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衰亡史③(史家名著书系) 7807624744/97878076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罗马帝国衰亡史3》中不仅记述了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直至最后灭亡的经过,而且还涉及到了波斯、匈奴、日耳曼各部族、阿拉伯帝国以及土耳其帝国的历史。把这样一部持续年代久远、涉及国家众多、空间范围广阔、而且史事纷繁复杂的通史之作写得如此提要钩玄、井然有序,如果没有善于掌握全局和驾驭史事的高超才能,那是绝对不可想像的。
编辑推荐
《罗马帝国衰亡史3》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英国十八世纪史家爱德华?吉本,于游历罗马城废墟时发思古幽情,遂穷毕生之力,勾勒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其著作上起罗马帝国早期两安东尼朝的黄金时期,直迄东罗马帝国毁于异族之手,举凡此1000多年的变幻风云,无不尽收笔下,精彩生动,充满洞见,堪称如椽巨笔。六卷本《罗马帝国衰亡史》自著竣至今已经200余年,吉本时代的典雅文风和宏阔精神为现代的拘谨和功利所横绝,西方史学界再无能望其项背的著作问世,使这部煌然巨著终成声遏行云的绝响,如同莎士比亚戏剧一样再难复制,后人引为一叹之余,备加珍惜和推崇。而今,举观西学经典,虽繁如沙粒,能与《罗马帝国衰亡史》比肩而立的,寥然无几。西方人每言及昔日荣光,必称罗马;每言及罗马,必称此书。可想见其在西方的地位。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最早进入中国学界视野的西方经典著作之一,然则因为其篇幅庞大,迻译困难,大陆一直没有全译本问世,只有商务印书馆出过两卷节译本,仅相当于全书三分之一。二十年来,大陆学界译事繁荣,乃至惠及西学二三流的著作,而如《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样超一流的巨著,竟付之阙如,通行仅为节译本,大陆学者和藏书家一直引为遗珠之憾。今吉林出版集团推出的全译本,译文为台湾翻译家席代岳先生所作,席代岳先生国文西文兼长,以迻译《罗马帝国衰亡史》为平生大愿,并费十数年之功力,终遂此愿。席代岳译笔优雅朴素,颇有古风,足以传神吉本之风骨。同时《罗马帝国衰亡史3》业经大陆学者进行了严谨校勘,臻于完善。合海峡两岸之力,一代伟大史著的中译本终成完璧,大陆学者和藏书家终于等来迟到二十年的喜讯。 没有《罗马帝国衰亡史》,西方史学界将光华黯淡;没有《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完整中译本,中国大陆翻译界将引憾含羞;而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藏书中没有一套完整版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书柜又怎能向他人展示和夸耀? 《罗马帝国衰亡史3》看点:1、英国十八世纪史家爱德华?吉本,遂穷毕生之力,勾勒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其著作上起罗马帝国早期两安东尼朝的黄金时期,直迄东罗马帝国毁于异族之手,举凡此1000多年的变幻风云,无不尽收笔下,精彩生动,充满洞见,堪称如椽巨笔。其文学光彩与史学成就同样为后人称颂。2、台湾翻译家席代岳先生国文西文兼长,以迻译《罗马帝国衰亡史》为平生大愿,并费十数年之功力,终遂此愿,此次吉林出版集团推出的正是席代岳先生的了愿之作。3、《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样超一流的巨著,在中国大陆通行仅为节译本,大陆学者和藏书家一直引为遗珠之憾。今吉林出版集团推出的全译本,实为大陆学者和藏书家迟来的喜讯。
