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 710105398X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于丹论语心得》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编辑点评] 虽然有很多来自学界的批评,但丝毫不能阻止这本书盘踞在全国的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看到的是于丹在学术上的不够严谨,缺乏创见。而普通百姓在这本书中得到的,则是在浮躁狂乱的时代找到心灵的安宁之道。我们没必要苛责于丹,学术上的严谨和创新不是她这本书的目的。就像内容介绍中说的:“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这本书确实能够起到这样的一个作用,这就足够了,即便她只是指出了人生的理想状态,指出了方向,而并没有给出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的方法和路径,尽管书中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别人对它的指责。 注:全本双色印刷,配四色彩插 ★2006年CCTV《百家讲坛》最红文化明星于丹力作 ★易中天作序强力推荐 ●于丹讲昆曲:与您共赴昆曲审美之旅 ●于丹《庄子》心得
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注:《于丹论语心得》全本双色印刷,配四色彩插。
媒体推荐
《于丹〈论语〉心得》为什么畅销? 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自去年11月26日上市以来,已经创造了一系列纪录: 2006年11月26日,中关村图书大厦新书首发式暨签售仪式上,当天店面零售13600余册,于丹签售10600册,创下新中国图书史上单店单品种零售和现场签售的新纪录; 自2006年11月到2007年1月底,共在上海、南京、杭州、广州、天津、石家庄、沈阳、西安等地签售18场,签售3.6万册,举办讲座和较正式的读者见面会8场,走过15座城市,当地媒体高度关注,读者热烈欢迎,出现了很多感人的事情; 从2006年11月图书首发以来,截止到2007年2月5日,销售量已达到230万册,在如此短的时期内达到如此销售量的大众图书,几乎是一个奇迹;书一经上市,一直居于各地书店销售排行榜的榜首。 目前,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股对经典传统文化的普及热潮。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认为,这正是本书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所在,也保证了本书拥有相当规模的目标读者群。另外图书内容通俗易懂,非常适合普通百姓阅读。过去出版的此类图书在阐释经典的时候很容易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老百姓读不懂,不知道书中到底在说什么,结果把普通老百姓吓跑了。因为受众群体不同,直接导致了普及经典与做学问要使用两套语言体系。而本书作者于丹所讲的内容使用的是普通百姓听得懂的话,直接与大家分享经典。正好符合了大家的需求。 在本书宣传推广上,出版社与影视媒体、平面媒体三方的相互合作,共同推动。发行部门在这三个方面掌握着节奏,让图书的推广分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亮点。例如,书稿确定在中华书局出版后,出版社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让电视观众转化成为图书读者。这两者是有所差别的,节目在电视上播出后,所有看过节目的观众反响都很热烈,但是没有看过的人基本上对此一无所知,也就会对图书抱着怀疑的态度。这就说明要使电视观众转化为图书读者还需要一定过程。 《于丹〈论语〉心得》在北京等地热销后,中华书局又进一步拉动地方市场。因为有很多地方,播“于丹〈论语〉心得”节目的中央10套是无法收到的,所以就导致很多观众看不到《百家讲坛》的重播节目,就无法引起观众和潜在读者的关注。因此,这本书要达到持续热销就要将地方读者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其重点就是央视10套没有覆盖的地方,例如广东、浙江等地。在运作地方销售时,出版社同样采取与媒体进行合作的方式,当地媒体提前进行宣传活动。在活动期间出版社还邀请于丹到当地进行演讲、签售活动。 中华书局在天津、廊坊等北京周边地区进行图书的宣传活动,其间特别策划了国学专家叶嘉莹先生与于丹见面。两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杰出女性探讨学问,互赠礼物,场面十分感人。 图书内容是否符合读者的需要,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一位80多岁的老者拉着于丹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你把孔子给中国人找回来了。”一个14岁的孩子说:“谢谢于老师,你让我知道圣贤说的不是废话。”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往往逆反,他们认为很多大人说的话都是废话,不值得一听,但是他觉得孔子的话说到了他的心里,不是废话。这就说明,于丹把覆盖在《论语》上的历史的学术的硬壳儿轻轻揭开了,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最直接、真实、朴素的真理。真理是可以进入到人们的心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因一直就潜藏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所以,不存在引导读者的问题,而实际上是发现心灵的问题,是自己拥有也确实需要的东西。书中讲述的是现代生活中大家都需要知道的道理。读者一直渴望这样贴近百姓生活的经典普及图书,但是原来一直没有出现。现在出现了,读者的购买热情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 由《于丹〈论语〉心得》再看电视《百家讲坛》栏目,其成功首先得益于节目有正确的宗旨――“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和恰当的文化理念――“聚集知识精英,共享教育资源,传播现代文化,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节目制作者尊重市场,尊重观众,懂得电视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个市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亿万中国人最直接、最真实的文化诉求。早有学者指出,《百家讲坛》的意义,是“作为一座让专家学者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以其独特的文化品格与定位赢得了市场和观众的接受与喜爱,也赢得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认可与好评”,“成为构建中国电视文化另类风景线的成功实践者”。但这些显然还不是《于丹〈论语〉心得》热销和《百家讲坛》的全部意义,甚至不是其最主要的意义。可能从更大一些的历史尺度中,这一事件的文化意义才能显现出来。 《人民日报》 ( 2007-02-11 第08版 )
作者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影视学概论”、“电视理论思潮。等课程,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等大型理论工程的编著工作。曾获得1996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奖、2001年度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1年度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等多项奖励。出版《形象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 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目录
易中天序 天地人之道 您知道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吗?我们一个生命个体,在浩瀚的宇宙中意味着什么? 心灵之道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当遇到人生的缺憾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处世之道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君子之道 我们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呢? 交友之道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们如何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又如何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理想之道 “匹夫不可以夺志”,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但我们该怎么理解“理想”的含义呢? 人生之道 您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真正含义吗? 《论语》原文 后记
文摘
书摘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这就如同划个一寸长的口子,算大伤还是小伤?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从受伤到这个伤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做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我记得大学英语课本上,有一则西方哲人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这个故事,又可以做《论语》的注脚。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这些道理不是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去读,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 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P14-18 序/易中天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张黄色的长沙发上,旁边是红衫的央视主持人柴静。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们的对面,准备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这是 2006年11月12日的下午,地点是“百家讲坛”的演播室,话题则围绕着于丹的“论语心得”展开。服装未经设计,访谈也很自由。但我看着这一对桃红李白,总不知孔老夫子见了会作何感想,便不怀好意地问: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 谁知于丹并不上当,应声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好聪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我也立即回应:那我今天就有点儿像孔子了。我这一身灰,等于没有色彩。不过,灰色也有灰色的好处,那就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们的鲜红和洁白。 观众大笑。 访谈在笑声中结束,我却有点儿意犹未尽。事实上,我要问的问题是:孔子是不是众人都需要的?如果是,那么,他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案其实就在刚才的笑谈中: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应该是灰色的。 我不知道于丹对于“色彩”和“温度”的定义,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白畲笤鏊げ? 第四节 北?。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适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谓“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无非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 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人们喜欢讥讽地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他们不知道,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没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没有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孔子是灰色的。或者说,我们愿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 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 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2006年11月13日夜于北京-厦门途中 插图
ISBN710105398X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于丹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