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战(特殊战秘密档案) 720703207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太空成了高新技术争夺的热点。这不仅反映在军事上,也是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的综合较量。由于太空俱乐部成员的逐渐增多,对太空的争夺日趋激烈,也就引发了太空之战。 太空是军事高科技的一个新的争夺点,太空战争不仅仅是纯军事行动,而是政治、经济、科技等诸因素的综合较量。太空战一书采取记实性的手法,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点,集知识性、可读性于一身,通过讲述各国对空间武器的研制与发展情况,勾勒出太空剑影,让人们去思索21世纪的太空前景。
编辑推荐
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太空成了高新技术争夺的热点。这不仅反映在军事上,也是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的综合较量。由于太空俱乐部成员的逐渐增多,对太空的争夺日趋激烈,也就引发了太空之战。本书就围绕太空这快香饽饽,展开了世界各国间的争夺之战。
目录
一、架设太空的阶梯——研制火箭(1) 1.古人对太空的幻想(1) 2.中国人首创第一阶“天梯”(3) 3.克服神秘的引力(4) 4.希特勒的秘密武器(9) 5.哄抢火箭技术与人才(16) 二、打破太空的寂静——发射卫星(21) 1.一只非凡的金属球(21) 2.真正的人造卫星之父(24) 3.美国人棋失一着(30) 4.“发现者”的悲欢(33) 5.“萨莫斯”的功勋(36) 6.“宇宙”大家族(39) 7.苦难的“米达斯”(42) 8.“维娜”姐妹(44) 9.神秘的“大鸟”(45) 10.出卖卫星机密的坎皮莱斯(48) 11.谍影出没的卫星发射场(49) 12.佩里的发现(51) 三、揭开太空的序幕——卫星侦察(54) 1.协议有多大约束力(55) 2.“导弹差距”真相大白(57) 3.赫鲁晓夫临阵退缩(60) 4.谁在进行核试验(64) 5.塞米巴拉金斯克的秘密(68) 6.中东上空的无形较量(71) 7.典型的苏联式“援助”(74) 8.“谢菲尔德”号的覆灭(76) 9.卫星底下无秘密(78) 四、招募充足的天兵天将——建立天军(85) 1.天将来自何方(86) 2.苏联航天员的摇篮(89) 3.六次出征的美国天将(91) 4.令人敬佩的天军女将(93) 5.美国三军争创天军(96) 6.航天司令部大联合(103) 7.藏而不露的苏联(106) 五、筑起坚固的太空堡垒——增兵太空(109) 1.加加林独胆闯太空(109) 2.天兵出发之驿站(111) 3.“阿波罗”登月(115) 4.为了控制火星(117) 5.在太空安营扎寨(120) 6.太空新霸主(126) 7.“哥伦比亚”号一鸣惊人(129) 8.航天飞机有何绝招(133) 9.初露锋芒的航天飞机(135) 10.在开发太空的背后(139) 11.苏联人的努力(143) 12.“暴风雪”号终于露面(147) 13.应付意外的航天基地(149) 14.丘拉坦航天基地前途未卜(151) 15.最后一次太空行动(153) 六、出师未捷的天军——航天灾难(156) 1.鲁莽元帅的大惨败(156) 2.两度蒙难的“联盟”号(160) 3.灾难没有终结(163) 4.加加林之死(167) 5.不幸的“挑战者”(169) 七、营造超级太空盾牌——星球大战(177) 1.震惊世界的“SDI”计划(178) 2.天衣无缝的太空盾牌(187) 3.明察秋毫的侦测系统(191) 4.神奇的拦截武器(194) 5.灵巧的“智能卵石”(199) 6.GPALS的出台(202) 7.苏联人的SDI(206) 八、不断扩大的太空俱乐部——群雄并起(214) 1.十分务实的加拿大航天计划(214) 2.成效显著的日本航天事业(217) 3.知难而进的印度航天事业(221) 4.不甘居后的巴基斯坦航天事业(225) 5.迅速发展的以色列航天事业(228) 九、太空大战逼近临界点——太空剑影(231) 1.核动力卫星砸向地球(231) 2.美国卫星遭暗算(237) 3.冷酷的“杀手”卫星(240) 4.美国人“以地制天”(248) 5.目标指向航天飞机(256) 6.太空大战的牺牲品(258) 编后语(266)
文摘