作者简介
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 1737年5月8日-1794年1月16日) ,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 吉本,出生于伦敦附近的普特尼,父亲是国会议员,他是家中独子。1763年,他前往欧洲大陆旅游,在巴黎结识了狄德罗,也去了罗马,1764年他在罗马废墟上,开始有写作罗马帝国史的念头。1772年,他开始写作《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年,第一卷出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受欢迎程度用洛阳纸贵形容不为过,他的书出现每张桌子上,乃至于上流社会仕女的妆台。吉本也一夜成名,受到英国艺文界的追捧。1788年,他完成了《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全部书稿,盛誉满天下。1794年,他在伦敦去世。
目录
第二十七章 格拉提安被弑和狄奥多西的统治 第二十八章 异教信仰全面受到查禁 第二十九章 罗马帝国在狄奥多西两子继位后完全分裂 第三十章 哥特人反叛 第三十一章 阿拉里克入侵意大利 第三十二章 东罗马皇帝阿尔卡狄乌斯 第三十三章 霍诺留殒身 第三十四章 匈奴人国王阿提拉的性格作风 第三十五章 阿提拉进犯高卢为埃提乌斯率西哥特人所击退 经三十六章 汪达尔人国王根西里克垂涎罗马 第三十七章 寺院生活的起源 第三十八章 克洛维当政及其改变信仰 西罗马帝国衰亡的一般评述 罗马帝国历代皇帝年表 罗马帝国行政区图
文摘
第二十七章 格拉提安被弑和狄奥多西的统治 阿里乌斯教派受到打击 圣安布罗斯的事迹 马克西穆斯的第一次内战狄奥多西的性格作风、治理事国和知错悔罪 瓦伦提尼安二世殒世 尤金尼乌斯的第二次内战 狄奥多西驾崩(340八D_一397八D.) 一、格拉提安早年的功业和偾事的性格(379 A.D.一383 A.D.) 格拉提安(Gratian)在二十岁以前,名声已胜过最有成就的君王。温和友善的个性赢得友人喜爱,和蔼亲切的言行获得人民拥戴,文人雅士欣赏君王的慷慨大方并赞扬他的学识和口才,勇敢过人和熟娴弓马也获得军队的推崇,教士认为格拉提安谦卑的虔诚是他最无可比拟的完美德行。科尔马(Colmar)的胜利解救西方免于可怕的入侵,东方行省充满感激之情,把狄奥多西的成就和国家的安全,归之于伟大的君王有识人之明。格拉提安在完成令人缅怀的事迹以后,不过四五年便被弑身亡,只有过去的名声残存下来。其实在他被谋害之前,一般来说已经失去罗马世界的尊敬和信任。 格拉提安的性格和行为发生惊人的改变,不能全归于旁人奉承和谄媚的影响,事实上身为瓦伦提尼安的嫡子,从小就为阿谀之徒包围,此不足为怪;也不能说是他的刚愎和任性所以致之,因为这是他温和的个性一直想要极力避免的行为。设若深入观察格拉提安的生活,可以了解到他让公众失望的真正原因。身为一国之君,他的德行不是借由经验和逆境所养成,而是皇家教育早熟和人工催成的果实。他的父亲用溺爱的亲情刻意栽培,延请各门学科和各种技艺的明师,塑造年轻皇子的身心。岂不知天下事物愈难到手愈受重视,反之亦然!他们费尽心力传授的知识,只能表现出夸张的成果和过誉的赞许而已。格拉提安的个性柔和顺从,接受明智的训示可以产生美好印象,缺乏热情可以解释理性过强。那些教过他的导师逐渐升到高位成为国家的大臣,巧妙掩饰现在已经是他们在当家做主的事实,因此君王在一生之中每遇重要关头,行动就显得很坚定、适切而正确。然而精心教导的影响力无法穿透表面发挥作用;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正确引导皇家门生,无法把积极进取和独立自主的原则,灌输到他软弱和怠惰的心灵中,可是唯有运用此一原则,才能成为一个英雄人物,幸福的生活在永无止息的追求荣誉。