不尽。师长中我最感念的三位:一是黄灿如先生,我弱而好弄,她不以我为顽忤,每夜招至家中授唐诗及四书,当时我才八岁。及后浪走萍飘,入上庠而逢张梦机先生,为讲格法体势,诗兴以是饮然欲动;后复得张师眉叔(之淦)指授,始略识其中甘苦。但词之一道,仍多懵然,先生亦罕言词。有次我乘间请教,他才告诉我作诗伤生,词尤不可近,他少年时习词,忧思抑郁,竟至咯血。自此我怵然不复敢填词,只做观玩的欣赏而已。譬如睹一美女,可以燃烧灵魂地去追求,投注自己的生命,也可以观照地品赏其袅袅风姿,静觑其物如实相,于词,我的态度毋宁较近于后者。 ……
ISBN7806761640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