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说话与演讲》一书原由奉天惠迪吉书局于1920年11月出版,朱自清作序。这是一本广受读者欢迎的生活读物。《怎样说话与演讲》在阐述有关说话与演讲艺术方面,有许多精到的见解和释意,如说话怎样给人好印象,怎样让人接纳你的主张,怎样规劝和拒绝别人而不致伤害对方;演讲要怎样引起听众的兴趣,怎样让人信服你的观点,怎样注意演讲的环境、气氛、达到好的效果等等,至今让我们受益甚多。毫不奇怪,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少不了人与人的交流,也就应该注意语言交流的艺术,这原本是古今同理的事情。《怎样说话与演讲》很少说教和空洞的大话,它是大众生活的经验之谈,对今天的广大读者尤有实际生活的帮助和参考意义。
编辑推荐
《怎样说话与演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人不能不说话,但是,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使人听了全身的筋骨都感觉到舒服,有的人说起话来,锋芒锐利,像是一柄利刀,令人感觉到十分恐惧,有的人说起话来,一开口就使人感觉到讨厌。所以人的面貌各个不同,而人的说话,获得的效果,也正像面貌的各个不同一样。
目录
说话(代序)
第一编 怎样说话
第一章 说话是一件难事
一 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
二 说话不见得比写文章容易
三 拉长了面孔不好嬉皮笑脸也不行
四 自己要乖巧
五 要张开了眼睛说话
六 了解说话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 给人家一个好印象
一 语语中肯
二 言必有信
三 察言观色
四 态度要温雅
五 说话要幽默
六 说话要委婉
七 让人家有说话的机会
八 最好让人家先说话
第三章 同意人家的主张
一 谁都为尊严而自卫
二 爱好争论者是傻子
三 批评人家不好是无益的
四 训斥人家也未见得有好处
五 冷冰冰的面孔是无益的
六 这并不是阿谀
第四章 要有自己的立场
一 怎样拒绝无礼的请求
二 多言无益
三 用不同的方式来再三申述
四 使人家有回忆的价值
五 学会运用拒绝语言
第五章 要开发别人的话机
一 用赞美的方法
二 用疑问的方法
三 诚意关心人家的谈论
四 投其所好
第六章 怎样和人家辩难
一 不要使人家的心里先存一个“不”字
二 不要攻击人家的短处
三 语句要有力
四 拿出真实的凭据来
五 找出一个共同点来讨论
六 正面辩难不如侧面进击
七 有信心
八 辩难的方法
第七章 怎样说规劝人家的话
一 先赞誉后劝导
二 没有人爱听命令的
三 要给人家留些面子
四 自己来负担错误
五 用鼓励的方法
六 用激将的方法
七 使人不自暴自弃
八 平等待人尊重对方
九 心理相容对症下药
第二编 怎样演讲
第一章 勇气和自信力的养成
一 有志者事竟成
二 胆子大一些
三 要多多地练习
四 磨炼意志
第二章 怎样预备演讲
一 怎样预备你的演讲
二 充实你演讲能力的诀窍
三 名演说家的预备法
四 关于演讲稿
五 增进记忆力
六 忘了演讲词的救急方法
七 演讲的选题和篇幅
第三章 怎样引起听众的注意
一 用热情来引起听众的情绪
二 要讲非吐不快的话
三 要讲有力的话
四 变更音调分别轻重
五 抓住听众的精神
六 声音
第四章 内容的注意
一 意义要清晰
二 避用专门名词
编后记
序言
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方不说;有人与这些人说,不与那些人说;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哑子虽然不说,却也有那咿咿呀呀的声音,指指点点的手势。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以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说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尚书里说:“唯口出好兴戎。”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不过文章不甚自然,还可成为功力一派,说话是不行的;说话若也有功力派,你想,哪怕真够瞧的!