等到时间和意外使这些忠诚的顾命大臣离开宫廷,西部的皇帝逐渐堕落到原形毕露的地步,把管理政府的权力委弃给野心分子,任其玩法弄权,自己则沉溺在毫无意义的消遣之中。无论是宫廷还是行省,卖官鬻爵苞苴公行,这些一无是处的封疆大吏,唯一功绩是追查亵渎神圣的罪行。君王为信仰而蒙蔽良知,只听从圣徒和主教的指引。他们获得皇帝的诏书,对于违犯、忽略和不知“神圣法条”的人,当成十恶不赦的大罪来惩处。 年轻的格拉提安经常锻炼体能和武术,特别喜欢演练成效显著的项目,像是调教马匹、拉弓射箭和投掷标枪。这些都是士兵的看家本领,却被皇帝用在不务正业的狩猎;而且帝王为了享乐,围起面积广阔的园林,供应数量繁多的飞禽走兽。格拉提安忽略身为九五之尊的职责和威严,把整天的时光浪费在卖弄技巧和勇气的捕猎活动。罗马皇帝为自己擅长一种技艺感到骄傲和满足,却不知最卑贱的奴隶,所拥有的技艺比他更为高明。无数观众回想起当年的尼禄和康茂德(commodus),好在格拉提安因本身的纯洁和节制,所以没有产生他们那种恶魔式的兽行,他的手里只沾染动物的鲜血。 二、不列颠的叛变和格拉提安被弑(383 A.D.一387 A.D.) 世人虽认为格拉提安的品德已经堕落,只要没有伤害到士兵的感情,激起军方的厌恶之心,倒也不会危及统治安全。年轻的皇帝听从老师的教导,宦称自己是军队的朋友和学生,花很多时间在军营里与大家亲切交谈,对于忠心耿耿为自己服务的部队,要把他们的健康、生活、酬劳和职位视为最关切的事务,那么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等到格拉提安不理政事沉溺于射猎活动,若是大臣中有人具有高明的狩猎技巧,君臣就会常聚在一起,从而产生密切的感情。例如有一小队阿兰人(Alani)从军队被派到皇宫担任勤L务,他们以前就习惯在西徐亚广大无边的平原上游猎,高卢的林园和围场相形之下小得太多,使他们的精湛技能更能大显身手。这支受到宠爱的卫队,格拉提安对他们的才干和习俗都赞不绝口,因为信任有加而让他们单独负起护卫皇帝安全的工作。他经常穿着西徐亚武士的装束,带着他们的武器,背负长弓和华丽的箭囊,身着毛皮的服饰,出现在士兵和人民的面前,好像有意引起公众反感。罗马君主毫无意义的打扮,等于是否定本国的体制和习俗,使军团所有成员的内心充满悲愤和恼怒;连在帝国军队里的日耳曼人,拥有强大势力而使人侧目,但是他们对于北国蛮子的奇装异服,也表露出不屑一顾的态度。谁知这些来自北国的野蛮部族,不到几年工夫,就从伏尔加河浪迹天涯来到塞恩河畔。 一股理直气壮而且毫无顾忌的怨声,在帝国西部的军营和守备部队中滋长回响。温和而怠惰的格拉提安忽略事态的严重,没有及早扑灭不满的征候;由于缺乏臣民的挚爱和尊敬,因此臣民对君王不会产生畏惧之心,君王也无法发挥影响力以获得所期望的支持。想要推翻现存的政府,事实上是极为困难的工作,而且格拉提安的帝位稳如泰山,从君士坦丁建立帝国的政策以来,受到传统、法律、宗教以及政军权力平衡等诸多重要因素的保护。探求不列颠产生叛乱的原因并非重点所在,意外事件通常是社会骚乱的根源,叛变的种子落在僭主和篡夺者的手里,才会发芽生根成长茁壮。驻守偏远岛屿的军团,长久以来就以弥漫着僭越傲慢的风气而著称于世。马克西穆斯(Maximus)的大名在天下板荡之时脱颖而出,获得士兵和省民异口同声一致拥戴。在他未来命运的发展还未定夺之前,这位皇帝也可以称之为叛徒。他是西班牙人,就是因为连狄奥多西这位同乡、战友和对手都能身登大宝,因而激发起羡慕和愤恨之心。他一生主要的事迹都发生在不列颠,并非我不愿找出他结婚的证据,据说他与一个领主的女儿订有婚约,这位领主的领地在卡纳芬夏(Caernarvonshire),相当富有。这种省民阶层正好让人知道出身寒微,再不然就是被放逐的家族。就算马克西穆斯身为政府和军队的官员,没有获得总督或将领的职位。那个时代只要能做持平之论的作家,都承认他有的才能和廉洁的操守,虽然是狄奥多西的手下败将,可说功勋彪炳仍旧受到当代人士推崇。马克西穆斯当时感到不满,并没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仅是指责君主的行为而已,如此一来却等于煽动部队的情绪,使得流言四起怨声载道。