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出远门》是邵燕祥先生的游记作品集,内中具体收录了:《梵净山:一次秋天的远足》、《带一本“李白”去皖南》、《星期早市——美国伊利诺州斯普林菲尔德素描》、《最后的森林——写给林区的文学同行们》、《武夷山“御茶园”》等文章。邵燕祥先生1933年出生在北京,北平中法大学肄业,后在华北大学结业。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月改正。1978年至1993年在《诗刊》工作,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曾任中国作协第三、第四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出远门》为其游记作品集。
编辑推荐
《出远门》由岳麓书社出版。
作者简介
邵燕祥,当代诗人,浙江萧山人,1933年6月10日生于北平。他的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1)和第二本诗集《到远方去》(1955)。收入50年代初期写的抒情诗,其中一些表现了年轻一代参与工业化建设的理想和激情。当时在青年读者中有一定影响。1957年遭到斗争和封杀。20年后复出。在继续歌唱的同时。多写批判性和反思性的随笔、杂文。至今出版诗集、文集70余种。近年出版的有随笔杂文集,以及《回忆与思考1945-1958》。邵燕祥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作家协会《诗刊》供职。80、90年代,当选过中国作协理事会理事和主席团委员。
目录
序言
上编
孙中山的讲演
避暑山庄偶感
武夷山“御茶园”
串胡同记
最后的森林——写给林区的文学同行们
雅得那么俗
各绿其绿
浚县之忆
泰山七题
听山/杜甫的眼睛/南天门/云雾窈窕/看日出的缘分/读于路和行于书/泰山的魅力
永嘉四记
池塘春草梦/舴艋舟/岩·云·瀑/田家村舍
康有为的踪迹
遥想湘湖
梦云游
遥寄武夷山
最后的净土
“后花园”的后花园
洞头散记
两座山的传说
石者山之骨
贝多芬头像
莫干山印象
琉璃河忆旧
再过三峡
交河故城
行早秋山中
神秘谷
佛子岭一瞥
密云小记
闲话兖州
陌生的阿尔山
原始林漫想
梵净山:一次秋天的远足
大兴安岭诗话
绿围城/达尔滨湖/石塘林
走马看不尽赣南花
亮化/为了面包和自由/红土地/绿家园/一座真实的宋城/古驿道和老围屋/假如我是投资者
黔东南雷公山纪行
带一本“李白”去皖南
知音汉阳
古老的枣年青的枣
厦门马拉松
下编
爱荷华随笔
客居小札/听雅乐时的俗念/石头城记/车窗看美国/猎人不受欢迎/打足球/落日/美国没有鬼/爱憎出艺术/阿米什人/苦雨凄风火鸡宴/大峡谷去来/昨天已经古老/惜别
星期早市——美国伊利诺州斯普林菲尔德素描
遥远的祝福
欧罗巴鳞爪
斯大林格勒站/国会大厦/示众台/一样的广场/诺曼底海滩
重过莫斯科(节选)
此身虽在堪惊/吃和住/红场上的祝福
序言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偶有游历的机缘,多半是写诗纪行。如1957年春访问苏联,一路记下新鲜的观感,随后整理出《第四十个春天》一集四十首诗;又如1980年春,我从昆明一直到滇西,在长途汽车上,在大小客舍里,我写下二三十首诗,后来辑成诗集《在远方》。
如果问我当时的游记,这些诗就算是了吧。
不但曾以新诗代游记,旧体诗也有此用。我初游大理时,曾在黄昏时分登过金梭岛,但没留下片纸只字,倒是与我同游的朋友杨君记下了这一次行踪。1987年春天重游洱海,我却写了一阕《满江红》:
三月街过,依然是游人络绎。
捧妆镜,白云顾盼,卷帘梳洗。
石径痴开山踯躅,扁舟欲网春消息。
叹京华无此蔚蓝天,碧琉璃。
鱼龙动,风波起;金梭静,船如织。
问将来潋滟,可能如昔?
我爱万年风雪月,更怜一海烟霞水。
莫等闲辜负好河山,佳丽地。
那两次滇游,散文只写了有限的三几篇,内容也多是呼吁爱护森林,保护环境的。
还是20世纪80年代,一些报刊约写游记,我写了一篇《游记难写》,在《中国旅游报》刊发了。说的是心里话:好山好水向往已久,亲临其境,发现不是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就是胡拆乱改,面目全非,胡涂乱抹,佛头着粪。很难佯作不知,于是写游记的从容心境乃不可得矣。自然,多年来,每有行脚,除了写些习称为诗的东西,有时也笔之于书,或录见闻,或记感触,就是收入本书的篇章了。
记得年前,岳麓书社曾主陶先生让我参加这一套游记丛书,自忖所写的杂文随笔,能够符合游记文体要求的,怕是十不一二,再就是丛书强调游记的文化含量。拙笔下则街谈巷议居多,迟迟不敢应命。还是来新夏先生和王春瑜先生多方鼓励,我便翻检二三十年来能跟一些地名沾边的文字,一股脑儿交给编辑部。幸得特约编审王平先生汰选一过,才有今天摆在读者面前的样子。还有,外出时曾拍照留念的,不一定写有相关的文字,写了点什么的,又未必留下相应的照片,我能提供配发的图片很少,怕有负读者的期望,在这里表示我的歉意。
感谢岳麓书社的这一策划。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想过编一本自己的游记集。近年几次出国旅游,都写下一些成组的诗,由此曾想过编一本在国外和国内漫游的诗集,书名都想好了,叫《出远门》。由于出诗集难,虽想到并没动手。一位熟悉的友人给我泼凉水说,其实不仅《第四十个春天》和《在远方》,几乎所有你的诗都是“游记诗”,像早年以工业建设为背景的诗,不都是各大工程的“游记”么!我唯唯。
现在把《出远门》移来做这本游记性散文的书名,我偏又想到,我的几乎所有随笔杂文,包括有些思辨性的文字在内,难道不都是我的人生游记——留下了我在生命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么。人生如寄,人生如旅,“犹似飞鸿踏雪泥”,总要留下一些痕迹。而所谓游记,也就是标志着这里那里地名的雪泥鸿爪吧。
雪泥迟早有融化的时候,印在上面的爪痕其亦将随之消失净尽乎!
2008年9月17日,中秋节后三天
文摘
插图:
从温州上船,海上航行一个半小时,到洞头县的水桶擂码头。这擂字怎么讲?没问,不知是闽南话还是温州话。
洞头为什么叫洞头?跨过仙叠岩那层层叠叠的山石,在临海的岩岸上,循着轰轰的水声,俯看有个岩洞,深隐在湾里,听说早年从福建流徙来的先人,海上遇了风浪,多亏避进这里才得平安。今天这里,依然水回浪激,回声如炮,溅花喷雾,有声有色,但当年舟船颠簸里,人们正为求生而搏斗,恐怕顾不上欣赏海上风光。世世代代,尽管都祈祷一帆风顺,却极少风平浪静的日子,这话到处皆然,说海岛上人家尤其贴切。
而面对着使人惊心动魄的惊涛骇浪,安之若素,从容镇定,这是今天洞头人的性格。
我们此来,台风季节已过,无论从人们神闲气定的表情,起居有常的生活秩序,或村容市容,都看不出一点台风肆虐的痕迹。
ISBN | 7807611847/978780761 |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作者 | 邵燕祥 |
尺寸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