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子,还是辫子(文汇读书周报文丛) 780676602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标题越做越邪呼,版式越画越花哨,文章越写越漂亮……,媒体算是真的市场经济了,王婆卖瓜式地宣称“我这是面向企业(政府、VC等,想要什么说什么)的报纸”已经不起作用了,中央级大报照样招不来广告。今天的报纸需要的是“垂直”,要抓住某一特定领域的读者群,研究他们的需求,才能吸引他们,才能服务于他们,才能有钱赚。
代序 吴谷平 愿做职业读书人 《文汇读书周报》一千期了。 一千期,十九年又五十三天,不长也不短的岁月。 纸已经发黄,铅字油墨的字迹开始模糊,套红的标题正在变淡。虽然《试刊号》上的“致读者”带有浓重的时代痕迹:“她乘着‘大鼓劲、大团结、大繁荣’的东风来到你们中间,将为丰富您的生活作一点贡献”,但它也自豪地宣示,这是“第一份由新闻单位编辑出版的读书综合性报纸,面向全国发行”,“它是专为广大读书爱好者、尤其是青年同志出版的”,报纸每逢周六出版,四开四版,每期零售四分,全年订价二元一角六分。 一千期,十九年又五十三天,编辑记者换了几茬。负责创办并在创刊号上最先报道一万套洁本《金瓶梅》即将出版发行的记者谷泥——郦国义先生已另有高就;每周“书市漫步”的阿昌——褚珏泉先生已届退休,当时还是实习记者的徐坚忠对文汇读书周报情有独钟,转了一圈又回来主持编务。当年的帅哥靓妹朱伟、陆灏、郑逸文,如今已步入中年,各有所成。今天,又一批帅哥靓妹在这块读书人园地里默默耕耘…… 一千期,十九年又五十三天,报纸的面孔也变了几变,如今十六个版,除了文史哲,还有经济、教育、科技、成长、阅读西方、图与文、新书坊……有人说不如从前,有人说丰富多彩,至少是更多地履行了创刊时的宗旨:“专为广大读书爱好者、尤其是青年同志”。 1992年1月4日创办的“书人茶话”专栏是读书人“自己的园地”。翻阅一本本合订本,有多少读书人在此“以文会友”:王元化、鲲西、魏明伦、吴小如、冯世则、金克木、谷苇、谢泳、舒芜、赵自、严秀、朱健、李辉、魏荒弩、钟叔河、宗璞、弘征、周振鹤、周劭、王学泰、金性尧、王稼句、黄裳、陈四益、施蛰存、冯亦代、李文俊、李庆西、范用、王梦奎、龚德明、止庵、魏绍昌、张中行、牧惠、刘厚生、陈平原、舒展、唐振常、钱定平、钱谷融、董桥、资中筠、章培恒、流沙河、朱正……正是群贤毕至、名人荟萃。 不经意间,翻到1996年1月6日的报纸,上面刊登着景文先生的“茶话”《作家罗斯的苦恼》。旧文重读,如品越陈越醇的普洱: “偶尔看见一份1992年11月3日的法国《世界报》,上面刊登了一则记者约斯亚娜·萨维尼欧对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采访记,罗斯抱怨说:‘很难找到一个人,能就一本书认认真真地谈上一个钟头。我不知道全世界是不是都这样,反正我可以证实在美国、甚至在纽约是这样。”’ 景文先生说,我“可以直接地证实在中国、甚至在北京是这样。认认真真地谈一本书,已属不易,还要谈上一个钟头!上哪儿去找这样一个人?问‘《红与黑》读过吗’,答日‘读过’,这已经不错;问‘《尤利西斯》读过吗’,答日‘翻了翻’,就属难能了;要说‘谈谈吧’,则顿时语塞。” “罗斯所说的‘一个人’不是随便什么人,而是他的同行,像他一样的小说家。1985年秋,我在巴黎拜访过极受尊崇的作家于连·格拉克,他就慨叹道:‘如今作家见了面,从不谈书,而是问,昨天晚上的某某电视节目看了吗?现在连写书的人都不读书了。”’ ……
ISBN7806766022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