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文化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是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主办的“文化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整理记录。出席研讨会的有来自美国、丹麦、英国、韩国、日本、新西兰、台北、香港、上海、广州等地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他们就设计的现在与未来、设计教育的新取向、创意产业发展策略与人才培养方向、产学结合与文化经济等问题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研讨会内容丰富,各位专家畅所欲言,思想碰撞,富有启发性。
编辑推荐
《文化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
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新思维新力量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4年,由原艺术学院和长江设计学院合并、改革及重组而成。她作为汕头大学现有的十个学院之一,承担学校艺术类学生的培养工作。在国际著名设计师靳埭强院长领导下,学院的教学团队集结了一群有志于设计教育革新.来自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的教授和著名设计专家.且不断从国际业界中邀请和引入从事不同层面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人士、设计师、艺术家来校讲学、主持工作坊及教授各项专业艺术与设计课程。学院旨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跨文化教学,辅以崭新灵活的教学方式,通过“工作坊”个案教学(课题教学)实现课程整合,激发学生的刨意思维及自主性,鼓励学生将学习融入生活中,发展学生艺术创作及设计实践能力。
学院着重提供各项优质、专业及多元化的艺术与设计课程,本着专业技艺与人文科学并重的宗旨,以融合中华文化与世界新观念为基础,发展以高素质启迪创意为本的艺术与设计专业教育,倡导学生发挥个人创意思维,扩展知识领域,提高文化素质。学院每年定期举办多个不同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国际艺术与设计作品展览,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了解国际艺术新思潮及当代科技的最新发展,从而培育一群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独当一面,推动创意经济拓展的艺术与设计专才。
学院2008年在校本科生899名,研究生60名。设有公共艺术、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产品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策划与管理六个本科专业方向,按艺术大类模式招生和培养,设有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点。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是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目录
王受之
序言
Richard Buchana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Design
魏劭农
高等艺术教育在中国创意产业人才培育方向上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Thomas Sehested
Scandinavian Design Today
Matthew Turner
Matthew Turner Doesn’t Know
John Heskett
Changing Design for an Age of Change
刘小康
New Development of Design Education in Hong Kong——Schoo1 of Design,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讨论
Nicholas Rhodes,Simon Bolton
What the Future Holds——Asian Influence on European Educational Design Practices
莫健伟
Spatial Reconfiguration ofCreativity in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Beijing
曾振伟
日美韩现代设计教育状况比较研究
汤重熹
依托地方经济发展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设计教育链接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开发的研究
汪大伟
逐流与弄潮
投身都市文化经济大潮
讨论—2
安郁茜
设计教育在台湾——以实践大学设计学院为例
寺山佑策(Yusaku Terayama)
The Writing Space Design Education in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Frances Joseph
Design Govemmentality——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in New Zealand
朱淳
创意产业与中国的设计改革
讨论-3
靳埭强
后记
序言
最近国内一阵风,政府部门带头宣传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并且,据说在全国已经有几十个由政府投资建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兴建了,和十多年前全国一阵风地打造“硅谷”、“光谷”的情况非常相似。深圳雄心勃勃地要打造成为“出版之都”、“钢琴之都”、“设计之都”、“动漫之都”。到北京看看,现在同时在兴建的大型艺术博物馆有十三四个,宋庄艺术博物馆、798艺术节不用说,其他国家级别的博物馆、展览馆真是遍地开花,动漫画、电玩、畅销书、网络小说、时尚业都好像是轰轰烈烈的。我从苏州走到广州,都有政府职能单位希望我去他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工作室,至于是要做什么的,不但他们自己不清楚,我自己都不清楚。在国内,一个产业的形成,往往政府的主观臆想占主导地位。殊不知,在国际范围内来看,无论是出版业、动漫画业,还是音像业,等等,这些创意产业都境况不妙、前途不清。我们这样盲目地投入和大肆推广,除了政绩炫耀之外,还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呢?
