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软组织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皮肤之下、骨骼之外的肌肉、韧带、筋膜、肌腱、滑膜、脂肪、关节囊以及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软组织一旦损伤会出现疼痛、肿胀、瘀斑、麻木、肌肉萎缩、功能障碍乃至畸形等症状,软组织类似于中医“筋”的范畴,软组织损伤中医称之为“伤筋”。中医学认为:“筋束骨而利机关,主全身之运动”,人体的俯、仰、屈、伸等运动皆由“筋”来维系,而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筋有赖于气血之濡养,伤筋必然导致气血的异常变化,所以中医治疗软组织损伤的基本原则是:首先从调畅气血着手,再根据损伤的不同病位和虚实、寒热、痰湿等不同病证,辨证施治用药。中医治疗软组织损伤有内服药、外敷药、熏洗剂、推拿手法、针灸等多种疗法,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灵活运用。
石氏伤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到的经验。从内治而言,石氏强调治疗伤筋要以气为主、以血为先;急性损伤注重活血行气;慢性损伤重视调补肝肾;迁延病久的损伤杂证往往从痰瘀互结论治,或泻,或补,或热,或寒,依证而行。从外治而言,石氏伤科的一系列独创的外用药剂,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运用,特别是以三色膏药为主,根据不同证型配以红玉膏、三黄膏、黑虎丹、桂麝丹等,每获良效,现已研制成新一代骨伤制剂———复方紫荆消伤膏。从手法而言,石氏治疗伤筋有“拔、伸、捺、正、拽、搦、提、按、揉、摇、抖”十二字诀,通过“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的手法达到治疗目的。
本书主要介绍了软组织损伤的现代医学认识,中医治疗方法和石氏伤科诊治特色,以及相应的预防保健知识。本书体现了石氏伤科传统与现代、流派与特色、科普与专业的结合,是一本融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于一体的书籍,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石仰山,1931年出生,是石筱山独子。年少时酷爱体育,上中学时身体壮实得像头小牛犊,高中毕业后,随父学医。石筱山是严父也是严师。石仰山学医后,只要石筱山为患者切诊就一定要儿子端端正正地坐在一边,看他为患者摸索、按捺,最后由他口授,让儿子抄写药方。起初石筱山开药时,总要向儿子讲解药的用途,后来遇到同样病情的患者,石筱山便让儿子拟写药方,由他修改、增减,并让儿子陈述药的用途,为何用此药,药量何多何少等。
石筱山根据自己多年实践深深懂得,当一名合格医生,仅有临床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精读医书,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如果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坚持实践,就能够在医学领域自在游弋,不断攀登新高峰。本着这一指导思想,石筱山亲自登门拜访了当时著名的中医专家,他的莫逆之交黄文东先生,恳切要求黄文东收石仰山为弟子。黄文东见一代名医如此诚心,自然满口应允。这样一来,先生白天跟父亲学习临床经验,晚上便到黄文东先生家里,听黄先生讲解中医学理论,回家后还要继续刻苦攻读卷轶浩繁、晦涩难懂的医学典籍,直至夜阑人静。
先生跟随父亲和黄先生学习五年,经考核独立开业行医。从独立行医到“文革”前的十年中,先生一面继续钻研医学,一面根据父亲口述,参加整理有20万字的《石筱山医案》。
就在先生开始崭露头角时,1966年,即石筱山去世的第二年,石氏伤科遭到厄运。“文革”开始后,石氏伤科的牌子被砸了,先生的家被抄了、石氏子孙百年积累的珍贵医学资料被当作“四旧”一扫而光,先生精读过的两大车中医典籍,包括国内的珍本、孤本,全部卖到古籍书店,当废纸处理。先生也被戴上“资产阶级孝子贤孙”的帽子遭到批斗。尽管环境相当恶劣,先生还是冒着风险,把《石筱山医案》藏匿起来,不忍心百年来祖传医术付诸流水。粉碎“四人帮”后,《石筱山医案》才重见天日。先生声泪俱下地说:“这不是我个人家产,而是我父亲总结先辈经验,又耗尽毕生心血,发掘、整理的一份民族遗产。我完全有责任为《医案》写好集注,把石氏伤科祖传医术,毫无保留地献给党和人民。”
粉碎“四人帮”,石氏伤科重见天日,先生也精神振奋,斗志昂扬。虽然他因病右肺叶被切除一叶,要长期半休,但他坚持加班加点工作。在他的日程表上,几乎连休假日也没有,每天除了门诊、出诊、随访、讲学之外,晚上还要著述。从1977年开始,先生除了撰写“石筱山医案集注”外,又陆续撰写了“伤科的辨证论治”、“关于筋骨和肝
目录
1.软组织的相关知识
人体最多的组织——软组织
软组织有什么主要功能
软组织有哪些生理特性
软组织损伤分哪几类
2.软组织损伤是如何引起的
外力伤害
慢性劳损
感受外邪
七情所伤
年龄差异
体质强弱
解剖、组织结构
3.软组织损伤后应做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X线和CT扫描检查
磁共振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4.软组织损伤后会有哪些症状
疼痛
肿胀
瘀斑
畸形
功能障碍
麻木
肌肉萎缩
5.常见软组织损伤疾病
落枕
胸壁扭挫伤
胸部迸伤
背肌筋膜炎
急性腰扭伤
腰肌劳损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腰肌筋膜炎
增生性脊柱炎
……
6.软组织损伤后可用哪些方法治疗
7.软组织损伤的预防与保健
8.石氏心悟
附:医患对话
ISBN | 7542835270 |
---|---|
出版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