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码〈西游记〉》以管理学、社会科学的视角,对《西游记》进行了解读。上篇讲述孙悟空的心路历程,认为孙悟空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无性阶段;生性和任性的阶段;从五行山下出来,悟空经历了一个收性的阶段;最后,到达西天被封为佛,达到了更高层次的无性阶段。
下篇则从管理学、经济学等角度,对“天庭”管理进行了深入有趣的分析。包括对取经队伍内部的利益关系的分析,如来佛对取经队伍人员构成的考虑,九九八十一难,天界对悟空的考验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于认识中国古代管理的奥秘,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编辑推荐
《解码〈西游记〉》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齐天大圣府下设了什么办事机构
镇元大仙为什么要请唐僧吃人参果
孙悟空如何获得对八戒、沙僧的调度权
唐僧如何应对管理困境
八戒怎样在团队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取经团队有哪些利益博弈
八十一难是谁经历的
取经是一个怎样的历程
孙悟空本事为何前后反差那么大
取经到底是苦差还是肥差
《解码〈西游记〉》的读者群为具有大学学历,有一定社会工作经验的读者,对《西游记》感兴趣及研究《西游记》的广大读者。
取经路上的人生智慧与管理谋略
因反叛而为圣,因取经而在佛,为什么会这样,其他妖怪能这样吗/奥妙在哪里?
媒体推荐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逻辑缜密,妙处迭生。本书是长期倾心研读和丰富知识积淀的产物,以当代社会科学的眼光穿透经典,揭开一个别开生面的西游世界。轻松的阅读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体悟,令人耳目为之-新。
--刘丰 (天津某高校,博士生)
真实好玩的《西游记》,很久没有读过这样别致的书了。
--李婷 (北京,职业白领)
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最深层的内容,下篇的一些内容可能是管理者不希望下属阅读的。
--任航 (福建,银行经理)
一口气就读完了,它彻底改变了我对《西游记》的看法,也使我开始思考很多问题,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门。
--王强 (北京某高校,学生)
如果你有要事处理,那么千万不要拿起这本书,因为它真的会让你爱不释手。
--陈刚 (北京某高校,教师)
作者简介
周方银,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博士生。生于湖北。著有《国际问题数量化分析—理论、方法、模型》等。
目录
上篇 孙悟空的心路历程
孙悟空简历
我无性
猴王出世
◆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
◆花果山的经济基础
一个社会契约:石猴以信称王
拜师学艺:开启生命征程新的一页
◆希望好日子能长久
◆我无性
◆三更传艺与“法不传六耳”
◆你这去,定生不良
不断膨胀的欲望
花果山的天还是原来那片天吗
◆花果山是如何被建设成一座战斗堡垒的
◆闯龙官探地府
弼马温的苦恼
◆高高兴兴上天庭
◆弼马温任职评估
◆“当官”是否要从基层做起
◆玉帝人事任命上的难题
不做弼马温就做齐天大圣
◆本事见长,脾气也长
◆鬼王是个马屁精
◆花果山政治制度的变迁史
◆太白金星的变通之策
◆许旌阳的补救措施
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的源起
◆当强者碰到更强者
◆大闹天宫为何必败
反思与磨炼
五百年后知悔了
◆五行山下的反思
◆初见观音菩萨
不再认同妖怪身份
◆初见唐僧:冰火两重天
◆龙王思想工作做得好
◆戴上紧箍
◆唐僧一逐孙悟空
◆悟空身份认同的剧烈转变
对观音执弟子之礼
◆起初并不太尊重观音
◆对观音的认识发生变化
◆对观音死心塌地
对取经行动的思考
了解人情世故
◆与镇元结拜
◆对奎木狼的处罚
◆背景深厚的狮驼岭群妖
老于世故的孙悟空
从心所欲不逾矩
话里话外紧箍咒
◆紧箍咒与意志无力问题
◆自动消失的紧箍
◆从心所欲不逾矩
妖精菩萨,总是一念
◆菩萨妖精与妖精菩萨
◆二心的争斗
自觉维护等级体制
◆歌功颂德一首诗
◆悟空与如来的关系变化
◆悟空对唐僧态度的变化
对体制外人物的态度
◆不杀生的教育
◆对强盗态度的变化
◆对妖怪态度的变化
孙悟空成长过程分析
从无性到成佛是一个循环
◆从无性到成佛的变化
◆灵山是个什么所在
◆两界山的寓意
悟空为何能成佛
◆因有大功而得大赏
◆建立了广泛而深厚的人脉
◆摆正了在体系内的位置,从而被体系所接受
吴承恩对大闹天宫的态度
孙悟空是如何被成功改造的
◆武力压制
◆利益引导
◆身份认同的转变
下篇《西游记》中的管理谋略
取经队伍内部利益分析
悟空与沙僧的关系
◆沙僧的利益格局
◆沙僧的行为方式及其变化
悟空与八戒的关系变迁
◆猪八戒的利益格局
◆猪八戒的基本性格
◆悟空与八戒的明争暗斗
悟空如何获得对八戒、沙僧的调度权
悟空与唐僧的关系变迁
◆唐僧对悟空并无好感
◆唐僧的领导策略:联合八戒、制约悟空
◆如来、观音对唐僧的约束
◆唐僧的难题
序言
一年前的一天中午,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的几位年轻博士在单位食堂吃饭,不经意地聊起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一听到《西游记》三个字,周方银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他对故事中人物的评论和对故事逻辑的剖析,新奇独到、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我随即建议他就研究《西游记》的心得给大家做一次讲座。讲座很成功,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周方银让大家知道了这部家喻户晓的著作竟然可以那样来读,并且可以读出如此之多的新内容来。
讲座结束后,我鼓励他把所讲的东西整理扩充一下,写成一部书出版。全书成稿后,周方银便请我写一篇序言。最初我对作序一事颇为踌躇。坦白地讲,《西游记》我看得很粗,主要目的是想找些素材或样本,以便检验某些制度经济学命题。我翻阅《西游记》在于寻找或发现一些可以拿来使用的隐喻。
与我那种带有目的性的阅读迥然不同,周方银之读《西游记》,更多的是兴趣使然。他写该书,大多属于有感而发,所求一吐为快。这自然又让我想起了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讲的话:“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虽说《史记》被列入“六大才子书”,但金圣叹并不大欣赏司马迁的心胸,且不无揶揄地说:“如《史记》须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所以他于《游侠》、《货殖传》特地着精神。”而施耐庵的心胸则受到金圣叹的极力推崇,其写《水浒》只是“饱暖无事,又值心闲,不免伸纸弄笔,寻个题目,写出自家锦心绣口,故其是非皆不谬于圣人。”