其实,文化创意产业,或者我们将其叫做娱乐工业,虽然听起来很令人振奋,在西方国家,特别在美国它也的确是一个超过航空、汽车工业的大产业,但是近年来受网络、信息产业、电子游戏产业的冲击,盈利越来越少,产业本身也有点岌岌乎可危,正在设法找补救的方法,我们糊里糊涂跟着上,看来不妙。
后记
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政策,文化产业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范畴,艺术设计与产业结合是当前创意教育的重要课题。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自2003年创立并致力于教学改革以来,不断探索这一重点问题。2005年举办“文化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大型交流活动的第二次。活动获得李嘉诚基金会赞助支持,又获海内外专家和与会者高度评价,可谓圆满成功。
研讨会连续两天,分四场举行,共18位嘉宾发表专题报告,包括来自美国、丹麦、英国、韩国、日本、新西兰、上海、广州、台北、香港等地的专家,在设计的现在与未来,设计教育的新路向,创意产业研究策略与人才培育方向,产学结合与文化经济等问题上提出了真知灼见。在四场研讨会中,都各有互动讨论环节,在我院王受之教授、钱凤根教授、莫健伟教授和陈育强教授的主持下,常常擦出火花,各个专家能畅所欲言,深入辩论,令听者感动。如此内容丰富的研讨会,要整理编辑出版是不容易的工作。我们没有要求发言者事先提交又本,而且互动讨论环节也是即兴谈话,所以事后整理记录的工作非常困难:又适逢大学评优,工作繁重,使这项工作一再延误。在我院学术工作队伍的努力下,报告书终于完成,又得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书籍即将面世。我们期待这书的内容可弓I发更多教育工作者,参与文化产业创意教育的探讨和改革实践,为自主创新的社会发展共同努力。
文摘
插图:
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人的问题”、“人才的问题”。因为创意产业要真正发挥作用,除了市场机制之外,就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创造。“人才”是这个产业的灵魂。这跟其他产业的主持方法不一样,产业结构也不一样。
上海创意产业人才的缺口究竟有多大呢?我简单举一个例子,就是多媒体专业人才这一项,到2010年,据权威机构的统计,缺口就要达8万人。大家想一想,我们所有的上海高校,其它专业都不办了,就办一个多媒体也来不及培养。上海到目前为止,高尖端的多媒体专业人才不到40名。其中一位还在现场,王戴维先生。不仅个人,他的团队,他的学院也是上海多媒体最好的教育团队。但他一年也不过培养几百个人,远远满足不了这个城市对于人才的需求。上海真正缺的人才还不仅仅在于这,还在于非常重要的经营和管理人才的稀缺。还有第三类,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人才奇缺,就是大牌的领军人物。因为这个创意产业需要有号召力的人,上海有一些,比如说像陈逸飞这样的,可惜他又去世了,在这个行业当中的领袖人物,还是不多见的。所以人才成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一个制约。
另外,像我们这所学院一年招生375人,每年考的人多少呢?七八千人来考,说明是有吸引力的。但是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市场,创意产业市场的这个需求和我们毕业学生的就业居然产生了一个双重的矛盾。这话怎么讲呢?照理市场这么缺人,应该我们这培养一个是一个,抢都来不及了。但是我在统计就业情况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学生居然还有找不到工作的。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没有能够培养出可以真正与市场接口的人才的情况出现了。大家知道业界的领袖人物在这里,你们知道如果要用一个人,是不可能再花很多时间去培养他的。希望他来了就好用的啊。你当然要培养,但是这个培养的成本、时间、资本都是很高的。你会没有而且培养了以后还不知道他是不是安心在你那工作,他要跳槽了,风险又大,所以你们最希望的是人才到你这里来就能使用。我最近遇到了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在上海创意产业的一个国际论坛上,有来自英国和日本的专家,那天只有我一个中国人,主持人对我提出挑衅性的、不友好的一个问题,他是这么提的:“你认为中国现代的高等艺术院校有可能培养创意产业人才吗?”从他的脸色、眼神,我看出他不是善意的。我认为我的回答很勇敢,我说“Ofcourse”。中国的高等艺术院校当然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ISBN | 9787563385591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