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名社30年书系) 978710803114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守望家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选取了三联书店近三十年来较有代表性的十种图书和两种刊物,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对回忆文章和档案资料的爬梳,描述鲜为人知的人物活动和幕后故事,重现了这些出版物策划、编辑、印制、销售的具体过程,以及当时的社会反响和评论。
编辑推荐
《守望家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书稿较为集中地反映出新时期三联书店出版物的社会贡献,大致勾勒出三联书店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不断开拓创新的历程。
媒体推荐
三联是我们熟悉的老书店,品牌好,有它的特色。特色是:不官不商,有书香。我们喜爱这点特色。 ——杨绛 我常常感到,国有国格,人有人格,书店也有店格。这个“格”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地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酝酿才逐渐被广大群众接受的。 我,作为一个老知识分子,经过了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把我心目中的三联书店的“店格”归纳为八个字:清新、庄重、认真、求实。 ——季羡林 三联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书店或出版社,不仅只是出书、卖书而已。它像个文化人的“联络站”,许许多多的线牵连着五湖四海的读者和作者,老中青都有。三联把他们看作朋友,他们自然也把三联看作自己的朋友,经常地、时不时地保持着各种形式和渠道的来往。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朋友有了问题或麻烦,大家都关心,甚至牵挂,想方设法去维护那固有品位的风格。因为风格是一种传统,几十年传下来的,不容易。 ——陈乐民 三联书店的使命在于,借了书籍的出版与传播使中国人对各自生活的零碎的思考得以汇合交流,从而相互理解。三联的精神,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大众启蒙,这精神的现代意义,就是基于生活、读书和新知的思想自由。 ——汪丁丁
目录
绪言与时代同行/1 独立:1932年的《生活》周刊与生活书店/1 自立/6 时代急流 /14 学术:50年代的三年/19 新启蒙:从《读书》杂志开始/22 从译介到译丛/30 中国本位/36 生存与发展/40 新千年由特而强/45 1979《读书》 在拨乱反正的旗帜下/51 《读书》的萌芽/51 《读书》启程/54 启蒙的《读书》/58 曲曲折折《读书》路/60 《读书》的“遗产”/63 1981《傅雷家书》 重拾文化和知识的尊严/65 劫后遗存的家书/65 “三联出这样的书,很合适”/68 文化和知识的力量/70 1984《情爱论》 冲破读书的禁区/77 “皮书”和“丛书热”/77 初版的删节/80 登上热销巅峰/84 围绕《情爱论》的价值讨论/86 1986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开启学术新思潮和新方法的窗口/91 西学热/91 合作者/95 质量第一/99 反思中国文化走向 /102 1989蔡志忠古籍漫画 二十年前的古典文化热/107 利用“海外关系”/107 内地的古典文化热/111 关于版权的小插曲/114 出版界的“后蔡志忠”时代/117 1994金庸作品集 创造大众读物的经典/119 金庸与三联/119 “文化”金庸/122 独特的营销策略/126 八年姻缘/128 1995《三联生活周刊》创办 面对新时期的艰难选择/131 启动/131 创刊/133 风雨资本路/138 再次出发/140 “裂变”/142 1997黄仁宇作品系列 另类史家另类阅读/145 《万历十五年》的故事/148 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150 “另类”史家黄仁宇/153 2001《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开掘图文书的市场潜力/157 从“乡土中国”说起/157 “二十讲”带来的延伸作品/162 引领内地图文书设计/169 2002陈寅恪集 弘扬人文精神和思想智慧/173 为了父亲的文稿/173 新版与旧版/175 反响和评论/178 2003《我们仨》 亲情感动中国/183 编辑记忆的《我们仨》/183 人文风格主导设计/188 读书界的热点/189 2006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推动原创性学术著作的十年/193 雪中送炭/193 匿名审稿/196 变与不变/201 推动学术进步/204 附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历届领导班子名录(1985.12-2008.12)/209 后记/213
后记
本书的编纂,缘起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年而出版“名社30年书系”的决定。虽然今天的三联书店于二十二年前才恢复独立建制,但在此之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已经创办了《读书》杂志,并编辑出版了一批学术、文化著作,初步奠定了新时期三联书店发展壮大的基础。 叙述三联书店近三十年的发展史,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本书选择了以重点出版物为中心的方式,通过对书稿档案的梳理和当事人的回忆追述,尽可能重现这些书刊策划、编辑的具体细节,以及出版后的社会反响。
文摘
