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人,生存在边缘上:巴赫金边缘思想研究》对前苏联伟大的思想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M.M.BAXTHH1895-1975)的哲学人类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国内巴赫金研究领域独辟蹊径。作者观点独特,认证严密,语言生动,将学术性与可读性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编辑推荐
《人,生存在边缘上:巴赫金边缘思想研究》作者巴赫金从“边缘”视角出发,对“人”的各个方面的广泛讨论已经暗示了一种特殊的哲学人类学思想,本文的目标就是在巴赫金繁复的思想中对其进行挖掘和提示……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边缘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巴赫金早期的哲学思想
一、存在即事件
二、应分
三、存在位置与主体性
四、我与他人
第二节 审美创造与外位原则
一、审美价值产生的语境
二、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与材料
三、审美创造的特点和意义
第三节 形式即边缘
一、孤立与外位
二、超视与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三、边缘思想的提出
第四节 审美创造中的人际关系
一、外位与对话
二、审美对话的特点
第二章 身体作为人的边缘
第一节 身体的存在意义
第二节 拉伯雷的身体时空体
一、时空体与世界图景
二、身体时空体
第三节 狂欢节上的身体
第四节 来自边缘的笑声
一、严肃与诙谐
二、狂欢之笑
三、越界的快感
第三章 语言作为人的边缘
第一节 复调小说中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思想的形象与语言的形象
一、对话与思想形象的塑造
二、镶嵌与语言形象的塑造
第三节 超语言学与对话的人
一、超语言学
二、语言与人的对话本质
三、对话的自我和他者
第四节 人整个地存在于边缘上
一、个人意识的对话性
二、照镜活动与自我意识
第四章 文化及其边缘
第一节 文化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
第二节 人文科学方法论
第三节“开放的整体”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边缘生存者的狂欢
序言
学术的发展端赖学者的专门精深研究,没有学者长期沉潜、训练有素的研究,没有含英咀华、厚积薄发的成果,则学术的繁荣要么流于一句空话,要么就成了印刷垃圾的堆砌。在日益资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仿效古人将相关成果藏之名山以冀传之后世,不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故学术成果的刊布与交流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而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机构的职责就在于不断提供这样的平台,促成学术交流在共同体内外彼此互动,良性循环,以维持学术之树生生不息,常青常新。
近十年来,本院秉持为人文学术研究繁荣发展设平台、与津梁的素朴理念,曾先后与日本东北大学、专修大学,韩国庆尚大学、放送大学,台湾淡江大学、佛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大陆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机构进行合作,主办或合办了十多次重大学术活动,为学术交流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本院还常设”名师讲坛”与”新视角讲座”两个论坛,有计划礼聘海内外大家名师来院内讲学,举行专题讲座与报告达近百场(详见本院网站所列,恕不逐一列举)。讲坛上鸿儒硕学络绎,名流大腕云集,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演讲者的智慧机锋,每次与听众互动的思想火花,不时爆出佳话。
文摘
第一章 边缘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巴赫金早期的哲学思想
巴赫金自称为哲学家,然而他并没有写过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主要的哲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文艺学著作进行表达的。未完成的《论行为哲学》是唯一一部专门讨论哲学问题的著作,大约写于1920-1924年间,是巴赫金学术生涯最初阶段的成果。巴赫金在这部著作中主要探讨的是伦理哲学问题,但是其中的一些概念和命题,已经初步显示了巴赫金人学理论的基本思路。尤其是对“我眼中之我”在具体的世界建构时的中心地位的讨论,预示了“边缘”问题的提出。在此,我们仅就相关的内容作以下四个方面的论述。
一、存在即事件
巴赫金提出“存在即事件”这一概念,把人和人的行为置于存在的中心。“只有从行为出发,从唯一的完整的承担统一责任的行为出发,才能达到统一而又唯一的存在,达到这一存在的具体现实;第一哲学只能以实际行为作为自己的目标。”存在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事件性过程,这是巴赫金行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ISBN | 7010076030/978701007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段建军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