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默生日记精华》这本日记精体华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的评论家勃里斯·佩里从爱默生浩繁的日记中摘编出来的。其中除对自然、季节、旅行中的景观的生动描述,他和霍桑、梭罗等朋友的交往,对名人的印象等记载外,更重要的是他对阅读,思考和诗歌散文创作的关注,对内心的反省和对灵魂的探索的经历。爱默生从1820-1875年,即从17岁至72保留有非常完整的日记。爱黙生曾把他的日记称为“储蓄银行”。这一储蓄颇丰的“银行”,为他日后写出一篇篇绝妙佳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编辑推荐
《爱默生日记精华》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爱默生是学者、思想家和诗人,但首先是学者和思想家,写诗是他的余事,所以他的生活中波澜不多,他没有直接从事过政治活动。他的日记以对人文现象的观察见长,如生死、婚姻、爱情、宗教、教育、女权等等,也包括重大的政治事件,知人论事都贯串着睿智的哲理,穿插有自然景物的描写,清丽如画,诗意盎然。阅读爱氏的日记,不但要咀嚼他的许多意味深长的思想表露,同时还要欣赏它的文学价值,从中看到作者自我刻画的栩栩如生的形象,他的完整的人格,和他生活的环境、背景,他热爱生活,好学深思,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职业富有高度的责任感。他淡泊名利,追求真理,不断分析自己的不足。我们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对他的立身处世的原则不能不感到景仰。 作者简介
爱默生,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803年5月6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的康考德村,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他的生命几乎横贯19世纪的美国,他出生时候的美国热闹却混沌,一些人意识到它代表着某种新力量的崛起,却无人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它此时缺乏统一的政体,更没有相对一致的意识形态。在他去世的时候美国不但因为南北战争而统一,而且它的个性却逐渐鲜明起来,除了物质力量引人注目,它的文化也正在竭力走出欧洲的阴影。 目录
原编者序
作者年谱
日记精华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传略
译者后记 序言
自埃利奥特·卡博特在他对爱默生的《回忆》中引用了爱氏未刊的日记许多材料以来,其内容的丰富已为广大的读者所知。爱德华·W·爱默生博士于他的《爱默生在康科德》一书,以及为1903年他的父亲百年诞辰纪念版十二卷集的注释中也曾大量引用。爱好爱默生的读者由于《日记》能全部发表而最终得到满足。在爱默生博士和华尔多·爱默生。福布斯的共同编辑下,十卷《日记》在1904年-1914年陆续问世。它们不平常的重要意义立即得到学者的承认,但对一般的读者来说,这厚厚的十大卷似乎有点令人望而生畏。米夏德教授迅速地发表了两卷法文节译本,但迄今一直没有尝试为爱默生的同胞编一种《日记》的选本。经爱氏的子女同意并取得他的出版商合作,这一工作由本人着手,我们相信这位美国最杰出的作家《日记》的一卷单行本会受到日益扩大的读者圈的欢迎。
爱默生何时开始写他的日记已不可知,但从1820年他十七岁起至1875年他七十二岁止有相当完善的记录。约翰·卫斯理与约翰。昆西·亚当斯的著名的日记只包括一段较之稍长的时期。这五十五年的话题和心境的范围是非常之广的。历史学家将发现爱默生《日记》所写的完全是19世纪典型的新英格兰,如同约翰·温斯洛普、柯顿·马瑟、萨缪尔·西瓦尔在更早时期的日记中所写的情形一样。爱默生对乡土和外地情况的记载常跟梭罗的记载同样生动有力,对季节、花鸟的记录同样热心,尽管不是同样细致准确。他对他的同时代人作出敏锐的判断。他记叙他跟爱雷里·钱宁、霍桑、梭罗的一同散步,和奥尔科特及玛格丽特·福勒的谈话。他记下他个人对全国性的名人如韦勃斯特、约翰·布朗及林肯的印象。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他的阅读,思考,未来的诗歌散文创作的素材,在孤独地面对美景时的狂喜,勇敢地进行探索的灵魂的经历等等的记录。在日记内爱默生表现出像乔治。福克斯和圣·奥古斯丁同样深刻和亲切的宗教情绪,哲学方面的提问像若贝尔或阿密尔的提问那样尖锐。他的老师蒙田也不曾对现实进行过更多的猛烈抨击,对自己有更多的无穷尽的难以满足的反思。