处于群众骚动的状况之下,他可能是玩弄权术故作姿态,也可能是没有严辞拒绝帝位。当然他发表的声明也相当可信,说是被迫接受紫袍加身的险恶局面。 背叛帝国带来同样的危险,从此刻起马克西穆斯离弃正统合法的君主,违背忠诚服务的誓言,要是他局限自己的雄心壮志在狭小的不列颠,不仅没有长治久安的希望,甚至难保自己的性命。他下定勇敢而明智的决心,要使格拉提安无法得知他篡夺的企图,很久以后还让人记忆犹新,以为是不列颠的部族发生大迁移所致。皇帝平时住在巴黎,得到敌军接近的警报,于是把原本浪费在狮子和黑熊身上的标枪,现在要用在对付叛贼的正途,但是积弱太久而且积习已深,状况恶化到不堪回首的地步。等到大事临头,军队的防守能力无法发生任何作用,唯一可恃之处是人民和盟友的支持。高卢的军队不仅没有阻止马克西穆斯的进军,反而兴高采烈用忠诚的欢呼迎接王师。民众也跟着行动让君王感受背弃的羞辱。部队的配置是为了能立即对皇宫提供勤务,现在位于巴黎附近的单位,首度丢掉格拉提安的旗帜。西部的皇帝向着莱昂(Lyons)逃亡,只有三百名骑兵随护,他希望在沿路通过的城市找到庇护,至少能得到一条穿越的通路。现实的残酷让他知道真相,每处城门紧闭不肯接纳落难的君主。要是他没有被莱昂行省奸诈的总督出卖,还是可以安全抵达自己兄弟的领地,带着意大利和东部的部队打回去。格拉提安听到矢言忠诚的保证感到安心,怀着获得支持的希望。谁知这一切都没有半点效果,等到马克西穆斯的骑兵主将安德拉盖西乌斯(Andragathius)领军抵达,他的愿望全部落空。断然执行篡贼命令的军官毫无怜悯之情,等格拉提安用过晚餐以后,将他交到弑君者手里(383年8月25日)。甚至在苦苦哀求后,还不愿将尸体交还给他的兄弟瓦伦提尼安二世。皇帝逝世以后,接着是最有实力的将领梅洛包德斯(Mellobaudes)被处死,这位法兰克人的国王到生命最后一刻还保持敌友难分的名声,这也是他“坐山观虎斗”投机策略应得的报应,基于国家安全,这种斩草除根的行动确有必要。成功的篡位者权势受到西部各行省承认,难免要吹嘘自己的功勋并且感到极为得意,说除了在战争中阵亡的人以外,他的胜利没有沾染罗马人的鲜血。 鼎革的事件造成极为迅速的帝位接替,使得狄奥多西来不及进军解救他的恩主,已经获得格拉提安战败和被弑的消息。就在东部皇帝真正感到忧虑而且装出极度悲悼的时刻,马克西穆斯的内廷大臣抵达,带来很大的困扰。担任这个职位是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并非往常那样选用宦官担任,要把不列颠篡位者的严正立场和克制态度,向君士坦丁堡的宫廷公开宣示。使臣用谦卑的语气详尽说明,他的主子行为正当且有充分理由,同时用模棱两可的辞句郑重昭告,谋杀格拉提安确实罪无可逭,完全是士兵在突发状况下的狂暴行为,马克西穆斯根本不知情也没有同意。使臣接着用坚定而处于平等地位的声调,向狄奥多西提出和平与战争的建议让他选择,并且以充满活力的宣言终结他的讲话。虽然马克西穆斯的作为像是一位罗马人,身为臣民的君父,他的选择是运用军队防卫国家安全。要是他的友谊受到拒绝,那么他已经全副武装完成准备,不惜为了争夺整个帝国,在战场一决高下。对方要求立即而且断然的答复,狄奥多西处于此紧要关头,同时要能平抚内心的情绪,又要能善尽国家的责任,感到格外的困难。基于个人的荣誉和感恩的心情,大声疾呼要复仇雪耻,由于格拉提安的宽宏大量和知人善任,他才得到君王的冠冕。他的忍耐会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以为他仍然深记往日的伤害,而忘却尔后的恩德;如果他接受对方的友谊,就必须分担弑君的罪行。要是宽恕马克西穆斯的罪恶,司法原则和社会正义都会受到严重的打击,篡夺获得承认造成的先例,会使帝位传承结构趋向解体的地步,在未来的世代将帝国再度投入罪行和灾难之中。 感恩和荣誉的情操永恒不变的节制着个人的行为,就君王的立场而论,居高位所负的责任更为重要,要是让无辜的民族因他的惩罚行为而受到伤害,基于法律和人道的准则,就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也只有放过不予理会。