说话到底有多少种,我说不上。约略分为:向大家演说、讲解,乃至说书等是一种;会议是一种;公私谈判是一种;法庭受审是一种;向新闻记者谈话是一种;——这些都可称为正式的。朋友们的闲谈也是一种,可称为非正式的。正式的并不一定全要拉长了面孔,但拉长了的时候多。这种话都是成片段的,有时竟是先期预备好的。只有闲谈,可以上下古今,来一个杂拌儿;说是杂拌儿,自然零零碎碎;成片段的是例外。闲谈说不上预备,满是将话搭话,随机应变,说预备好了再去闲谈,那岂不是个大笑话?这种种说话,大约都有一些公式,就是闲谈也有——“天气”当是闲谈的发端,便是一例。但公式是死的,不够用的,神而明之,还在乎人。会说的教你眉飞色舞,不会说的教你昏头耷脑;即使是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
我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在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学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却已有了三篇俞平伯君的《文训》,鲁迅君的《立论》,都是精警之作。这足够证明我所说的相当的进步了。
我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那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他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盾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了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所可得的。
现在有人提倡“农工大众用语”;因为不熟悉,恕不说什么了。新时代的人物,自有去研究的或者竟认为无须研究,也未可知。反正我是只会说我们自己的:
要说得巧,要说得少;
“言多必失”,“语多必败”。
后记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更加开放、竞争的时代,学习说话,学习演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尤为青少年渎者所注意。有关口才艺术的书刊,近年来在我们国内一直畅销不衰,这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的需要。那种如“将嘴挂在墙上”的禅理名言和“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儒教训条,愈益显得落伍和陈腐。
《怎样说话与演讲》一书原由民国时期的奉天惠迪吉书局于1920年11月出版,是一本很受当年读者欢迎的生活读物。审读该书,它在阐述有关说话与演讲艺术方面,有许多精到的见解和释意,如说话怎样给人好印象,怎样让人接纳你的主张,怎样规劝和拒绝别人而不致伤害对方;演讲要怎样引起听众的兴趣,怎样让人信服你的观点,怎样注意演讲的环境、气氛,达到好的效果等,至今让我们感到受益诸多。毫不奇怪,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少不了人与人的交流,也就应该注意语言交流的艺术,这原本是古今同理的事情。只是到了近代以来,尤其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从生活中愈益深切地体会到并开始研究口才和语言的艺术性。这本小册子很少政治的说教和空洞的大话,它是大众生活的许多经验之谈,对今天的广大读者,尤有实际生活的帮助和参考意义。
该书署名为著名现代作家、幽默大师林语堂著,当我们请版权代理公司向有关著作权继承人联系版权时,著作权继承人不能确认作者是否著有该书。但其内容和行文特点确有林语堂式的大家风范,可见此书内容的丰富和实用。如今读来,对于学习说话、学习演讲的青少年,仍会受益匪浅。由于原书在20世纪20年代初出版,当时的语言、修辞和现在的习惯终有一点区别,故稍加整理,并适当补入一些内容,使该书更具参考价值。为尊重历史事实,原书作者署名及书名不做改动。原书由著名学者、作家朱自清先生作序,写得幽默、深刻、一针见血,非常好,仍按原书排版,诚望广大读者鉴识,特此说明。
杨永德
2006年11月
文摘
第一编 怎样说话
第一章 说话是一件难事
一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
一个人生了嘴巴,话是不能不说的。就以哑巴而论,他虽然不会说话,然而他还是要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并且做着指指点点的手势,用以表达他的感情和意见。
人是不能不说话的,但是,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使人听了全身的筋骨都感觉到舒服;有的人说起话来,锋芒锐利,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觉到十分恐惧;有的人说起话来,一开口就使人感觉到讨厌。所以人的面貌各个不同,而人的说话,获得的效果,也正像面貌的各个不同一样。
说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天天都在说话,并且不见得我们是会说话的。我们说了一辈子的话,试问有几句话是说得特别好的?我们对于人家说话,是不是每一句都能使人家心服?我们对人家办交涉,是不是自己能够完全占得了胜利?“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赞词,完全是对于说话的人的称赞。然而,我们的说话,是不是句句都能获得这种的称誉?照这样看来,就可以知道我们的说话,的确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了。
虽然说,我们并不想去做辩士和说客,我们并不需要犀利的舌锋,但是,我们要知道,人的一生,不外是言语和动作。我们除了动作之外,就是言语。我们不能终身不说话,一切的人情世故,一大半是在说话当中。
我们的话说得好,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兴国;我们的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丧身。所以,古人说的“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话真是不错的。我们虽然手里并不执着国柄,所以我们的说话,不会去负着“兴邦”或是“丧邦”的责任,可是,我们也不能不顾到“欢乐”或是“招怨”方面,不能不顾到把事情“办成”或是“办毁”方面。我们要顾到这一点,那已是不容易的了。
ISBN | 7503925361/978750392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作者 | 林语堂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