爱默生有一次曾把他的日记称为“储蓄银行”。在日记中他记下诗的,或供来日之用的佳妙的片言只语;他积蓄他的思想——在林中或瓦尔登湖畔徜徉时随时想到的——知道有朝一日他写书或讲学时会需要它们。他细心地为他成卷的系列草稿做好索引,从中吸收作为他演讲的材料,这些演讲又一篇篇成为定稿的随笔的材料。特别有趣的是他有些名诗如《个人和全体》、《两河》、《日子》的散文稿。但不管最初的草稿是散文或诗作,对人生的思考或自我分析,它们都一概存人“储蓄银行”,作为需要时的储备金。
这些原来的札记中的某种清新的魅力,在后来发表经过润色的流畅的《随笔》段落内却丧失了。大部分《日记》在文体上措辞是十分得体的。爱默生作为一位散文作家经常受到的指责,行文缺乏统一性和一贯到底的逻辑性,在“储蓄银行”随意记下的散页中自然少见。《日记》中存有一个又一个金币——成百上千——没有人要把它们熔成金锭。本书是从十卷本中精选出来的,十卷本内无疑是存在某种散漫性和写得过多的精神经验的。在本书中这些缺点难得发现,但《随笔》重要的段落中所具有的辛辣深刻和才气横溢的语调特色却保留下来。
在文学性质上,尤其是在自传性质上,可以相信,和爱默生生前发表的作品相比,本书毫不逊色。读者可以从中发现在大学优秀生和毕业生联谊会上的发言《美国的学人》、《神学院演说》和其他最著名的随笔的原始措辞。在本书中能追溯爱默生反抗基督教因袭化观念的全过程,尽管存在不止一处对清教新英格兰的旧风尚的忠诚的依恋。其中也留下他对许多作品和作者随手记下,未经深思熟虑的或怀有偏见的印象,有些比较深刻,有些则比较肤浅,但都表达得挺引人人胜。在它们使人人迷的吸引力变得淡薄以前,读者会感到其中迷人的诗意,但一般说来,较之《随笔》和《诗集》,《日记》所含的超验主义成分比人们预料的要少。同样,较之20世纪的许多读者确信他们会在这位康科德的狂想家身上发现的地方心理和经验,这方面的材料也少得多。《日记》中的条目比许多爱默生的传记更强调他的旅行的重要意义,早年他曾经两次长期逗留在南方,他三次访欧,为期更长。读者几乎没有料到会在1848年巴黎的革命俱乐部中遇到这位庄重沉着的康科德公民,也不会平平常常地拿他跟在严冬的冰上一再跨越密西西比河以便遵约去西部履行每年讲学的任务联系起来。这类西部的经历对爱默生来说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帮助他看出他的同胞的品德。
最后,应提醒本书读者的是,爱默生感觉需要的时候,便把他的积蓄存入“储蓄银行”,一点也不受岁月的压力。有时好几个星期,好几个月他一则也没有写,然后他似乎思如泉涌,表面上有许多毫无关联的段落在同一天记下来,大约在不同的时刻。有时他利用散页写日记,即使他的儿子与孙子煞费苦心也确定不下来那些不同的小段的时间。这并没有什么关系,读者不必为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文字定为同一日期而感到迷惑不解。爱默生如果给一则日记标有题目,编者都加以保留。写作的地点如伦敦、圣·奥古斯丁、巴黎,如果是已知的,也标明出来,但1835年以后,地点可理解为康科德,除非另外注明。
在安排本书付印时,我们想到要尽可能把爱默生的生平年代跟《日记》完整版中的年代加以衔接。比如1820年-1824年这段时间相当于《日记》足本的第一卷,本书则集中在一个单元中。爱默生生平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篇编者的短序以说明作者所指的事件或情况,用这个办法就不用脚注了。一些专有名词作者仅用首字母,本书则用全称付印(用括弧补充)。《日记》全文的爱好者可能在这里那里未发现某一自己最喜爱的片断,但补救的办法是容易找到的,他们只要去翻阅足本即可。要从屈莱顿山所谓上帝丰富的宝藏中挖掘珍宝,本书的编选是一个有吸引力但很困难的任务,因为我们都是爱书的人,读者也许能以他们的宽容弥补编者的武断所造成的疏略。 后记
对本书的内容,原编者勃里斯·佩里已在前言中作了介绍,我不再重复,这里我只想对本书感兴趣的读者说几句话。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在美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恐怕是无人能够企及的。他被看作美国民族的先知,他的《论自然》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独立宣言”,他的自立思想被看作是美国的宗教。我觉得要全面了解评价美国文化的价值,首先必须了解爱默生。
爱默生一生实现了他的三个奋斗目标:一是改革美国的宗教,即肯定人的价值,使人的人格和精神从宗教教条烦琐的清规戒律之下解放出来;二是废除奴隶制,使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自由、民主的国家;三是建立美国的民族文学,使美国文学不再成为欧洲文学的模仿品,从而推动美国自己的文艺复兴。爱氏的另一个目标,让美国人民摆脱拜金主义的影响则未能实现,这恐怕是他力所不及的。