谋害格拉提安是篡夺的行为,但是格拉提安掌握帝国能征惯战的行省,结果尚且如此;东部因为哥特战争的灾难和争锋弄得民穷财尽,最让人感到忧心忡忡之处,就是等到帝国的实力在相互争战中消耗殆尽,即使获得胜利的征服者也会成为北方蛮族的俎上肉。狄奥多西在深思熟虑权衡轻重以后,决定忍住愤怒之情,接受僭主提出的盟约。他提出重要条款要求对方遵守,马克西穆斯必须以获得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为满足,格拉提安的兄弟确定保有意大利、阿非利加和西伊利里亚的统治权,还有一些相关条件列在协议之中,用来保障故世皇帝的死后尊荣和法律权益。按照当时的习惯,三位帝国共治者的肖像要陈列供民众瞻仰。我们不该轻率认定,在举行庄严的典礼订约复交的时刻,狄奥多西私下竟怀着毁约和复仇的打算。 三、狄奥多西的受洗和格列高利的任职(340 A.D.一380 A.D.) 格拉提安虽然藐视罗马军队,激起士兵怒火,白白丧失性命;但是他对基督教的教士却特别尊敬,所获得的回报是这个势力强大的阶层,对他表示出赞许和感激之情。多少世代以来,无论是在世间和天国,他都获得超凡人圣的殊荣。正统教会的主教表示哀悼,他的逝世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他们同时也感到欣慰,因为格拉提安把东部的令牌交到一个君王的手里,这位活跃的人物用他全副精神和能力,支持谦卑的信仰和狂热的激情。在教会的恩主之中,狄奥多西的光荣足可匹敌君士坦丁的声名。要是君士坦丁的功劳在于树起十字架的旗帜,那么他的后辈可以一较长短的勋业,是清除基督教的阿里乌斯异端和消灭罗马世界的偶像崇拜。狄奥多西是第一个受洗之际真诚信仰三位一体的皇帝,虽然他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按照那个时代的社会习俗和实际状况,总会尽量延后实施人教的仪式,在他即位的第一年年底,患了一场大病差点性命难保,使他不愿再冒延迟受洗的危险。他再度进入战场对付哥特人之前,由帖撒洛尼卡的正统教会主教埃科里乌斯(Acholius),为他举行神圣的洗礼(380年2月28日)。等到皇帝从圣水洗礼盆中缓缓抬起头来,全身洋溢着再生的温暖感觉。他颁布一份义正辞严的诏书,公开宣示自己的信仰,为臣民指出应该皈依的宗教: 吾人甚为欣慰(这是皇帝的官式用语),接受仁政治理的各民族,对于圣彼得传授给罗马人的宗教,能保持虔诚的信仰传统。现经由教皇达马苏斯(Damasus)和使徒荣衔的亚历山大里亚主教彼得所宣布的宗教,要能坚定不移地皈依,遵照使徒训谕和福音教义,让我们信仰圣父、圣子和圣灵这唯一的真神。我们虔诚相信三位一体有同等的神格和尊荣,我们裁决追随这种教义的信徒才有资格称为正统基督徒。同时我们也判定所有其他教派全是极度愚昧的疯子,应把他们打上可耻的标志,称他们是异端分子。同时在这里宣布,他们不合法的聚会不得僭用教会这个可敬的名字,除了神的正义要定他们的罪,他们在尘世也要遭到严厉的制裁。我们的权威接受最高智慧的引导,会考量对他们施加适当的惩罚。 一个士兵的信仰是接受教诲所产生的结果,并非孜孜不倦探究经典所获得。皇帝常把注意力放在正统教派此一显著的目标,这是他经过审慎选择后所做出的决定。阿里乌斯派神学家那种似是而非的题材、狡猾诡谲的争辩和暧昧含糊的信条,无法对他的宗教观念产生任何影响。有次他表示那么一点兴趣,要与能言善辩而又学识渊博的优诺米乌斯(Eunomius)晤面谈话,优诺米乌斯已过着隐退生活,离君士坦丁堡不太远。接见会产生危险的后果,皇后弗拉西拉(Flaecilla)担心夫君的救赎问题,皇帝在她恳求以后听从她的劝阻。狄奥多西具备粗浅能力可以理解哲学辩论,使得他的信念更为坚定。他刚把奥古斯都的头衔和地位授与长子阿尔卡狄乌斯(Arcadius),两位君主都坐在庄严的宝座上接受臣民的效忠。 …… 君士坦提乌斯是这位将领的名字,他率军解阿尔勒之围并驱除吉隆提乌斯的部队,如日中天一般快速擢升。他生来就是一个罗马人,在帝国的臣民处于尚武精神衰微之际,这种不平常的征兆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将领本人表现出雄壮威武和仪态庄严的样子,一般人的看法是他有资格成为帝位的候选人,事实上他后来还是不负所望。