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唐诗宋词》: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穿越朗读宋词》朗读部分由黄荣华老师注解,宋词部分则由编注。我们编选李元洛先生关于唐诗宋词的一系列文章。《穿越唐诗宋词》由李元洛编写。
编辑推荐
相信《穿越唐诗宋词》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人和词人的作品,并从他们的人生中得到一些体悟。
媒体推荐
●读书重在自己的体悟和思索。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连成一片,互相启发,这种被钱钟书先生提倡的“打通”的方法非常重要。本书作者李元洛先生学识渊博,古今中外随手拈来,又兼风趣幽默,使文章可读性很强。
——复旦大学附中 王希明 (教师)
●作为一个语文学习者,这本书能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真正地体验到语文学习的精髓,并能让我们轻松自如的应付相关知识的考试。
——复旦大学附中 张伟琪(学生)
●在作者李元洛先生的带领下,我们走上宋词(唐诗)之旅,留连于亭台之上,徜徉于山水之间,听金戈铁马,看江山如画,你会发现宋词(唐诗),远不止你想象的那样。
——复旦大学附中 赵轶凡(学生)
作者简介
李元洛(1937.3.27-),诗歌评论家。
湖南长沙人。生于河南洛阳。1960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任海西宁一中、湖南湘阴县一、二中、岳阳师范专科学校教师。1979年调湖南省文联,历任《湘江文学》评论组副组长、组长,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副主席、创作研究室主任,湘潭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湖南省文联主席团成员、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政协湖南省第六、七届常委。长期从事诗歌理论和艺术的研究。
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的作品《诗歌漫论》获1981年湖南省文学艺术创作评论专著奖,《李元洛文学评论选》获1986年北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研究成果奖,《诗美学》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其散文多次获奖。
前二十年,粉笔灰纷纷扬扬,落湿了中学与师专讲的无数讲台;后二十年,蓝墨水潺潺汩汩,灌溉了难以计数的稿纸田亩。心仪文学,背向文坛。身居闹市,向往山林。努力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祈望不惟提升自我,而且有益人身。
目录
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
寻回失落的诗意/王希明
感悟唐诗精神/张伟琪
聆听遥远的共鸣/赵轶凡
穿越唐诗
第一单元 长安并州 明月彩虹
长安行
客舍并州
月光奏鸣曲
巾帼
单元链接
第二单元 怅望千秋 清歌醉吟
诗家天子
寄李白
怅望千秋一洒泪
骏马的悲歌
独钓寒江雪
单元链接
穿越宋词
第一单元 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隆宋”
落英缤纷
巾帼之歌
爱情咏叹调
钗头凤
一去不还惟少年
源头活水
单元链接
第二单元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卷起千堆雪
月迷津渡
压倒须眉
国士三重奏
单元链接
文摘
寻回失落的诗意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诗因海德格尔的称扬闻名于世。然而今天栖居在天地之问的我们,却活得并不诗意。诗意藏在唐宋诗篇中,是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已经成为回忆的东西。海德格尔还把现代人类的状态描绘为“无家可归”。精神的流浪其实并不能创造诗意,也不能让人安居,只能让人焦躁不安,陷入绝境。于是我们需要从民族的回忆中捕捉让我们安居的东西,让我们暂时远离尘嚣,摒弃浮躁,可以诗意地栖居在精神的港湾。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古诗词应该是拯救自己的一种方式,而非仅仅为了“应试”或者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古诗词的诗意是一种武器,它保护我们的超越性存在,让我们能暂时脱离现实世界的功利的实证性原则,进入到让上帝发笑的思考与体悟的状态。多年前有次我在农村山上干农活,正是傍晚时分,偶尔抬头,发现夕阳洒金,山谷肃立,一下子捕捉到了王禹傅《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的诗意。这跟捕捉到田中一棵必须锄掉的草具有不同的意义。因为锄地本身不具有审美性,是为了获得生活资料而进行的劳动。而抬头欣赏美景则不指向实际,只指向超越实际的性灵,指向人生体悟。
这就是说,假如把古诗词比喻成一棵树,那么阅读诗词的任务并不是分辨这棵树属于什么科什么目,也不是估算这棵树是适合做梁还是做椽子,也不是看这棵树哪里长得茂盛,哪里树叶少,各自是什么原因。
ISBN | 7309062272/978730906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李元洛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