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音研究(青年学术文库) 780761249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930764 类别: 图书 语言文字 语言学 语音学
内容简介
《叶音研究》内容简介:叶音是古代的一种特殊音注,它同时具有语音属性。围绕叶音古今争论不休的正是叶音的古音属性及其在古音学上的地位问题,叶音折射出语音的变化,也与韵文韵字的使用等相关。所以,叶音可以纳入语言学范畴主要是音韵学范畴加以考察。
编辑推荐
《叶音研究》:青年学术文库
作者简介
汪业全,男,1963年出生,汉族,湖南澧县人,文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音韵学和中国语言学史研究,在《古汉语研究》、《语文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二项及教改项目一项。
目录
绪论 一、什么是叶音 二、叶音的认定 第一章 叶音研究史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叶音研究史概述 第二节 叶音研究史相关问题研究 第二章 音韵学范畴的叶音研究(上) 第一节 叶音中的古音成分 第二节 叶音中的非古音成分 第三节 叶音是一种泛古音 第三章 音韵学范畴的叶音研究(下) 第一节 据叶音考上古音 第二节 据叶音考中古、近代音 第四章 其他学科范畴的叶音研究 第一节 叶音与通假、校勘 第二节 朱熹叶音源变与版本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叶音说是汉语音韵学史的复杂问题,说法多,材料多,见解不一,洪诚先生(1910一1980)截断中流,指出:“凡不合今韵的押韵处,从今韵的角度看,谓之协韵。”并针对宋代吴械《毛诗叶韵补音》所用的“叶韵”二字指出,吴械的“叶韵”,“正是改今音以协古韵的意思,并不是原作者临时变读以协其韵”。这句经典表述告诉我们,如吴械辈所言,正确的叶音说当是:立足今音看,应是改上古韵字的今音,使原本相谐的韵字上古韵部相谐;并不是立足于古音的原作者I临时变读以协其韵,立足注叶者的今音看,也不是离开韵字古音而临时变读以叶其韵。总之,正确的叶音说,是注叶者要以今音为立足点始终指向上古音。这里牵涉到两个时点的错杂,实际解释时使问题复杂起来。如果把后代叶音看作一种存在,“作为在场状态的存在能够以不同的现存方式显示出来”(海德格尔语),我们研究叶音说,最终目的并不是要研究它作为一种当下存在的“在场”或“存在者”,而是要研究它的“存在自身”上古音,但对叶音的中古“在场”,或“存在者”,对其“以不同的现存方式显示出来”的丰富性自然也要着意研究之。也就是说,既要研究它的“存在自身”上古音,又要研究它的中古“在场”或“存在者”,这就使叶音研究变得既根本又表层,既丰富又复杂,规模会因此大大膨胀出来。这正是本书研究看似一个小小的叶音问题,却规模不小的原因。 对叶音说的系统研究,似著无前例,殊觉陌生。作者大别以四例叙之:一曰叶音史略(犹第一章),二曰音韵学维度下的叶音说(犹第二章),三曰语音史对叶音说的裁夺(犹第三章),四日叶音与校勘学和文献学等(犹第四章)。此四例或可说为叶音说研究范式之一般,修补又当别论。 关于音韵学维度下的研究,书中提出“泛古音”说。作者肯定叶音说中的主流倾向是上古音成分,即前述叶音说的语义逻辑指向始终是上古音,但由于叶音说的复杂性,可离析出非古音成分,叶音是杂色物,故说叶音的构成是“泛古音”结构。“泛古音”是一种“存在者”的“在场”,书中说:“说叶音是泛古音,是就叶音古音成分总体构成而言,具体到个体叶音,或为古音,或为某种非古音成分,不一而足。”可见“泛古音”说仅仅是一种价值评判,并非求真系统。 事实上,书中对叶音的本体求真研究蔚成气候,这充分体现在语音史对叶音说的裁夺上。作者以朱熹《诗集传》(八卷本)的有效叶音1232条为基本语料,研究出《诗集传》叶音可分上古韵部22部,其中阴声韵6部,阳声韵9部,人声韵7部,似按照预设立义,制为阴、阳、人三分相配之格局。又作《楚辞集注》叶音古韵分部考,考得舒声韵14部,人声韵8部,亦共22部。如将“集传”与“集注”叶音古韵分部作比较,可知“集注”无微、物、文部,而多出盍部、祭部、锡部,总数仍是22部,但“集传”与“集注”共同韵部“之、幽、宵、鱼、歌、职、屋、铎、质、月、缉、蒸、东、阳、耕、真、元、侵、谈”19部,各部所含的中古韵目也不尽相同。在追溯两注疏叶音古韵系统有所不同的根源时,作者认为:“之所以‘小异’,可能语音根据略有不同,如《集注》部分东韵字叶音入阳部,明显是楚方言现象。”此外作者还将朱熹的叶音古韵分部22部与江永21部作比较,分部对照,各循其本,比较出学理,竟认为“集传”和“集注”叶音古韵分部都能“为五百多年后江永的古韵奠基”。
后记
本书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学位论文题为《元以前叶音考论》,今论述叶音研究史延及有清一代;叶音古音属性一章加进了语音根据考察,只是篇幅所限,大量的音证材料无法列入;基于叶音的语音史研究一章新增了上古、中古声母方面的考察,韵部研究方面也大为扩展,等等。有些章节内容近年来在刊物上发表过。几年下来,大修小补,颇费精神,虽说不无长进,但较之高品位的学术专著自觉“弗如远甚”。 叶音是个不大“人时”的题目。近年来叶音研究多了一些,对它的认识才逐渐理性和接近真实。要彻底拂去裹挟在叶音身上的尘幔,还原其本真,尚需作更深广地研究。这是本人选题的初衷。其实,笔者初涉叶音还是在做硕士论文时。当时整理《道藏》音注材料,竟然发现唐代史崇玄有几条特别的音注——叶音。从此,我便留心叶音问题。2002年进入音韵学重镇南京大学深造,师从李开先生。先生学识渊博,尤精古音学。先生连续指导几届博士围绕古音学尤其是清代古音学展开研究。从顾炎武到黄侃,大凡有一定影响的古音学人都已梳理一过,宋明到有清古音学史大明。古音学史论及其理论、方法研究往往涉及叶音问题,唯缺乏系统考察。我想,对叶音的专门探讨当有助于古音学和古音学史研究。
文摘
第一章 叶音研究史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叶音研究史概述 叶音是古代一种比较特殊的音韵现象。叶音自魏晋萌芽,至现代尚有余绪。叶音研究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叶音研究随着叶音的发展而产生,并随着叶音说与古音学的相互影响而不断发展。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这一过程,是古音学和古音学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元代是叶音的调整时期,叶音研究也酝酿着新变化。我们以元代为界,将古代叶音研究分前后两期(元代划归前期)。 一、前期古代叶音研究 叶音研究肇于陈隋。陆德明的“韵缓改字”说是叶音研究的先声,对叶音说和古音学影响深远。唐代叶音趋于成熟,有人开始对叶音作考据研究。宋元叶音进一步拓展,叶音研究在多方面展开。朱熹在叶音实践的同时,也对叶音问题时有思考。古音学的兴起,对叶音形成冲击,对叶音的批判性研究也随之开始。
ISBN7807612495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汪业全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