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攻击行为研究 780207304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内容简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青少年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趋严重的态势,不仅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美国,在整个西方国家如此,中国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困扰。第一章攻击行为概述第二章攻击行为研究新视野: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第三章未成年人具有内隐攻击性吗第四章实验研究:攻击行为少年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第五章总讨论第六结束语:总结与反思。 人类其实很早就对攻击行为加以关注,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国内很少有专门的论著对这些研究加以全面的概括和总结,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前的很多理论和研究结果都多少表现出某些不足。本书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做了较全面而又具有的阐述和分析。本书既涉及人类攻击行为的一般特征的探讨,又针对性地对青少年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既有理论性的探讨,又有严格的实证研究,内容翔实,时代性强。 本书逻辑思维清晰,语言流畅,且在某些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新视野、新思想、因此本书值得一读。
编辑推荐
本书首先从攻击行为的理论定义上着手,然后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青少年攻击行为发生的规律。同时通过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进而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进行系列研究。全书逻辑思维清晰,语言流畅,观点新,值得一读。
媒体推荐
书评 本书得到了全国教育“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针对这样一种严峻形势而制定的,同时,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识研究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是证明社会认识具有内隐性的突破口,因此,对青少年攻击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极具迫切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
叶茂林,男,1965年3月生于湖南省浏阳市,心理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兼湖南省心理学会副秘书长。2003年9月开始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从事社会认知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心理科学》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工作。现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和省、厅级课题各1项。
目录
第一章攻击行为概述/1 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1 第二节攻击行为的理论/9 第三节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研究方法/39 第二章攻击行为研究新视野:内隐社会认知理论/47 第一节从内隐记忆到内隐社会认知/47 第二节内隐社会认知视野中的攻击/51 第三节攻击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55 第四节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探讨攻击性的意义/71 第三章未成年人具有内隐攻击性吗?/75 第一节相关研究及本章构想/75 第二节实验一:未成年人具有内隐攻击性吗?/82 第三节实验二:材料性质与内隐攻击性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95 第四节实验三:刺激物属性与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106 第五节本章总结/117 第四章实验研究:攻击行为少年内隐社会认知特点/119 第一节相关研究和本章构想/120 第二节实验一:未成年罪犯群体与正常群体的攻击性的内隐特征/126 第三节实验二:归因风格的内隐特征与攻击行为/134 第四节实验三:自控力的内隐特征与攻击行为/142 第五节本章总结/151 第五章总讨论/153 第一节由内隐攻击性所想到的/153 第二节关于未成年人的攻击行为/160 第三节关于攻击行为产生过程的模式化式化设想/164 第四节关于攻击性的性别差异/168 第五节关于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控制/176 第六节关于研究方法/180 第六章结束语:总结与反思/183 第一节总结/183 第二节反思/184 参考文献/189 后记/207
文摘
书摘 节关于未成年人攻击 行为的控制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研究未成年人的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于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从而更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制止未成年人的攻击行为出现,特别是暴力行为的出现。但问题是,不仅在解释攻击动机或行为的起因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观点或主张,在如何控制和消除侵犯行为这一更为棘手的现实问题上,则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近年来,人类社会的攻击和暴力犯罪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高了2~3岁,14周岁以下的违法犯罪增多。而在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中尤以暴力型犯罪为主。而与之极为不相称的是,目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所能提供的消除及控制攻击行为的方案却是苍白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攻击行为的消除,在人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带有悲观主义情调的景象。根据这一理论,攻击行为产生于个体的本能冲动,而这种原始的本能冲动又是无时无刻不在寻求着满足,因此,攻击行为的控制和消除是非常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通过某种不那么伤害他人的方式释放或曰“宣泄”我们的攻击能量,以降低我们的攻击性或通过培养和强化个体的“超我”来控制和减少攻击行为的表现。但是,尽管弗洛伊德曾关注过这种方式在预防攻击行为上的效果的大小程度和持续时间,但总体上而言,他是相信这种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实际上是极小的,并且是非常短暂的。 习性学或社会生物学的主张也同样令人沮丧,在洛伦兹、威尔等人眼中,因为攻击是本能的、与生俱来的,因此,控制和消除攻击行为的前景是渺茫的。在这种前提下,人们所能做的就是要想方设法引导这种由本能决定的行为以社会许可和赞许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举重、拳击、登山、长跑等竞技活动和开展相互间的辩论等,从而化解或降低攻击行为。这种方法其实不过是弗洛伊德的侵犯行为“宣泄论”的一种变式而已。但洛伦兹相对于弗洛伊德而言还是较为乐观的。他还曾经指出,深沉的爱和与他人之间的友谊同外部攻击行为是互不相融的,有可能阻止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挫折一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由于都认为攻击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先天本能的,因此这两派理论家们都深信攻击行为是能够加以控制和改造的。根据“挫折一攻击假说”,控制和消除攻击行为的关键在于疏泄挫折引起的攻击能量和减少外界环境的攻击线索。而减少外界环境的攻击线索,则要求我们无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都应加强对攻击及其线索的控制。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则指出,攻击行为既然是个体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的,因此只要减少攻击行为的楷模,限制大众传播媒介中暴力形象的出现,使人们观察不到也就无从模仿,同时为人们树立起非攻击行为的楷模,向人们宣传非攻击行为的榜样,并结合运用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我们就能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有效地控制和消除攻击行为。 笔者认为,前面这些理论所提出的解决方法,都只涉及了攻击行为产生环节中的前两个环节。因为我们在上面的论述中指出,未成年人暴力行为出现的环节是:内隐攻击性启动刺激归因自控力攻击行为。当然,如果首先就让内隐攻击性的程度很低,或没有攻击启动刺激的出现,依据笔者前面提出的公式,则产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下降甚至为零。问题是,在当今这种信息爆炸而交流又异常便利的时代,要想通过减少或杜绝未成年人接触攻击行为信息的方式来控制和消除攻击行为无异于天方夜谭,甚至会造成新的封闭而阻碍青少年的正常发展。而且,不与整个社会的学校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进行,预防和控制只能是暂时性的或一厢情愿的。因为对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的控制必须依靠学校教育长期、持久的活动来进行,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以为,正如要想小孩不感冒,在无法杜绝病毒的情况下,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免疫力一样,要想未成年人不出现攻击行为,特别是暴力犯罪行为,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怎样提高他们对攻击行为的“免疫力”,而且这种“免疫力”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学校教育来进行。根据我们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应该提高未成年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教育他们学会更加全面地看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归因方式;通过各种现实生活环境和特设的情境来锻炼他们的自控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刺激时,能够分清“香花”、“毒草”,能够很好地把握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而这一点正好是可以与现在学校教育所提倡的“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的。P.176-180
ISBN7802073049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叶茂林
尺寸32开 Pages Per Sh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