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 721105023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从《研究》初版至今,我一直在思考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理论和课题。令我欣慰的是,当年我指导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硕士生谢朝群,从助教到讲师再到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获得博士学位,也一直潜心于跨文化交际学和语用学的研究。他年轻有为,在大量阅读国外原著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常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已在国内外一些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书评和论文,因此成为我完成本书的好搭档。 可视为《研究》的姐妹篇,与《研究》相比,突出对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一些主要理论和观点的评析,着重从跨文化语用学和比较修辞学的角度提出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考。全书分为回顾篇、理论篇与实践篇。 回顾篇着重探讨跨文化交际学的一些重要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发展概况。
媒体推荐
跨文化交际对于一些读者来说是一个新词,实际上,我们经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只是我们不自觉而已。我国外交部长与外国领导人谈判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同样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即使我们不与外国人直接接触,仍然可能在从事跨文化交际。例如,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我们作为读者和观众,与小说的作者,电影、电视的导演和演员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理解外国小说、电影、电视是一个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参与的学者、教师越来越多,这是十分可喜的。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摘自胡文仲《跨义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目录
回顾篇 第一章 交际与文化 --学科两大因素的关系 第二章 行为与动因 --学科性质定位 第三章共性与特性 --学科研究方法定位 第四章差异与评价 --文化相对论二分观 第五章更新与原则 --“文化全球化”的思考 第六章需要与创造 --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七章功能与视角 --理论的检验标准 理论篇 第八章焦虑与困惑 --解惑论评析 第九章 文化与区别 --代码论评析 第十章 交际与意义 --同构论评析 第十一章 交际与自我 --面子论评析 第十二章 异国与他乡 --顺应论评析 第十三章 共享与控制 --趋同论评析 第十四章 交际与阐释 --归因论评析 第十五章 社会与关系 --网络论评析 第十六章 交际与环境 --预测论评析 第十七章语用与修辞 --效应论建构 实践篇 第十八章 言内与言外 --口头言语交际跨文化案例分析 第十九章 情感与理性 --书面言语交际跨文化案例分析 第二十章 聚拢与离散 --非言语交际跨文化案例分析 附录一中文参考文献 附录二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三英一汉术语索引 附录四汉一英术语索引 后记
序言
拙著《跨文化交际研究》(以下简称《研究》)1996年首版发行,1999年再版,由于市场仍有需求,福建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第三次印刷,2004年第四次印刷。从出版社得知,已收到大批订单,正准备第五次印刷。学术著作能有一再重印的机会,对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但从1996年至今,八年时间已过,其间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成果斐然,因此有必要择其重点加以消化后再融入((研究》;另一方面,有必要对当年撰写《研究》时的“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定位加以调整,侧重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理论建构。这也是本书名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理论》)的理由。 从《研究》初版至今,我一直在思考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理论和课题。令我欣慰的是,当年我指导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硕士生谢朝群,从助教到讲师再到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获得博士学位,也一直潜心于跨文化交际学和语用学的研究。他年轻有为,在大量阅读国外原著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常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已在国内外一些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书评和论文,因此成为我完成本书的好搭档。 本书可视为《研究》的姐妹篇,与《研究》相比,本书突出对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一些主要理论和观点的评析,着重从跨文化语用学和比较修辞学的角度提出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考。全书分为回顾篇、理论篇与实践篇。 回顾篇着重探讨跨文化交际学的一些重要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发展概况。
后记
在前言中,我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时代的老师、我现在的同事和领导林大津教授对我的科研能力赞誉一番。假如我现在以本书合作者的身份赞誉我的老师,似有师生互相吹捧之嫌。因此,当林老师将写这后记的任务下达给我时,我首先觉得“万万不可,有悖写作惯例”。然而,一方面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另一方面咨询了法律专家,说此种“破例”并不违规,而我也觉得有些话还非说不可。 林老师经常对我们说:“治学要严,做人要宽。”他不但这么说,而且还身体力行,落实到一件件具体的交际行为上。 在生活上,他给我许多帮助,令我终生难忘。 在工作中,在读书、做学问方面,他对我要求甚严。“文章贵有新意,要善于独立思考”是他一直鼓励、鞭策我前行的动力。在我们合作此书的编写过程中,他援引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所云:“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以及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清代正统派学风的总结:“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以此鼓励我大胆思考,充分发表个人看法。他还说:“一个教师培养了许多学生,如果其中没有一个超过教师,那这个教师是没出息的,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失败。” 林老师极为严谨,涉及他人观点,必查清出处,交待给读者;对我们自己的观点也是一丝不苟。记得我们两人曾共同合作一篇论文,由于观点不一,他坦率地告诉我:“如果你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写法,就不要署上我的名字。”忠言逆耳,乍听起来,心里有点不舒服,可认真一想,觉得我的一些提法确实过于绝对,因此还是接受了修改意见。是的,有他的严谨,有他的海量,才使得我不停地思考,思考学问之路如何走,思考人生之路如何走。
文摘
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助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也是借助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此即为名誉。另一方面,它却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1 1.2西方人面子观的由来 Goffman(1967)用“面子”(face)来描述表达者或接受者想在互动中保持的自我形象。Brown和Levinson(1987)对Goffman的“面子”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他们对“面子”的分析采取了简化论的方法,把一个人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简化为一些人性基本、普遍的需要。他们假定社会中所有有能力的成年人都有面子,他们知道其他交际者也有面子,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想在公众面前为自己赢得个人形象。这种个人形象由两方面组成:一是消极面子(ne2ativeface),即希望行动自由,不受别人的强加;二是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即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同。因此,他们在其礼貌模式中预设了一个典型人,典型人是自然语言流利的言谈者,具有面子和理性需要。面子是一种情感投资,是典型人交际时的心理基础。它可能丧失、维持或得到增强。典型人在互动中必须时刻给予关注,否则将影响互动过程及其结果。威胁典型人的面子被称作“面子威胁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 o典型人有五种礼貌策略可供选择,即赤裸裸地公开施行面子或胁行为策略、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非公开策略以及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策略。Brown和Levinson还假定,典型人从交际目标到实现交际目标的最佳手段都能够做出理性的选择。在故出选择的过程当中,典型人还能对威胁其他参与者面子的可能生做出判断,并选择合适的策略来尽可能地减少在实施交际目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面子威胁。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分割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同时。
ISBN7211050233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林大津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