诚然,如某些评论家所分析的,爱默生的思想并没有什么独创性,它们来自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的先验论,瑞典斯威登堡的神秘主义和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然而他使这些旧大陆的思想美国化,形成新大陆美国文化的基础,生根、发芽、滋长,使今天的美国文化成为全世界文化一个光辉灿烂的独立部分,不再像二百年前那样被人渺视。我们今天来看前两个世纪的人所完成的事业往往觉得没有什么稀奇,但是要知道任何改革都是不易的,假如易时易地以处,这一贡献无论如何是了不起的。
研究爱默生当然首先应该读他的论文和随笔,但介绍他的《日记》也是一项不能缺少的工作,像他自己所说《日记》是他的“储蓄银行”,他的论文和演说的素材即来自这个取之不尽的宝藏。把他的十卷本《日记》压缩成一百多页的精华,无疑是要损失许多东西的,就像哈罗德。布罗姆教授说的没有一种压缩本能使他满意,不过如果我们中国的读者在没有机会读到全文以前,有这个压缩本还是比没有要好。
翻译的价值一是供不懂外文的读者从译文看到原作;二是供懂外文但无法读到原作的读者阅读参考。我翻译本书的目的是为我国上述两类读者通过熟悉爱默生了解美国文化的精髓作为参考用。我希望中国普通的读者看到和电视电影中不同的另一个美国,一个沉思而不是浮躁的美国,一个追求真理而不是追求金钱物欲的美国,一个朴素自然而不是花花世界的美国。根据这一目的,我删掉一些纯粹是应酬性的记事,或纯粹形而上学的讨论,或内容重复的条目,着重选择表现他的人格修养、人生哲学、文学经验、美学观点、自然欣赏方面的内容。由于爱默生思想的博大精深,如果说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诠释,我对某些比较难懂的词句外加一些注释,仅仅是个人的体会,我不敢说我的诠释是准确的,只能说力求准确。
爱默生是学者、思想家和诗人,但首先是学者和思想家,写诗是他的余事,所以他的生活中波澜不多,他没有直接从事过政治活动。他的日记以对人文现象的观察见长,如生死、婚姻、爱情、宗教、教育、女权等等,也包括重大的政治事件,知人论事都贯串着睿智的哲理,穿插有自然景物的描写,清丽如画,诗意盎然。
阅读爱氏的日记,我觉得不但要咀嚼他的许多意味深长的思想表露,同时还要欣赏它的文学价值,从中看到作者自我刻画的栩栩如生的形象,他的完整的人格,和他生活的环境、背景,如果我们以为他是整天板着面孔说教的圣人那就错了。他热爱生活,好学深思,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职业富有高度的责任感。他淡泊名利,追求真理,不断分析自己的不足。我们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对他的立身处世的原则不能不感到景仰。《日记》综合起来可说是一部自传,包括作者和一些当代文学名人的交往,如霍桑、梭罗、卡莱尔、德昆西,以及他周围的超验主义俱乐部的朋友,他们生活中的一些轶事。虽然每一则都落笔不多,但用词构句却十分精辟简洁,光从语言的角度考虑也堪称精品。他把日记这一体裁的长处和用途发挥到相当充分的地步,影响到他的门人弟子,如梭罗、布罗斯,他们的《日记》也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瑰宝。我希望读者面对今天金钱与物欲猖獗,人们的心灵受到严重污染的现实,读过本书之后会像掬饮山泉一样,心灵得到这位贤哲的智慧的净化,从而感悟到什么。 文摘
原编者序①
自埃利奥特·卡博特在他对爱默生的《回忆》中引用了爱氏未刊的日记许多材料以来,其内容的丰富已为广大的读者所知。爱德华·W·爱默生博士于他的《爱默生在康科德》一书,以及为1903年他的父亲百年诞辰纪念版十二卷集的注释中也曾大量引用。爱好爱默生的读者由于《日记》能全部发表而最终得到满足。在爱默生博士和华尔多·爱默生·福布斯的共同编辑下,十卷《日记》在1904年-l914年陆续问世。它们不平常的重要意义立即得到学者的承认,但对一般的读者来说,这厚厚的十大卷似乎有点令人望而生畏。米夏德教授迅速地发表了两卷法文节译本,但迄今一直没有尝试为爱默生的同胞编一种《日记》的选本。经爱氏的子女同意并取得他的出版商合作,这一工作由本人着手,我们相信这位美国最杰出的作家《日记》的~卷单行本会受到日益扩大的读者圈的欢迎。
爱默生何时开始写他的日记已不可知,但从1820年他十七岁起至1875年他七十二岁止有相当完善的记录。
ISBN | 7506030403/978750603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