他在与朋友私下交谈时显得和蔼可亲,欢宴时也不会板着哑剧的面孔,讲一些冠冕堂皇的应酬话。但等到作战号角响起,当他骑在马上,躬着腰像是俯身在马颈上面(这是他非常怪异的骑马姿势),就会凶狠瞪着充满生气的眼睛注视战场。君士坦提乌斯会让敌人惊吓万分,保证可以获得胜利,激起士兵高昂的战志。他接受拉文纳宫廷赋予的重要任务,要荡平西部行省的叛乱活动。自封为皇帝的君士坦丁在苟延残喘相当时日,又有一支无敌大军包围他的首都,然而这段间隙让他掌握到时机,能够与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成功完成谈判。他的使节伊多比克(Edobic)率领一支军队,立刻前来解阿尔勒之围。这位罗马将领不等敌人进攻他的阵线,很明智的决定要渡过罗讷河去迎击蛮族,在他的指挥下展开机警和秘密的行动。君士坦提乌斯的步兵正面开始接战,他的部将乌尔菲拉斯(Ulphilas)率领骑兵,衔枚疾走在敌人后方占领有利的位置,一声令下发起突击包围敌军将其歼灭。伊多比克的余部为了保命不是逃走就是投降,他本人从战场出亡去投奔一个毫无诚信的友人。这位出卖朋友的家伙非常清楚,可恶来客的头颅要是交给皇家的将领,一定会获得大笔犒赏和酬庸。 在这种情况下,君士坦提乌斯的行为表现正统罗马人的宽宏大量,完全克制自己的猜忌情绪,公开赞扬乌尔菲拉斯的英勇和功绩。他转过来对于杀害伊多比克的行为,表现出极为憎恶的态度,同时非常严正表示,在他的指挥之下不容忘恩负义的人出现在他面前,也不能让丑行污染他的营地,因为这些人违犯交友之诚和待客之道。篡夺者从阿尔勒的城墙上向四周远眺,已完全丧失最后的希望,只有寄望于征服者能对他宽大处置,为了获得个人安全的庄严保证,在神圣的基督教长老面前举行按手礼,这样他才敢打开阿尔勒的城门。他后来还是有所体验,那就是君士坦提乌斯的行事能够遵守荣誉和正直的原则,在面对政治的现实要求也只有退避三舍。罗马的将领拒绝让君士坦丁的鲜血玷辱他的桂冠,于是废帝和他的儿子朱利安在严密的戒护下被送回意大利,在还没有抵达拉文纳之前,就遇到前来执行死刑的大臣(411年11月28日)。 在这样一个时代,帝国每位臣民要是认为凭着功绩登上君王宝座,远较靠着家世和血统为优,就会有一批篡夺者不管前车之鉴,还是前仆后继抢夺不休。高卢和西班牙的行省特别感受到这种灾祸之苦,由于战争和叛乱之故,社会秩序和纪律已荡然无存(411 A.D.416 A.D.)。君士坦丁脱除紫袍之前,就是围攻阿尔勒进行到第四个月之时,皇家的营地接获信息,说受到阿兰人国王戈亚尔(Goar)和勃艮第人国王甘提阿里乌斯(Guntiarius)的怂恿,乔维努斯(Jovinus)在上日耳曼的门兹(Mentz)登基称帝。他们要把帝国授与这位傀儡,就带着大群难以抗拒的蛮族军队,从莱茵河两岸向罗讷河前进。乔维努斯的统治期间很短,整个情况很难了解清楚同时也很特别。就常理来说,君士坦提乌斯是作战勇敢且经验丰富的将领,一定会亲率大军,在战场上靠着一刀一枪来维护霍诺留的帝业。他快速退兵一定有充分理由,证明是至当行动,他并没有经过一番血战,就放弃高卢的所有权。根据记载只有禁卫军统领达尔达努斯(Dardanus)是唯一留下的官员,拒绝屈从篡夺者的意志 西多尼乌斯?阿波利纳里斯(Sidonius, Sollius Modestus Apollinaris, 430 A.D.479 A.D.,诗人、克莱蒙主教)在指责君士坦丁的反复无常、约维努斯的机智灵巧和吉隆提乌斯的奸诈背信后,认为这些僭主所有的恶行都集中在达尔达努斯一个人身上。然而这位统领在世上已获得可敬的名声,甚至教会对他也都极为推崇,他与圣奥古斯丁和圣杰罗姆保持通信,何况后者对他用“尊贵的基督徒”这个称呼。。哥特人围攻罗马之后两年,已在高卢建立起根据地。
ISBN7807624744/978780762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爱德华·吉本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