书摘 天衣无缝的太空盾牌 对弹道导弹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战略弹道导弹核武器具有打得远、飞得高、速度快等突出特点。其最高飞行高度可达数百公里,打击一万公里以外的目标,只需30~40分钟就可办到。因此,要拦截、摧毁战略弹道导弹核武器,绝非易事。然而,里根所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就是要用来对付战略弹道导弹的,而且扬言其拦截概率可高达99.999%,俨然是一张“天衣无缝的防御网”。正因如此,所以里根的"SI)I”计划一出台,立即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震惊。许多人都在问,SDI计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能几乎百分之百地拦截弹道导弹?所以,我们有必要对“SDI”计划作一简要描述。 SDI计划主要根据战略弹道导弹的作战机理而设计的,弹道导弹是按特定的抛物线形弹道飞行的。按照其飞行控制原理,其弹道可分为主动段和被动段。随着导弹控制技术的发展,现在又把其弹道更具体地划分为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和末段等四个部分。其中,助推段是从导弹点火离开发射台开始,到最后一级火箭发动机关机,并实现头体分离结束。目前,洲际弹道导弹一般分为2.3级,助推段发动机的工作时间通常在150—300多秒(如美国的Mx导弹的助推时间为180秒,苏联ss一18导弹的助推时问为350秒)。助推段的主要特点是发动机喷射的火焰极为明显,易被卫星探i贝4发现;头体相联,目标庞大,易遭攻击;飞行时间较短,被拦截的机会较少。末助推段,从头体分离开始,到有效载荷与助推P187装置分离结束,时间大约为100~300秒。末助推段的主要特点是,末助推器释放出的火焰小;由于子弹头及诱饵的不断释放,使目标明显增多。中段,是指所有子弹头、诱饵、母舱和导弹遗留的助推器残骸在重力作用下,在大气层外作惯性飞行,到再人大气层之前。其特点是:飞行距离较长(约20~25分钟);目标数量多。再入段,是指子弹头再入大气层(约130公里高度),到命中地面目标,其特点是飞行时间很短(时间一般为30-50秒)。根据战略弹道导弹的飞行特点以及未来空间作战的需要,美国的SDI计划的防御手段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就是建立一个以宇宙空间为主要基地的多层、多手段的非核全球防御系统,以拦截来袭的战略导弹;二是“反卫星计划”,即研制和部署开基与陆基结合的反卫星武器系统,以摧毁对方的卫星。 其中,“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采用“三区四层防御部署”,所谓三区是指远程作战区,中程防御区和低空拦截区。第一层——“助摧段拦截层”,即在弹道导弹发射后的助推阶段进行拦截。通过早期预警卫星上的红外传感器,探测敌方导弹在助推段发动机放射出的大量红外线,发现目标后立即向反导卫星发出指令;432颗反导卫星带有x射线激光武器,部署在地球同步轨道。这些反对卫星在收到早期预警卫星的指令后,立即对来袭导弹进行识别,在确认是敌方导弹后,即以小型核爆炸为能源的激光器发射高能x激光,将来袭导弹击毁。由于在导弹助推段,发动机喷射的高温火焰易被预警卫星或远程红外跟踪装置识别,而且导弹头体未分离,目标庞大,易被击中。因此,第一层的拦截效率很高,是SDI计划的重点阶段。SDI计划要求,每颗反导卫星可摧毁100枚以上正在升空的导弹,击毁率可达99%。P188 第二层——“末助推拦截层”,即对漏网的导弹在其刚刚完成头体分离后的末助推段进行拦截。末助推段拦截层需要拦截的已不是完整的导弹,而是装有子弹头、假目标和诱饵的弹头母舱。因此,拦截的目标体积比整个导弹小得多,而且,末助推器发出的红外辐射比火箭发动机长达50米的尾焰微弱得多,大约只有30瓦/球面度。所以,这就需要更灵敏的探测器阵列和更大口径的红外望远镜进行探测,而且精密跟踪和识别也更加困难。 SDI计划设想在这一层,用部署在几千公里高度上的空间监视与跟踪卫星进行监视与探测,该种卫星装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红外传感器、激光测距仪和成像雷达,它可以对末助推飞行器进行探测与精密跟踪。而且还能引导拦截武器进行拦截。在末助摧段拦截层所使用的拦截武器基本上与助推段防御层相同,最理想的是定向能武器,但在计划初始阶段,主要用高速火箭动能拦截弹。按计划这一层的拦截率为90%。 第三层——“中段拦截层”。即对漏网的子弹头及突防装置在其进入大气层前进行拦截。这一阶段导弹飞行时间约10-15分钟,使拦截时间比较充裕。但是,这时,弹头数量多,且有真有假,不易识别。