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批判(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文化社会学系列) 7301147961/97873011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信息批判》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没有什么时间去反思的年代里,批判理论的未来是什么?面对信息社会中信息的速度和瞬息即逝,信息批判真的有可能吗?《信息批判》前半部分说明全球信息秩序即将取代旧式的国家制造业社会。后半部分,针对无处不在的全球通信流将摧毁批判反思所必需的单独空间这一现象,作者聚焦于批判和批判理论问题,集中讨论“我们当如何重构批判理论以掌握此一信息秩序”。
编辑推荐
《信息批判》前半部分说明全球信息秩序即将取代旧式的国家制造业社会。后半部分,针对无处不在的全球通信流将摧毁批判反思所必需的单独空间这一现象,作者聚焦于批判和批判理论问题,集中讨论“我们当如何重构批判理论以掌握此一信息秩序”。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斯各特·拉什 译者:杨德睿 丛书主编:张一兵 斯各特·拉什(Scott Lash),伦敦大学哥尔斯密学院社会学教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著作有《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与厄里合作,1987)、《后现代主义社会学》(1990)、《现代性和身份》(合编,1992)、《全球性现代性》(合编,1995)、《时间与价值》(合编,1998)、《另一种现代性,另一种理性》(1999)等。 译者简介: 杨德睿,1967年生于台北,2003年获英国伦敦政经学院人类学博士,2004年至2005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做博士后研究,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目录
致谢 导论 第一编 信息 第一章 信息批判 信息 批判 第二章 科技的生命/生活形式 生命/生活形式 科技的生命/生活形式 压平 非线性 拔起来 结论,政治 第三章 活区、死区:通往一种全球性的信息文化 通住一种全球性的信息文化 资讯结构:区 文化“发展”? 公共领域:市民社会或合乎伦理的生活? 结论:团结的问题 第四章 无组织 规范与价值 手段与目的 权力与暴力 自我与本我 第五章 不可羁遏的客体:反身性的后果 类客体(Quasi-Objects) 坏的客体(BadObjects) 死客体 结论 第六章 媒介理论 媒介社会,媒介理论 媒介是什么?工具性与终极性 机器 持续期间,信息 结论 第二编 批·判 第七章 批判与社会性:重审符号理论 符号(传媒):指涉物、目标和意义 作为指涉物的传媒 作为目标的传媒 作为意义的传媒 差异 社会性 第八章 传统与差异的局限 解构:现象学vs.有限(Finitude) 符号(sign)差异和自然态度 海德格尔符号(signs)和他者 时间性(temporality)和主体间性 时间对存有:勒维纳斯 结论 第九章 叙事(represenlaIjon)的批判:昂利·列斐伏尔的 空间唯物主义 空间的有机性 身体 符号 劳动 叙事的空间:地下空间与绝对空间 传媒空间 内在空间:爆发和冷漠 叙事的批判 第十章 时间之后的存有 故事与小说 差异政治 速度,冷漠,天启 忧郁症政治 第三编 信息批判 第十一章 被蒙蔽的信息社会 信息 错误信息 积累与装框(Enframing) 垃圾 废品、废墟 结论 第十二章 科技的现象学 玩:竞赛(Agonistics)vs.表达 通信的经验现象学 结论 第十三章 非线性的权力:麦克卢汉与哈拉维 反线性麦克卢汉 通往一种新的知识权力体制唐娜·哈拉维 结论 第十四章 结论:通信、符码与再生产的危机 通信 反再生产 从意义到操作性:作为信息批判的概念艺术
文摘
这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这种非此即彼的区分或许难以用在这个现象上,用兼/和来思考或许比用非此即彼来思考更有意义。社团逾越r公与私的界限,它们形成于边际之上、在把公共的界域从私人的界域区分开来的“界限”里面。它并不那么以理性选择的个人或者以认可凭借论说来体现的言说行动为基础,而是以情感的联系、仪式的创发与共享的意义为基础,它是基于视野的合作生产而来的承认,韩国前现代儒家知识分子的先例在此特别具有指导意义。我要申论的重点在于:合乎伦理的生活与直接的、地方性的社团形式——而并非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似乎是在后现代性条件下激进的政治文化的一种较好的基础。全球信息文化与流的逻辑正侵蚀着国家的——组织的与合会的——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基础,所以,要在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里形成一种激进的政治或许是日益遥不可及的幻想。 在社群主义的伦理学和诸如罗尔斯(Rawls)与哈贝马斯等思想家所提出的较为自由主义的、审慎的民主伦理学之间曾有过很大的争论。刚刚讨论过的合乎伦理的生活的观念与一种实践(而非行动)的伦理学和社群主义者的观点有许多共通之处,这已经成了自由主义者、社群主义者与解构主义者三方之间的论争焦点。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伦理——从鲍曼到德里达到勒维纳斯——是一种解构的伦理、一种差异的伦理。许多关于后殖民政治的讨论提倡这样一种后现代的差异政治(Bhabha,1994),我认为,后殖民分析家——从萨义德到斯皮瓦克到巴巴——对于差异与解构的片面强调,显示他们与勒维纳斯、德里达和鲍曼一样站在解构伦理的立场。重点在于:对西方元叙事的批判并不是单单通过这种差异的政治伦理就可以办到的,也需要涉及社群、合乎伦理的生活与实践这些观念。
ISBN7301147961/97873011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