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中医整脊学》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系列之一。《中医整脊学》是由吕明编写的。
编辑推荐
《中医整脊学》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
第一章 中医整脊的发展史
第二章 中医整脊的学术特点
一、历史久远,传承发展
二、理论丰富,融贯中西
三、手法众多,疗效独特
四、综合疗法,广泛运用
五、整体观念,辨证施术
第三章 脊柱的生理解剖和运动生理
第一节 脊柱的生理解剖
一、椎骨的形态
二、椎骨问的连接
三、椎管
四、脊髓与脊神经
五、与脊柱相关的肌肉
第二节 脊柱的运动生理
一、颈椎的运动生理意义
二、胸椎的运动生理意义
三、腰椎的运动生理意义
第四章 脊柱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理
第一节 脊柱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内部因素
二、外部因素
第二节 中医整脊的治疗原理
一、正骨整复,纠正解剖位置异常
二、舒筋通络,解除软组织痉挛与粘连
三、活血祛瘀,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四、改变人体系统内能
五、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
第五章 中医整脊的禁忌证与注意事项
一、中医整脊的禁忌证
2.中医整脊学
二、中医整脊的注意事项
第六章 中医整脊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第一节 寰枢关节脱位
第二节 软组织损伤
第三节 肋骨骨折
第四节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第五节 晕厥
第六节 脑血管意外
第七章 中医整脊的常用经络与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十三、督脉
十四、任脉
十五、经外奇穴
第八章 中医整脊的介质、热敷及牵引
第一节 手法整脊的介质
一、介质的种类与作用
二、介质的选择
第二节 热敷
一、热敷方法
二、热敷注意事项
三、常用热敷方
第三节 牵引
第九章 中医整脊的常用诊断方法
第一节 辨病
一、四诊
二、量法
三、特殊检查
四、神经功能检查
五、x线检查
六、其他检查
第二节 诊断要点及四步定位诊断法
一、诊断要点
二、四步定位诊断法
第十章 中医整脊的练功方法
第一节 中医整脊的练功特点
一、动作明确,锻炼全面
二、注重“意”、“气”,强调“内劲
三、医练结合,增强疗效
第二节 中医整脊的练功要求
一、练功的运动量
二、整脊练功的准备和结束动作
第三节 中医整脊的练功方法
一、韦驮献杵
二、横担降魔杵
三、掌托天门
四、九鬼拔马刀
五、打躬击鼓
六、掉尾摇头
七、前推八匹马
八、倒拉九头牛
九、霸王举鼎
十、两手托天
十一、海底捞月
十二、前伸探海
十三、回头望月
十四、顶天立地
十五、狮子摇头
十六、开门见山
十七、秦王拔剑
十八、大象卷鼻
十九、单臂摇天
二十、鲲鹏展翅
二十一、弓步压腿
4.中医整脊学
二十二、转腰推掌
二十三、环转飞轮
二十四、大雁飞翔
二十五、增精壮髓
二十六、饿虎扑食
二十七、双手攀足
第二篇 技能篇
第十一章 松解手法
第一节 触按类手法
一、滑触法
二、深触法
三、指按法
四、掌按法
五、肘压法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
一、摩法
二、擦法
三、扫散法
第三节 推刮类手法
一、推法
二、刮法
三、一指禅推法
附:屈指推法
第四节 拿捏类手法
一、拿法
二、捏法
三、捏脊法
四、捻法
五、勒法
第五节 弹拨类手法
一、弹筋法
二、拨络法
第六节 揉搓类手法
一、指揉法
二、掌揉法
三、运揉法
四、按揉法
五、搓法
第七节 点穴类手法
一、指尖点法
二、指节点法
三、掐法
第八节 振动类手法
一、振法
二、抖法
第九节 滚动类手法
一、攘法
二、拳攘法
三、滚法
第十节 叩击类手法
一、拍法
二、击法
三、叩法
第十一节 摇转类手法
一、握手摇肩法
二、托肘摇肩法
三、大幅度摇肩法
四、摇髋关节法
第十二章 整脊手法
第一节 颈部整脊法
一、颈部摇法
二、颈部斜扳法
三、颈部旋转定位扳法
四、寰枢关节扳法
五、颈部侧扳法
六、颈椎仰卧位扳法
七、坐位颈椎拔伸法一(颈椎掌托拔伸法)
八、坐位颈椎拔伸法二(颈椎肘托拔伸法)
九、坐位颈椎拔伸法三(四指归提法)
十、颈部端提法
十一、卧位颈椎拔伸法一
十二、卧位颈椎拔伸法二
十三、颈部提推法
……
第三篇 治疗篇
第四篇 保健篇
文摘
插图:
1.肌营养
(1)检查方法:肉眼观察肌肉外形,有无萎缩及肥大。测量时应该选择生理性标志,在其上或下的一定距离处测量其周径,确定双侧是否对称,这样也利于以后随访做比较。上肢差1cm以内,下肢差1~1.5cm以内均不能认定为肌萎缩,应再观察,正常人发育可以出现差异。一般而言优势侧肢体较粗,但一般不超过2cm,检查时应该加以注意。如经测量确定为肌萎缩则应注意其分布、体征。
(2)临床意义
①神经源性:周围神经或脊髓前角病变,则可较早出现肌肉萎缩,且较重,并伴肌纤颤。而中枢病变则可因为长期卧床而出现程度较轻的肌萎缩无肌纤颤,称废用性肌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还可见肌肉肥大。
②肌源性肌萎缩:多以肢体近端为主,进展可急可缓,如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
2.不自主运动是指患者不由自主地发生的一些无目的的异常运动,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表现形式多样。如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震颤、抽搐等。
(1)检查方法: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应注意其幅度、速度、部位、程度、收缩与放松的时间、有无规律、运动形式是否均匀一致,固定不变或变化不定。并应观察、询问患者在随意运动、休息、睡眠、情绪紧张、某种姿势等情况下,不自主运动是否加重或消失。
(2)临床意义
①震颤:是最为常见的不自主运动,表现为不自主的节律性来往摆动动作。常发生于人体的某一部分,如肢体、头部,较少波及全身。震颤的检查主要依靠视诊。一般主要可分为:静止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静止性震颤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震颤明显,节律性幅度大的震颤,频率约为每秒4~8次,静止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消失,多见于震颤麻痹、老年性震颤;动作性震颤表现为:当身体保持某种姿势时出现震颤并持续整个过程,又被称为姿势性震颤,多见于甲亢、疲劳、焦虑及特发性震颤。当肢体做随意运动时出现,而且在动作终了时最明显,称意向性震颤,多见于小脑病变和功能性震颤。
②肌纤维与肌束颤动:单个或一组肌纤维的连续细小的颤动称为肌纤颤,而一个及一些肌束的细小的颤动称为肌束颤动。临床常见肌纤颤多为周围神经病变,而肌束颤动则多为运动核或前角受累。
③痉挛:指成群肌肉阵发性节律性不自主收缩。病变可为肌肉本身、周围神经及中枢神经。如腹膜受刺激的腹肌痉挛,急性腰扭伤的骶棘肌痉挛。皮质运动区受刺激引起的阵挛性痉挛,皮质下锥体外受刺激的强直性痉挛;典型的牙关紧闭、头后仰、角弓反张的破伤风痉挛等,及低钙抽搐、面肌痉挛。
ISBN | 9787802316614 |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