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着重从意识和无意识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原野》的心理内涵和文学价值等。
序
散文集《野草》是鲁迅文学遗产中的一份瑰奇的珍宝。它以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但是《野草》却是一本不容易读懂的作品。这是因为:一、它诞生于鲁迅人生道路上的“彷徨”时期,它反映着鲁迅复杂的思想矛盾,记录着鲁迅深刻的人生思考,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二、鲁迅写作《野草》时,窒息的环境不能让他畅所欲言,“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三、《野草》中许多篇章是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写成的,作者较少直抒胸臆,他的感触,他的思考,更多的是采用暗示和自由联想来表达的。深刻的思想,隐晦的文字,暗示的手法,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文本解读的难度。所以有的学者甚至说,《野草》是鲁迅留给后人的世纪性的“文学猜想”。
《野草》问世后,一些学者为破解这个“文学猜想”虽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都不够系统和深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左”的影响阻碍着《野草》研究的深入开展。由于鲁迅在《野草》里暴露了自己“彷徨”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某些颓唐、失望情绪,当时认为,多揭示这些内容会损害鲁迅伟大光辉的形象;由于《野草》的思想内容较多通过象征主义手法表现出来,而当时只奉现实主义为正宗,各种现代派艺术均被视为资产阶级没落期的异端邪说,面对《野草》的象征主义,研究者只能望而却步。甚至到1981年我们在提交给全国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的论文《论(野草)的象征手法》里提出“鲁迅的象征主义手法”时还是小心翼翼。可见“左”的羁绊使我们难以真正接近《野草》,难以去参悟鲁迅留给我们的“文学猜想”。正因为如此,和鲁迅思想、小说、杂文等方面的研究相比,《野草》研究较长时间都是比较滞后的。
80年代以来,由于研究者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环境的相对宽松,《野草》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研究工作不再停留在对文本含义的逐篇解读,而是能够对《野草》思想艺术作整体的把握与考察;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能从现实表层的解释进入到对作品内涵的生命、心理、哲学等深层面的追寻;对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阐释也不再是只有一种声音,而是出现“文学猜想”众声喧哗的热闹景象;研究方法也趋于多元,运用各种新方法写出的成果往往给读者带来新意。《野草》研究的这种新气象成为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道亮丽风景。
刘彦荣这本对《野草》意识与无意识关系进行探讨的学术专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十多年前,他还在扬州师范学院攻读现代文学硕士学位时,就非常勤奋刻苦,那时他对《野草》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他撰写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毕业以后他仍然没有中断对《野草》的研究,陆续有些这方面的文章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这些前期工作都为他撰写系统研究的专著作了较好的准备。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正是刘彦荣长期思考、探索并以坚韧的毅力完成的一个成果。在这本书里,刘彦荣选择了一个十分新颖的研究视角,即着重从意识和无意识相互关系的角度来探讨《野草》的心理内涵和文学价值;他还尝试运用诸如精神分析、现象学、原型批评、符号学等方法来为他的研究服务,这种尝试也是有益的;同时,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都落实在对文本作新的阐释,因而这本书就写得具体而又焕发着新意,从而成为众声喧哗中的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声音。尽管这声音还不很成熟,但我们相信,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断努力,我们就能够更加走近鲁迅,就能够更清晰地窥望到《野草》丰富的蕴藏,感受到它无尽的艺术魅力。
是为序。
ISBN | 7806475265 |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作者 | 刘彦荣 |
尺寸 | 32/32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