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衰亡史4(史家名著书系) 7807624752/97878076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罗马帝国衰亡史4》中不仅记述了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直至最后灭亡的经过,而且还涉及到了波斯、匈奴、日耳曼各部族、阿拉伯帝国以及土耳其帝国的历史。把这样一部持续年代久远、涉及国家众多、空间范围广阔、而且史事纷繁复杂的通史之作写得如此提要钩玄、井然有序,如果没有善于掌握全局和驾驭史事的高超才能,那是绝对不可想像的。
编辑推荐
《罗马帝国衰亡史4》书从奥古斯都立为皇帝,将罗马共和国变为罗马帝国写起,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还写了罗马的政变,到教皇重新控制罗马。延续近乎1500年,包括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如何兴起,以及罗马帝国周边国家对罗马的影响,有波斯、阿拉伯、匈牙利、保加利亚、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简短历史,甚至还提到了长城和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北匈奴的西迁,忽必烈的舰队对日本不成功的入侵。整部著作气势恢弘,是一部堪称巨著的作品。全书被分成好几卷,《罗马帝国衰亡史4》为其中的第四卷。
目录
第三十九章 东罗马皇帝芝诺和阿纳斯截修斯 第四十章 查士丁一世继位为帝 第四十一章 查士丁尼在西罗马帝国的征战 第四十二章 蛮族世界的状况 第四十三章 阿非利加叛乱 第四十四章 罗马的法治概念 第四十五章 查士丁二世当政 第四十六章 科斯罗伊斯逝世后波斯发生革命 第四十七章 神学史上“道成肉身”的教义 罗马帝国历代皇帝年表 罗马帝国行政区图
序言
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1737 A.D.1794 A.D.)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运用渊博的学识素养和启蒙时代的哲学理念,写出英国最重要的一部历史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从公元2世纪一直叙述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博大雄伟的史观加上优美典雅的风格,不仅是学术名著,更是文学杰作,两百年来傲视西方史学界,要是与我国的史书相比,誉之为欧洲的《史记》和《汉书》亦不为过。 一、 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生平 吉本的曾祖父是一位布商,祖父是事业发达的军事承包商,从威廉三世的大陆战争获得巨大的财富,后来从事航运业和进出口贸易,因为船难事件遭受重大的损失,全部财产从超过十万英镑减少到一万英镑,他仍然没被厄运所击败,重新站起来奋斗,等到1736年去世之时,再度成为有大批资产的财主。他唯一的儿子爱德华?吉本生于1707年,就读剑桥大学的伊曼纽尔(Emmanuel)学院,后来成为彼得菲尔德(Peterfield)的国会议员,在1734年进入下议院,娶朱迪思?波滕(Judith Porten)为妻,生育七个小孩,除长子外均夭折。 1737年4月27日,吉本诞生于帕特尼(Putney),是家中的长子,名字仍旧取为爱德华,出生后六个月祖父过世。小爱德华幼年体弱多病,多次濒临死亡边缘,母亲连生多胎无力照顾,靠姨母凯瑟琳·波滕(Catherine Porten)看护,等到他十岁时母亲过世,由姨母抚养,自小培养博览群书的习惯,启发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姨母在1786年去世,吉本把她称为“生命中幸福和荣誉的泉源”。吉本在入学前延请家庭教师启蒙,然后进入金斯顿(Kingston)小学,1749年就读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中学。吉本到校极不适应严厉的求学环境,后来把它称为“充满恐惧和悲伤的魔窟”,幸而他的姨母及时前来为学校办一个膳食宿舍,使吉本能在中学度过两年时光。1750年,他罹患神经性疾病,被送到巴斯(Bath)温泉地区去疗养,停止正规学校教育,完全请家庭教师教导,后来他父亲带他回乡,家中藏书甚丰,每日以读书为乐。他在自传中提到,十二岁那年是他心智开启的一年,对尔后影响甚大,发现历史是智慧的最佳食粮,到了十四岁已经将主要作品阅读完毕,对于整个历史的发展建立大致的轮廓,并力图解决有关编年的困难问题。他早年的研读除受教于姨母指导外,完全是自我苦读的结果,终其一生历史写作从未询问他人的意见,这种特殊的风格成为他的标志。同时他从幼年起,对希腊文和拉丁文都已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可以流利的阅读和书写。
文摘
插图: 罗马帝国的经济和人口问题也是衰亡的主要因素: 人口递减在于节育和杀婴,以及因战争和瘟疫使死亡率过高,人力供应不足致使蛮族大量迁入居住,影响整个政治和社会结构。经济的衰退在于农业因水土流失和奴隶制度而破产,大庄园无法支持,致使谷物短缺;奢侈生活方式导致贵金属流向东方,造成货币的贬值;资本因重税成为公用,生产能力严重下降;军饷、救济金以及庞大政府的开支,加上皇帝和宫廷费用的上升;等到经济能力无法负担文明社会,整个帝国就彻底崩溃。 吉本认为蛮族入侵是帝国衰亡的外在因素,全书计有十四章专门叙述不同的蛮族,包括早期的波斯人、日耳曼人、萨尔马提亚人(Sarmatians),灭亡西罗马帝国的东哥特人(Ostrogoths)、西哥特人(Visigoths)、汪达尔人(Vandals),以及后来灭亡东罗马帝国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事实上,罗马人所称呼之蛮族,在语义学上与我国古称汉族以外的民族为“夷狄”有所不同,含有“外族人”和“异邦人”的意义,像波斯人在当时的文明程度就要较罗马人为高。故在《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八章和第九章,开宗明义介绍帝国最大的敌人波斯人和日耳曼人: 从奥古斯都临朝到亚历山大?塞维鲁时代为止,罗马的仇敌是暴君和军人,他们就在帝国的心腹之地。罗马国势已臻极点,对发生在远隔莱茵河和幼发拉底河之外的变革,并无多大兴趣。但是当军队毫无忌惮推倒皇帝的权势、元老院的敕令,甚至军营的纪律时,长久以来盘旋流窜在北部和东部边疆的蛮族,竟敢放胆攻击这个衰落帝国的行省。零星的叩边变成大举的入侵,给双方都带来很大的灾难。经过很长时期互有输赢的争斗以后,许多获胜的蛮族将整个部落迁进罗马帝国的行省。(参阅第八章第一节)
ISBN7807624752/978780762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爱德华·吉本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