然而,用中性粒子束照射弹头,能使弹头被激励出足够数量的能够探测到的中子和r射线。因此,中性粒子束系统是中段防御十分理想的武器,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难以实现。据报道,美国将准备在下个世纪初先部署天基中性粒子束系统作为鉴别真弹头的目标识别系统,然后再进一步发展为作战武器。目前,可采用电磁轨道炮或陆基激光武器以及其他非核反导弹武器,以碰撞杀伤等手段拦截中段的弹头。按要求,第二层拦截率可达90%以上。 第四层——“末段拦截层”,即对再人大气层的弹头进行拦截。P189在这一飞行段,假目标、诱饵等在再人大气层时被烧毁,使真正的弹头暴露无遗,使得跟踪目标比较容易。然而,由于弹头从开始再入到击中目标只有1分钟左右,这又使拦截变得非常困难。 末段防御层采用的监视、探测、跟踪系统,除了现有的地面雷达外,还可用舰载、机载的各种雷达、光学系统,可用反导导弹、动能武器、粒子束武器进行拦截。其拦截率也达90%以上。 这种多层次、多手段的防御体系,每层拦截率均为90%以上,总拦截率可达99.999%,几乎可以拦截全部来袭的导弹,如果苏联同时发射1枚导弹,共带1 枚真弹头,那么最后只有1.4枚真弹头落到美国本土。如果真能这样,完全可以使苏联的战略导弹“失效和过时”。从而可保证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使得美国3500个重要目标,在核袭击中安然无恙。从理论上讲,SDI真是一个完美无缺、天衣无缝的太空盾牌。 除了“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外,“反卫星计划”也是SDI计划不可分割的部分。美国认为,卫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耳目,随着卫星侦察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军事侦察卫星,通讯卫星等对传统的陆、海、空战场及空间战场的作战行动带来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摧毁敌方的卫星,对夺取主动和作战的胜利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美国十分重视反卫星作战的研究,并把“反卫星计划”纳入SDI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卫星计划”主要是利用天基监视系统,对敌方卫星进行监视、警报,并向天基、陆基定向级武器或动能武器系统发出指令,攻击摧毁敌方的各种卫星。 目前,美国正是研制一种“空对天攻击导弹”,这种导弹通过飞机在空中发射,直接进入轨道攻击空间目标。美国认为,这种导弹比陆基发射的攻击导弹更具有生存力。同时,飞机能抓住战机迅速到达发射导弹的有利位置,及时攻击敌方的空间目标,并减少了P190敌方进行防御的时间。美国早在1977年就开始了这种反卫星导弹的研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据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办公室主任詹姆斯·亚伯拉罕森介绍,美国的SDI计划大体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研究阶段从1983年3月23日至90年代初。在此阶段,主要是对各种反导技术和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及可行性论证,到90年代初,将由总统和国会作出是否进入工程发展阶段的决定。 系统发展阶段大致在1995—2000年之间,将由总统和国会决定进入系统发展阶段,美国便在这一阶段着手设计、制造及试验各种实际的防御系统组件的原型设备。 逐步部署阶段大致在2000—2010年,在这一阶段,美国将在系统发展阶段基础上,对于那些基本成熟的武器系统开始逐步进行部署。各种防御系统都将按照顺序,逐步扩大部署。每增加一种防御系统的部署,都要与有效的、具有生存能力的进攻系统的部署结合进行,以增加威慑因素并减少核战争的危险性。 全面部署阶段大致在2010—2015年。在这一阶段,SDI计划的各部分的武器系统将全面成熟,美国遂开始进行全面部署,最终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P191
ISBN7207032072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健
尺寸32开 Pages Per Sheet