文摘
一个社会契约:石猴以信称王
石猴出世后做的第一件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事情,就是在水帘洞中称王。不过称王并不完全是出于石猴的主动行为。
石猴称王,一开始不过源于众猴的一个游戏。一天,群猴看到山中涧水奔流,也是闲来无事,就想一起顺着涧流往上去寻找源流,说要“寻个源头出来”。这“寻个源头出来”的冲动,实在是人性中一种深层的追求,就是想从根本上明白我们身边很多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不想糊里糊涂地过日子。有时我们不仅想追溯自然界事物的源流,还想追溯自己的源流。不过,“寻找”的结果常常并不能让人满意:真正的“源头”在哪里,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寻出来的。但想到要去“寻”和没有想到要去“寻”,就是一个重要的区别。
众猴这天怎么突然想到要去寻这个源头呢?按众猴的说法,“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原来是今天闲得没有事干。看来,闲暇在思维活动中的地位还挺重要,要不然,整天操心穿衣吃饭,哪有时间寻思这些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事情呢。
众猴寻到涧水源头,发现是一股瀑布飞泉。于是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众猴的话也体现出一种朴素的思想,就是“哪一个有本事的,我等即拜他为王。”拜谁为王,是以本事为基础的,中间省略号所代表的,则是要用他的本事做一件对众人有益的事情。这似乎成了自愿尊王的一种普遍模式。
既然要区分出谁是有本事的,谁是没有本事的,一系列后续的麻烦也就产生了。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猴子们本来在花果山自由自在的,怎么会突然想到要拜某一只猴为“王”,这个“王”的观念是从哪里来的?我想可能是来自花果山的其他兽类,比如说狮子王、老虎王、狼王什么的,后来不是说过有七十二洞妖王嘛。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石猴自告奋勇,挺身而出,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跳过瀑布,并发现了瀑布后面的水帘洞。作为无主之物,水帘.洞理所当然地成为日后众猴的“安身之处”。众猴跳过去后,却忘了先前的承诺,“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一直闹到精疲力竭为止,竟似完全不记得先前说过要把那个“有本事的”拜为大王的话。
但这话石猴可没有忘(他怎么能忘呢?忙活了半天不就是为了这个嘛),他找了一个高一点的地方坐上去,说“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弟兄们啊,做人要讲信用,说话要算数,你们可不能拿我开涮啊。你们刚才说哪一个有本事进来又出去,身体不受伤的,就拜他为王。这些我都做到了,还给你们找了这么好的一个所在,你们以后可以在这里享享福了,为什么不拜我为王呢?这些猴子也真是很难得,听了石猴的话,想起还真有这么回事,于是“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一般人听了这个故事可能只是笑笑,觉得好玩,其实,这件事背后透露出来的信息颇不简单。
首先,众猴说话还是很算数的,光这一点就很难得,因为这是一个处于原始状态的社会,对于违反承诺的事情,并没有法院和政府来进行处罚并强制执行。在没有行政处罚的社会中,讲诚信是很难得的品质。花果山保持了这么多年的祥和之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守信大概是任何社会群体所必然要求个体遵行的普遍礼俗和道德规范,否则社会不能维系。守信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个体与社会的生存。
其次,群猴在拜大王的时候,并不是乱成一片,而是“序齿排班”,按照年龄大小排好顺序。显然,即使在初始社会,等级观念也已深入猴心。既然有等级,就要有确定等级的标准,按照本领大小为众猴排序,显然是一件暂时还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按照年龄标准排序,就成了一个很自然和方便简易的选择。这么看来,论资排辈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群猴拜大王的场面清楚地表明,虽是深山老林蒙昧之地,地位尊卑观念也已经有雏形了。
最后,对先前的承诺,石猴不提,众猴也就“没有想起”。这事要是石猴不提起,估计众猴也会把先前的话当成信口说说的给“忘”了。对于众猴来说,平白在自己头上安一个“猴王”,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在这个自愿中,也有一些不那么自愿的成分。
我们再回头看一下石猴称王的过程:首先是众猴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然后石猴说“我进去,我进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口头协议,双方以口头承诺的方式订立了一个契约,在现代相当于一个君子协定。之后,石猴完成了契约中自己相应的义务,并要求众猴履行协议。众猴虽然并非很乐意,但也没有拒绝,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协议。
关键在于,这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法院,也没有第三方实施机构的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中,众猴即使不想履行协议,石猴也没有办法。毕竟他只有一个,属于少数派,从力量对比看,是弱势的一方。从这种意义上说,花果山的猴群社会是一个很讲信用的诚信社会。反过来说,正因为有对其他猴子说话会算数的预期,石猴才会接受这个挑战,并且在完成任务后要求众猴履约。如果猴群社会以前就不讲诚信,石猴也不会跳出来接受这个挑战,整个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ISBN | 7030228774/978703022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周方银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