1981年第一版 1979年4月26日,上海文联和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为傅雷夫妇举行追悼会,平反昭雪。傅敏和傅聪出席了追悼会。当时,上海音乐学院退还了许多抄家物资,傅敏对家书特别留意。遗憾的是,里面没有傅雷家书。“我跟傅聪谈起了家书,傅聪说,这些家书,他绝大部分都保存着。我顿时喜出望外。” 在这次追悼会上,傅敏见到了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的楼适夷。作为傅雷的挚友,楼适夷在建国前就与傅雷一家相交匪浅。傅敏记得,“他以前是地下党,经常来我家躲难。”时隔二十多年之后见到故人之子,楼适夷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慨。 几天之后,楼适夷回北京。傅聪恰巧也乘同一班机去北京转道回英国。途中,楼适夷和傅聪相对叙旧。傅聪简单地谈了二十多年来在海外的个人经历,和今天重回中国的心态。自然,两人也谈到了傅雷夫妇。楼适夷深知,傅雷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还写过不少文艺和社会的评论著作,以及优美的散文作品,数量可能不多,但在思想、理论、艺术上都是卓有特色,生前从未收集成册,他觉得,今后不应任其散失,要设法收集、整理、编订起来,印行出版,这也是一份宝贵财富。两人在谈话中说到了多少年来,傅雷给傅聪所写的万里而且往往是万言的家书。傅聪告诉楼适夷,那些信现在都好好地保存在自己海外的寓居里。 关于傅雷、傅聪父子的通信情况,楼适夷记得,1957年的春末,他得到假期去南方旅行,路经上海,依然同以前一样,留宿在傅雷的家里联床夜话。傅雷对他谈到了正在海外学习的儿子傅聪,并找出他寄来的家信给楼适夷看,同时也把自己已经写好,还未发出的一封长篇复书,叫楼适夷一读。 “在此不久之前,傅雷刚被邀去过北京,参加了中共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他是第一次听到毛主席亲口所作的讲话,领会到党在当前形势下宣传工作上的全面的政策精神。显然,这使他受到很大的激动,他全心倾注在会议的日程中,做了详尽的长篇记录,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他这次给傅聪的那封长信,就是传达了这次会议的精神。”在楼适夷关于傅雷家书的回忆文章中,他这样写道,“他(傅雷)指着傅聪报告自己艺术活动的来信对我说:‘你看,这孩子在艺术修养上确实已经成熟起来了,对这一点我是比较放心的。我担心的是他身居异国,对祖国实况有所隔阂,埋头艺术生活,最容易脱离实际,脱离政治,不要在政治上产生任何失误,受到任何挫折才好。” 楼适夷所见的只是这两封信,但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此后不久,全国掀起了反右派运动,傅雷被错误地划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之后,在波兰留学的傅聪,突然自由出走,去了英国。尽管如此,在当时的上海市委领导石西民的关照下,傅雷虽然被划成“右派”,但仍能和身在海外并同样身蒙恶名的儿子,保持经常的通讯关系。在飞机上得知傅聪保留着这些书信之后,身为作家和出版人的楼适夷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些书信的价值。 傅敏手中仅有的两封遗墨,从恋爱观、待人接物、性格培养、自我解剖到如何看待艰苦生活,树立“真理至上”、“道德至上”、“正义至上”的人生观,傅雷的每字每句无不震撼人心。傅敏决定让公众与他分享父亲18年前对他的教诲。1980年初《青年一代》杂志刊登的这两封家信,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读者从家信中看到了一个活脱脱的傅雷,一个“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因而纷纷要求傅敏尽多尽快地刊布他父亲的遗墨。 5月,傅敏前往英国语言学院进修,住在傅聪家。利用进修的间隙,他开始整理家书。1980年8月,傅敏带着家书的复印件回国了。“这时,楼适夷介绍了三联书店的范用前来找我,商谈《傅雷家书》的出版事宜。”“三联出这样的书,很合适"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的范用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当时缺少两种刊物:一是交流和搜集全国社科信息,反映新观念的杂志,一是推荐和评介好书,有分析地传播新观念的杂志。于是他倡议创办了《新华文摘》和《读书》这两本刊物。《傅雷家书》出版之前,曾在当年《读书》杂志第九期刊出部分,让读者颇为期待。 范用还记得,那是1980年前后,他与楼适夷先生同去上海。旅途中楼适夷谈起傅雷,包括他对傅聪、傅敏兄弟俩的教育培养。范用很感动,对傅雷与傅聪的通信产生极大的兴趣。几十年前,范用还在读书出版社当学徒时,便把刚买到的傅雷译的罗曼罗兰的《弥盖郎琪罗传》从头至尾抄写了一遍,对傅雷的文笔非常崇拜。阅读《约翰·克里斯朵夫》,对范用来说不仅是文学上极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他深深受到人道主义思想的感染。由此,他对译者傅雷心生敬仰。于是,回北京不久,范用就到北京七中去找傅敏。时至今日,傅敏对那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当时我还住在学校,也不知道范用是个什么人物。他对我说,想把这些书信拿去出版,我听了很高兴。他走了以后,学校的同事告诉我,这个人是坐小汽车来的。我这次知道他的身份,以后就是我去找他,不敢再让他登门了。” 在双方同意合作之后,范用安排了一个老编辑秦人路帮傅敏一块儿整理家书。“开始的时候,我想按‘人生’、‘艺术’、‘音乐’等分门别类整理。但后来这很难,因为父亲的知识面太广了,每封信内容都很丰富,很难做清晰的划分。最后,只能按照日期先后编排。”
ISBN9787108031143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邹凯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